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摘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行为习惯方面进行培育是党的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新命题。高等学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都有所欠缺。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十分重要,高校应从情感认同培育为基础,激发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营造高校的学风氛围,开展实践体验的教育引导,从根本上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

一、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遭遇新挑战

(一)理论认知和理解的浅显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网络空间这一充满扭曲和虚构概念的语境下,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处于肤浅状态,在相关知识的获取上存在认知困境,出现信息接收零散化,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真正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足够的意识将其转化为个人的自觉习惯。此外,由于新媒体高速发展,相关制度体系并非十分完善,各种粗制滥造的虚假宣传层出不穷,大学生很容易被一些营销媒体影响。这些都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教育进程中的新困境,非常不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大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的引领工作,增强大学生的信息过滤能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化传播方式和手段。

(二)政治站位和理想信念不足党的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而内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时期,而高校学生是祖国和民族未来,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培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理论和实践综合表明:通过某些特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给大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从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1]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也会被冲淡、干扰。因此,“进一步巩固中国共识,传播中国声音,为和平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和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成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三)经济文化背景下的新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特殊时期,市场经济的分配局势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社会各阶级对价值最新收益的主体和收益架构的价值理念出现分歧、对价值理念的认识日趋多元化。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经济文化新变局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过往的主流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无所适从。于是,我们通过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大学生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大学生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意识、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层面的认同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大学生自我分析、总结、反思和解决问题,而非单一的运用传统的知识灌溉模式,没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困境

调查问卷采用Likert五等级量表的方法作为测评标准,按照轻重程度进行五等级的转换,例如将“完全不同意(不能)”转换为1分,“不太同意(不太能)”转换为2分,“一般”转换为3分,“比较同意(比较能)”转换为4分,“完全同意(能)”转换为5分。为了方便观测,在统计分析时使用百分制,得分越高认同度越高,反之亦然。

(一)认知认同状况横向比较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熟知、背景的熟知、对价值观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对价值观在引领作用的认识上,得分分别为88.36分、85.14分、84.66分、92.2分、92.68分。数据得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具体内容的认知水平比较高,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和提出的时代背景方面的认知度略有下降。

(二)情感认同状况大学生在责任感、使命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的得分分别为90.94分、90.5分、89.5分、85.86分、85.98分、85.38分。数据得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有良好的情感认同,但还有部分同学使命感、认同度较低。

(三)践行状况大学生在对国家的维护、对国家社会的参与、对国家社会的奉献、对集体的奉献、敬业、诚信、友善方面的践行上,得分分别为85.28分、83.38分、83.54分、88.14分、85.74分、82.77分、87.49分。数据得出,大学生对于主动维护国家、主动参与社会集体活动的实践程度较高,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总体结果通过以上调查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大学生普遍具备很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在价值取向方面的选择是积极健康的,不过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理论认知有待提高。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不清楚,认知认同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2)缺乏情感认同。需加大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教育。[2](3)认知与行为不匹配。少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还比较浅显,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还有欠缺,知行脱节现象严重,在实践中容易导致失范。[3]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

依据调查的相关结果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各大高校应该重点以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情感导向为基点,以学生个人情感的倾向性的特点作为根基,借此来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尤其是精神层面上的深层需要。社会应该根据情感认同具有感染性特点,作为教育导向,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道德素养、情感需求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筑牢情感认同的升华性特征,以此为最终目标,将此融入大学生的日常,从而实现内心的深层转化。以上要求社会、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把握、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净化当今社会和高校的学术科研、道德品德氛围,充分实现并且发挥出以经验为导向,实践为教育的“双轮驱动”效应,在多层次上使得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产生由内而外的情感认同,并将其逐步深化为个人的自觉意识,筑牢每一个的个人防线,打造新时代全民族统一战线。

(一)让荣誉感在大学生内心生根、发芽。集体荣誉感、社会荣誉感、国家荣誉感是一种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社会各方面需求相密切联系的深层次情感交流与接触,这些是构成人们内心深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要素。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国家和社会、集体荣誉感,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关键举措。大学生对社会的情感认同具有很明显的同化性和偏向性,假如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感受到伟大祖国国家富强带来的良好个人感受,他们会很容易的进行自觉追求,不断感受这类情感带给他们的愉悦体验、享受。此外,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培育,是利用一种情感的内力功能,以此来不断强化大学生对这种情感的高度认同与发自内心的赞赏,这十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荣誉感、归属感与责任意识。在另一方面,由于情感认同有着感染性和升华性的双重特点,社会和高校应该加强情感教育导向,有意识地强化暗示对国家社会有裨益的情感经验,潜移默化里培养大学生对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恰当的自我认知,不断减弱并且化解消极主义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国家、社会、集体荣誉感时,他们的个人情感和自我行为才可以逐渐超越偏差、狭隘的观点甚至是错误言行,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不断追求可以实现自我满足的人生价值观,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

(二)让优良的学术、道德氛围充斥高校。打造出良好的高校学术科研、道德品德氛围,可以实现在情感认同的实践培育中,深入的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源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被大学生学到深处,思到远处,践到实处,达到认同内在同化的程度。这个提示我们,各大高校在养成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深层次情感认同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在高校中及时对他们的思想、情感、三观,或根据恰当的情境与场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让他们理解其他人的内心情感,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对他人的生活进行感同身受,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和传统的道德教育情景作对比,如果道德氛围稳定,学术氛围优良,生活氛围融洽,那么大学生可以在一个美好的大学中,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从多维度明白自己的三观,即自己最根本价值观念是否符合主流价值理念,是否是顺着时代的浪潮滚滚前行,多角度使得大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反思,一步一回首,面对错误即使调整前进的方向,努力创新,不因循守旧,深层次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面把握、完全吸收,进行再创造、再改造和再创新,最后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的深度认同感。所以,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培育,以内心对社会的真实情感,作为大学生个人最深层的心理驱动力,发挥着群体感染对情感认同,让个人影响集体,集体作用于个人,产生相互作用力,这是从内在到外在的“助推器”,势必可以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培育添砖加瓦。

(三)充分发挥实践体验的教育引导效应。各高校应该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讲究教学相长,将此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种作风、养成习惯,这是个人的良好行为转变为个人习惯的必要途径,大学生的活动中也应该以情感认知为基础,共同作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中。积极举办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主题团日活动、信仰公开课等,有针对性地培育高校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另外,高校应该广泛搜集,加大宣传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典范、榜样、事例,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深层次个人理解与感受,经过审慎的鉴别和扬弃后,使得优良的价值观念扎根于每一位大学生内心中。在实践与体验为一体的思政教育典范作用下,将个人情感融入相互感染的高校生活、学术氛围中,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在认同转为内心深处的情感认同,将理念实践外化,将个人意识上升到国家乃至全民族的意识,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认同与情感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李振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7).

[2]邢鹏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与培育对策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02).

[3]陈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境及优化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05).

作者:谢广明 姜嘉 闫琛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