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自媒体赋权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自媒体赋权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自媒体赋权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摘要]在如今自媒体不断普及与纵深发展的时代,自媒体赋权的力量造成自媒体使用最为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在对其使用中出现了自我认同危机、价值取向错乱以及价值观空化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则需要从唤醒网络主体意识、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培育等方面着手,进而使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自媒体;自媒体赋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以微博、微信、直播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在近十年发展迅速,自媒体因其个性化的表达传播、随时随地可互动交流以及拥有海量即时可得的多媒体信息等特征强烈吸引着青年大学生,成为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依赖;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已成为自媒体平台的最忠实粉丝。自媒体的赋权功能颠覆了大学生固有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话语权及社会参与度,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认知和价值理念。

一、自媒体赋权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自媒体赋权赋权最先来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人力资源研究理论,后来国内外不同研究领域学者都从自身学科出发对赋权有着不一样的阐释。归纳总结学界的研究,赋权可从个体、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三个层次去理解[1]。个体层次上的赋权是指个人积极提升自我意识,并努力掌握更多社会资源,使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和改变自己所处环境的能力。人际交往层次上的赋权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获得更多的情感、友谊等社会支持,使个体能更好地融入适应社会、维持个人生存生活的能力。社会参与层次上的赋权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事件、社会活动的参与,获得可争取社会公平待遇的能力[2]。本文中的自媒体赋权是指个体通过使用自媒体,增加了行使自我权力和改变自身处境的能力。当前学界对自媒体赋权多持以正面评价,学者们认为自媒体赋权使得人们在维持既有社会关系、获得新的社会支持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公众还能通过在自媒体上展示自己的另一面,比如内敛的人可能在自媒体上会表现出幽默、活跃的一面,个体通过另一面的展示可以消解负面的刻板印象,提升自我公众形象;自媒体也打破了固有的阶层壁垒,使得普通大众也能对话上层,为个体争取自我权利实现的可能[3]。但是关于自媒体赋权的负面影响,学界当前鲜有研究。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价值观是个体基于自身知识储备、人生经历从而对人、事、物做出的认知、理解和判断,影响到个人的价值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选择等。价值观影响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左右着个人的行为取向;价值观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放眼世界,很多国家都重视青年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如在20世纪90年代新西兰就针对全国学生实行了基础性价值观教育,2007年英国制定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计划。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价值公约数”,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4]。处于青春时期的大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时期价值观培育特别重要。正如所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但青年大学生大多涉世不深、心智能力尚不成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长期活跃在无序混乱的自媒体平台,他们尚缺乏去伪存真和评判优劣的能力;他们一方面面对的是自媒体上戏谑、反讽、拼贴等亚文化和错误价值导向的强烈冲击,另一方面又面对着学校主流价值观教育,使他们长期交织在多元价值观冲击之中,出现核心价值观定位模糊、认同困惑的问题。

(三)自媒体赋权层次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本文沿袭学界三层次赋权研究的传统,分三个层次来理解自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赋权。第一,从个体层次看,自媒体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自主性,变以往被动接受老师、父母单向灌输信息为自主一键输入获取海量图文并茂信息答案。大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提升了他们的自主意识,丰富了他们的认知,促使他们形成自我价值判断。与此同时,也让他们置身于丰富多样、难辨优劣的价值选择困境之中。第二,从人际交往层次看,自媒体让大学生与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志趣相投之人发生联系成为可能,大大拓宽他们的社交圈。此外,自媒体的虚拟交往还可以掩饰他们在现实中的种种缺点和不适,帮助他们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了存在感和自信。但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也容易受到自媒体中的非主流价值观和低俗言行误导,造成他们道德行为失范。从社会参与层次看,微博、微信、各大论坛等自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原先传统媒体对舆论交流的垄断束缚,提升了大学生的话语权和社会参与度,他们通过自媒体可以主动自由地表达对社会事件的观点和态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事件的关注与讨论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真相和是非曲直的判断力,但另一方面当前泛娱乐化的客观社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不足、眼界不宽等主观因素导致他们在参与社会事件讨论时出现盲目跟风和将严肃社会现象娱乐化的倾向。

