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

摘要:多元文化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仅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客观要求,更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出非全面性、不平衡性和不一致性等特点,须从注重教育引导,增强情感体验,加强实践养成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

关键词:多元文化;认同特点;认同路径

指出:“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多元文化作为时代的产物,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教育观认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展对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已然成为当前高校的重要教育任务。

一、多元文化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对其价值认同方面影响颇深。在多元文化这一背景下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仅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客观要求,更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客观要求高校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更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战场。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不能丝毫松懈,必须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凝聚功能和抵御功能。首先,在引领功能方面,由于大学生群体对文化概念嬗变较为敏感,其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发展。受多元文化冲突影响,部分学生在多元文化碰撞中迷失自我,甚至摒弃主流意识形态选择非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其引领功能。其次,在凝聚功能方面,鉴于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类错误思潮通过影视媒体、自媒体和互联网等对大学生产生广泛的影响,以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不良社会思潮泛滥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来凝聚社会共识。最后,在抵御功能方面,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试图利用其软实力工具来推销本国价值观,对极少数大学生产生了如崇洋媚外、炫富攀比和拜金主义等消极影响,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抵御功能,有力抵御西方价值观的渗透。

(二)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民族文化自立于世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民族文化的性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他们了解民族文化发展的态势,明确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应然状态。促使民族文化发展实现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变,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成为民族文化的灵魂。最后,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对内和对外吸引力的统一,对内则通过强化核心价值观认同来实现对内成员的吸引和凝聚,发挥核心价值观精神纽带的作用,强化民族文化的对内吸引力;对外吸引力则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交往实现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和召唤,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价值共识,提升对外吸引力。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点

当前多元思想文化并存,多样意识形态交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呈现出非全面性、不平衡性和不一致性等特点。

(一)认同的非全面性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影响着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呈现出非全面性特点。第一,主观因素方面,大学生对价值观内容认同的不全面。多元文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理解和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三个层面有其不同的侧重和差别,大学生对价值观认同是一个从浅入深的过程,国家层面价值实现依靠社会和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是连接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环节,个人层面是实现社会和国家层面价值的基础,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导致认同的不全面性。第二,客观因素影响方面,大学生对价值观认同程度的不全面。多元文化较强的渗透力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加上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越发复杂,多元文化冲击了马克思主义一元文化的主体地位,有些甚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这种认同是一定程度上的认同,而非完全的认同。

(二)认同的不平衡性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不平衡性主要指价值认同主体和客体的不平衡。第一,价值认同主体的不平衡性。不同的学生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有所不同,那么不同的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是不一样的,如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等先进学生群体与其他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是有差异的。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模式和专业特点的不同,他们之间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专业不同其对价值观教育接受理解程度不同,也会影响其对价值观的认同。第二,价值认同客体的不平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倡导,相对而言,个人层面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认同程度较高,而社会和国家层面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略有距离,认同程度会有所降低,呈现出认同客体的不平衡性。

(三)认同的不一致性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着认同的不一致性特点,具体表现在认同的脱节性和暂时性两个方面。第一,在认同的脱节性方面,大学生接受系统的价值观教育,在认知方面能够准确了解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情感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支持和赞成的态度,但在实践中由于自身辨别能力较差,受到西方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影响,往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为伟大的语录,无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动,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的脱节。第二,在认同的暂时性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越发丰富和完善的,当前的认同则是当前社会阶段赋予其内涵的认同,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其认同也随之变化,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认同路线,尤其是多元文化的影响,会一定程度上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造成认同的暂时性情况。

三、多元文化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多元文化带来了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价值认同则是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须从价值认同经历的知、情、行三个阶段着手,进一步探究具体的认同路径。

(一)注重教育引导,提高认知认同认知是认同的基础前提,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当以认知认同为逻辑起点。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2]这就要求必须深化理论研究和优化教育方法,强化认知认同。1.加强理论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需要理论支撑,需要对其本身进行理论研究,阐释其提出背景、依据和内涵[3]。一方面,需要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包含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其历史依据在于它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历史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其现实依据在于它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先进文化的象征。尤其需要深入研究多元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认识到其产生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功能、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三个层面是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不同层次的价值观,每个层面都有科学的内涵。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即它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价值信仰。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白、讲透彻,使得学生弄懂弄通,提高认知认同。2.优化教育方法,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大学生教育方法是教育主体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的措施和技巧,优化教育方法是教师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修课。多元文化的发展及影响同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优化教育方法,要坚持讲授和启发相结合。思政理论课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干课程,科学把握思政课讲授内容,准确了解受教育对象,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理论讲授。但伴随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的00后大学生,对他们已经不能只是单向讲授和硬性讲授,讲授的初心在于价值自觉避免自发,而启发着力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这需要准确把握学生认识的自发性,结合学生身边的大事小情,帮助学生解开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批判思维,尤其是把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作为启发之渠,积极回应当前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引导学生自我提升。

(二)增强情感体验,提高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它是认知认同的进一步巩固与强化,情感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的完成,需要环境氛围熏陶来增强情感体验,还需要榜样示范来提高情感认同。1.氛围熏陶,增强情感体验一方面,要优化校园认同环境营造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其一,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既包括主流价值文化,也不回避多元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形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其二,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文化活动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需要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创设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的良好活动氛围。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拓宽情感认同途径,增强情感体验。网络为多元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运用好网络平台,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网络平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载体。其一,开展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占领网络教育阵地,运用新颖时尚网络话语加深学生对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其二,寓教于乐,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相关党团活动或者活动竞赛等,开展一些既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情感认同。2.榜样示范,提高情感认同“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需要发挥榜样群体的力量。一方面,注重榜样的挖掘。注重榜样示范作用和感召力,充分挖掘社会各个领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尤其是挖掘一些大学生身边的先进事迹,并将其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可望可及的。另一方面,注重榜样的宣传作用。榜样的先进事迹在宣传时应贴近学生生活,产生距离感不易产生情感共鸣。在宣传方式上可选择新媒体,有效运用微信、微博等大学生日常接触较多的媒体,也可开展榜样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或先进事迹分享会,更好地发挥榜样群体的示范作用,提高情感认同。

(三)加强实践养成,提高行为认同价值观认同的落脚点是行为认同,其中认知认同解决了知的问题,情感认同解决了信的问题,最终要通过行为认同解决行的问题。从规范日常行为和注重实践参与两个方面,提升行为认同的自信和本领。1.规范日常行为,提升行为认同的自信曾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提供理论指导,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实落细上,应达到日用而不觉的程度,这需要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在落细、落小和落实上下功夫。大学生的日常表现则成为检验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的有效标准,大学生要注意规范自我行为,时刻反思审视自我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断地调试和调整自我行为。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导向规范自我日常行为,要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汲取文化知识,注重自我能力提升,进而提升行为认同的自信。2.注重实践参与,提升行为认同的本领大学生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参与真正认识到肩上的责任使命,以及在实践中增强本领和增长才能。综合考量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且有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创新创业活动、暑期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及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调研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切身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为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3.

[3]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4]杜红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

作者:张会静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