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任务和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同教育,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应了解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熟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积极探索认同教育路径,提升教育实效,齐心协力,共筑中国梦。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实践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背景
党的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次谈到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学生群体中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1]。当前大学生成长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受到多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全方位影响着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青年大学生中坚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凝聚共识,共筑中国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状态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了解当前大学生思想现状和特点,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意识形态,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特点1.思想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健康向上据统计,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上能够表现出坚定的政治立场,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角度上思考问题;他们积极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欢欣鼓舞,同时对复杂的问题和现象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全面的思考,少数学生可能会选择不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和宣泄。2.新时期大学生个性特征较明显大学生成长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他们个性鲜明,主体意识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喜欢用质疑的思维模式去分析一些现象和问题,并对自己的观点表现出坚持和固执;他们积极进取的愿望强烈,非常关注自身发展,对自身素质要求高,希望能通过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同时,他们功利主义色彩比较浓厚,更注重实际。3.思想状态不稳定性和从众特点突出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社会阅历还不丰富,许多观念特别是政治观念尚未系统化、稳定化和成熟化,容易受到家庭、亲朋好友、同学、社会环境等多重影响,在面对大量信息进行选择和甄别时还不够理智,甚至是迷惘与困惑。因此,当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常常会出现盲目从众的心理,追随当下社会的流行观念,表现出从众而非从优的价值趋向。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旋律。熟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常态。1.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待整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仍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随着网络、新媒体等传播方式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得以拓展;随着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位一体教育形式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逐步多元化,教育模式逐步呈现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育人趋势。如何发挥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效应,特别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线作用,需要不断探索。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待优化对青年大学生来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面对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认知错误,采取批评、否定和处分等方式,可能让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抵触和排斥。同时,高校普遍采取理论直接灌输的方式,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待加强高校不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少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缺乏具有可操作、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的理论研究成果等等。在今后工作中要主动走进青年学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注重研究和创新,积极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真正让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见行,就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落到实处,把握认同教育原则,取得教育实效,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学阶段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多元复杂的环境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都增加了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大学生要把个人的成长、追求与国家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才会体现出自身的奋斗价值,才会激发大学生自身的奋斗激情。
(二)坚持理论认同教育和情感认同教育并重的原则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遵循从理论认同到情感认同的客观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的契合点,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通过典型的示范效应积极弘扬真善美,并在青年学生中引起感情共鸣。同时,通过开展批评教育和反面教材的威慑警示作用,让青年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三)坚持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并重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本质,习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让大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自觉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大学文化的育人作用,挖掘和利用学校的校训、校史、大学精神、名师大家、历史印迹等校园内的“隐性资源”,拓展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和载体,将其所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政治观点、道德品质、品行素养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广泛性、自发性和渗透性作用,从而达到提升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用身边的人、事、物等去教育、影响、带动学生,会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往往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坚持教育评价与反馈机制并行的原则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教育评价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看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来科学、全面评价和判断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是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和准则,是关系到理想信念教育方向性的原则性问题;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要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是否积极、健康,是否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进行全面系统评价;三是要注重评价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是否能够发挥长效机制的作用,能否引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用严格的标准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通过调研、调查等措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及时调整决策和管理,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适应内外环境。优化信息反馈机制,需要学校内部小循环和学校与社会大循环两个系统之间连续的良性互动,保持整个系统内的动态调整,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探索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思政理论课堂教学中,仍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同教育的主要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由一套系统、完整的内容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把其列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学等同等重要的理论教学体系,从理论的高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讲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同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逐步形成全覆盖、多渗透、宽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因此,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为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促进情感认同奠定了基础。
(二)突出大学生在认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体现。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大学生思想认识形成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更要关注青年学生的主体表达、主体表现。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内化为自身情感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关心大学生的自我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大学生在认同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价值观培育应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生工作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要尊重大学生的实际,发挥学生工作平台的育人功能。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考虑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脱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而只去盲目追求理论上的“高、大、上”,或简单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按照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要求,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完善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实效,让每一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创新教育形式,注重贴近学生,贴近学生工作,关注大学生的价值愿望和学习生活,把注重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要认真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特点和行为特征,找准思想和兴趣的交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注重区分教育对象层次,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注重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必打破思政教育只限于校园内的固有意识,重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效应,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协调育人体系,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育人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从社会层面来讲,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力度,树立典型,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部氛围;就学校而言,通过整合学校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主线,贯通课堂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育人环节,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就家庭而言,建立学校与家庭沟通机制,使家长与学生间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全员、全程的协同育人模式。
(五)重视和发挥组织育人作用高校学生组织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大,大学生认可度、参与度高,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主要形式,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大学生组织主要分为以党团、班级等为代表的正式类组织和以宿舍、社团等为代表的非正式类组织。发挥组织内的自主性特点,通过开展活动,组织内成员间交流和沟通,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形成大学生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自我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六)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3]。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认同感,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2013-12-24(01).
[2]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1).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Z].2014-02-01.
作者:李涛 许超 尹昌美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