二、自媒体赋权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困惑

(一)自媒体赋权使得大学生陷入自我认同困境网络为网民们提供了一张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复合型数字名片,在网络世界中通过媒介手段极大拓展了个人的虚拟生存空间[5]。大学生也是依赖这种自媒体赋权在自媒体世界中建构出了一个可以挣脱现实价值束缚和经自媒体技术美化后的理想中的、完美的我,是可彰显个性并获得他人点赞、评论、转发等可获得更多认可的虚拟的我。这种虚拟的我极大地满足了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展示、同辈群体认可等诉求。但是这样“完美的我”是依赖自媒体赋权和他人点赞建构起来的,缺乏现实法律道德的规范和理想信念的指引,而这种缺乏远大理想和正确价值观指引的“虚拟的我”势必让他们陷入心理上的荒芜和信仰上的迷茫,最终陷入自我认同危机。另一方面,现实中很多大学生为获得他人尤其同辈群体的点赞、追捧,经常充当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家”,他们在评论时为了博眼球,不关注事实真相甚至故意扭曲事实以获得群体拥簇,这样一味蹭热度地评论时事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丧失对客观事件的剖析评价能力。而这种缺乏理性分析的盲目跟风式的发声与他们受到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及“大学生”身份的社会期待是相悖的,这也让他们置身于自我认同困境。

(二)自媒体赋权使得大学生价值取向错乱95后的大学生,易接受新生事物、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表达、社交和自我展示欲望均很强烈,而个性化、碎片化的自媒体正好契合他们的需求,赋予了他们自由、即时交流互动的快感以及在虚拟世界受追捧的情感补偿。但泛娱乐化、充斥着亚文化和不良信息的自媒体新世界,也给身心尚未成熟、个性尚未稳定的大学生带来了价值观上的激烈冲突,致使其价值取向错乱。与自媒体相伴相生的是自媒体的无中心、无深度、多元主义、碎片化“后现代主义性”特征。一方面,自由、开放的自媒体带来了多元的价值文化,“把关”不严的自媒体上聚集着西方民主、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这些错误思潮夸大我们当前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矛盾,用错误思潮的逻辑和话语分析评论大学生关注的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引爆不实的社会舆论。它们披着关注普通民众人权和解决公平正义的外衣误导大学生对主流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自媒体上学习知识的少、追求“娱乐至上”的多,“微信控”“微博控”们在自媒体上或关注影视明星动态或用低俗词汇戏谑反讽主流文化、历史事实、英雄人物等,以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这种泛娱乐化使得他们都不再追溯各类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和其中的意义,而仅仅为了达到渲染的娱乐“笑果”。这些养分稀薄、充满解构主义的低俗亚文化又会反作用于大学生,扭曲着他们的价值取向,让他们迷茫于如何选择正确价值取向,这种迷茫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误判、价值取向错乱。

(三)自媒体赋权致使大学生价值空化符合青年人喜好的音乐和配音、生动形象的图片、搞笑吸睛的视频,这些满足感官刺激和心理安慰的五彩斑斓的自媒体世界让大学生深深沉迷其中。长期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让大学生缺乏面对面地与他人接触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造成他们人际关系冷漠和群体意识淡薄,成为他们热衷的“丧系青年”。自媒体赋权使得大学生处于“去中心化”“合法化”“去神秘化”的后现代价值体系之中[6],一方面让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羁绊,实现个性解决和自由表达,但另一方面也致使他们只关注自己和当下的享受,不受内外在约束,没有担当意识,不能实现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他们自嘲自己是佛系青年,“没关系”“无所谓”“神马都是浮云”是他们的高频词汇,他们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对学业成绩毫不在意、对推优评先不以为意;他们看似是对世界万物抱以与世无争的超然状态,实际是为了规避道德责任约束、掩饰自身的目标价值感空化。一旦人们认为“一切生活失去了终极意义,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幻,一切价值都是短暂的、破碎的,一切关系都是转瞬即逝的”[7]的时候,就意味着在他们的主观世界中已不存在任何可以指导他们行动和评价对错的理想、信念了,出现价值空化。

三、基于自媒体赋权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一)唤醒网络主体意识,促进自我认同建构大学生热衷于在虚拟自媒体世界中为迎合大众点赞建立“完美形象”致使其陷入自我迷失之中,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缺失。主体意识是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意识,“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是指大学生在使用自媒体时自觉自律的主体意识。在主体意识指导下的大学生在自媒体世界中能保持自我独立性和清醒意识,能进行自我约束控制,能对自媒体上的内容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要唤醒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就是要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升其在自媒体平台中的责任感、道德感、使命感。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在课程教学、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中融入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提升活动,以培养大学生树立对媒介的正确认知、掌握正确使用媒介方法及增强能动性进行信息获取、解读和反思能力;学会在自媒体平台上理智发声,在自媒体上传播青春正能量;理智分清虚拟和现实,不将虚拟情感带入现实生活中,不将现实情绪发泄在虚拟空间。其次,国家政府也应强化对自媒体的依法监管,制定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监督规范广大网民的网络言行,实现网络空间法治化,为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的建立提供绿色健康的自媒体空间。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不断反思自身经历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稳定的认识,是自我形塑的结果[8]。最后,要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多让大学生走出宿舍、不再沉迷于自媒体世界,多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实践活动中发觉自身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自我认同。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自媒体与生俱来的无中心、碎片化、多元化的特质造就了自媒体必然成为一个多元舆论、多元价值场域;这也是我国30多年经济社会体制巨变,人们思想解放活跃的体现,是我们无法回避和消除的社会现象。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在自媒体场域中的价值迷茫就要在自媒体平台强化一元价值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其思想和价值归属。首先,国家政府担当好“信息把关人”角色并在自媒体场域发挥主导引领作用。能通过依法管网过滤自媒体上的不实消息、错误思潮的传播,并且还要在新时代,打造经营好官方自媒体,在官方自媒体上“唱响主旋律”,发挥官方自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其次,大众传媒也应担当传播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要为大学生乃至全体公民提供有营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大学生提供正确舆论氛围。最后,高校要主动融入互联网思想、拥抱自媒体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用开放、平等、互动的姿态去主动贴近、了解和帮助学生,变传统的单一灌输为新时代大学生更易接受的寓教于事、寓教于讨论、寓教于帮助。主动运用QQ、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精美图片、有趣音视频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高校也要主动了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生活、人际交往、思想状况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并积极作为,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改变其现实困难才能更大程度消除他们的“愤青”心态,自发自愿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树立理想信念,制定契合自身情况的切实目标沉浸在自媒体世界的大学生自称是“丧系青年”“佛系青年”,细细探究其话语背后潜藏着的是一种“内卷化效应”的自我掩饰,掩饰他们抗争、改变骨感现实的力不从心和无可奈何。思考探究其中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身不明确学习、生活目标,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沉迷自媒体聊天、娱乐的主观原因,更有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看起来“高、大、上”,做起来“假、大、空”的抽象化与空洞化的问题[9]。当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所倡导的目标虽然正确无比且至高无上,但是却遥不可及、脱离学生实际学习生活,更缺乏对个性处境不同学生的关注。大学生缺乏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现实目标,理想信念与他们学习、生活实际距离太大,容易让他们失去努力的方向、丧失奋斗的动力,最终形成得过且过、“神马皆是浮云”的人生态度,理想信念的指引和激励效应被大大消解。因此,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应回归学生、回归实际,关照学生主体需求,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行私人定制,让他们的理想信念与个人实际相结合,有经过努力就能达成的目标和理想;为他们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提供可具体指引操作的价值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李亚勇.自媒体赋权失控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7.

[3]赵爱霞,左路平.自媒体赋权语境下大学生身份建构的二重化[J].当代青年研究,2019(2):92-93.

[4]刘才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几个关系[EB/OL].(2017-07-14)[2020-06-08].

[5]徐稳,杨素群.论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4-87.

[6]陶志欢.高校“佛系青年”现象的生成逻辑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5):101.

[7]张笑扬.符号异化、语言批判及后现代生活的价值碎片[J].前沿,2011(9):190-193.

[8]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58.

[9]梁洋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7:6.

作者:李梅 单位:韶关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