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

摘要:大学生一直以来就是掌握先进信息的主体,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他的观念、行为影响着祖国的未来建设。而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已经具备自我选择,思想相对成熟的阶段,是价值观形成并稳定的重要阶段,所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作为一种价值认同,其构建过程一般要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践行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互相关联,而认同的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研究提升认同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价值观的内涵英文中,对价值观(values)一词的诠释为“beliefsaboutwhatisrightandwrongandwhatisimportantinlife”,包含是非准则、生活准则、信念的意思。而在我国学者中绝大多数将价值观视为,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对事件的判断和选择的一种指导观念。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根据国情和实际情况提炼出来的,是国家用来进行规范公民日常行为,凝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对处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社会中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立足国情,分三个层面凝炼、概括出12个词,即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分别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具有内在联系,形成了层层递进的价值系统,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3.认同的内涵认同从字面来看,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模仿和学习他人或团体的一些行为和处事态度,使其成为自己的一种内在修为和人格。亦可解释为认可赞同,而人们对于一件事物或者观念的认同往往要经过一定的过程,主要有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是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信念的心理过程。

二、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它是中国人民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航向标,在如今多元化社会中,我们就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指导,确立自身的价值观。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做到认同它,而人们要对一种观念或者一件事物的认同一般要经历“知、情、意、行”等四个阶段。1.“知”是认同的基础首先,“知”是认同和践行的前提。认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了解,需要知道和认识这件事物。就是说,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化”过程,必须是以“知”为前提。既要知其内涵,又要知其历史背景及其现实根源。而当前,对于实现“知”的层面,国家已经做了许多举措,并且取得了重大成效。例如国家大面积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并进行宣传、倡导,将其带入了日常教学课堂、带入了大街小巷、带入了各个公共场所,几乎抬头之间便可看见其宣传语。2.“情”是认同与践行的桥梁“情”是认同过程中更高的层次,是指一种偏于感性的情感。“情”是在知道其内涵后,表现出喜恶、认同与否定的一种心理上的感受与选择。只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程度,才可能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喜爱及认可,进而在理性的判断中将其选择为自身的价值观。现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越来越在意“情”这个阶段,而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宣传上。例如组织学生们一起参观工业基地、名人故乡等,这些都让大学生们对其有了情感上的体验。3.“意”是践行的根本“意”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志力。意志是行为者能够长期地坚持自己的目标并且不断努力的一种精神力量,所以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后,必然促使其更加坚定、持续地去践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其自身的道德准则。这一环节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践行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坚定毅力。4.“行”是认知的归属“行”是指行为主体的实践行动。这一阶段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也是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最终目的的关键一步,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我们坚持不懈,而是否能够培养好这种意志力还会影响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所以我们需要刻意去培养和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认知教育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日常教育中,应该从各方面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教育,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采取大学生喜爱的、容易接受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对它的认同。

(一)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1.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当今社会各种媒体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不断拓展,信息每天以各种形式进入人们的眼帘,所以需要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各种形式向人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都比较匆忙,很少留意周边情况,所以采用一些新奇的、醒目的方式进行宣传,可以快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且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以一些有趣的视频播放形式呈现给大家。2.利用课堂教学加强教育大学生活动的最频繁的场所是在校园,而且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各个大学应该加强对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时期正是确立价值观的重要关键期,应重视起来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用通俗易懂而又幽默有趣的方式讲授这方面的内容,讲解其起源及发展过程,让学生们可以深刻地知晓其丰富内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1.国家利用奖惩制度进行督促现有的宣传方式和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单位的墙上或者公共汽车上等随处可见的标语。然而,虽然标语常见,但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震荡,所以一定要采用一些举措,使其深入人心。例如,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对于对国家、社会做出具有影响力的贡献的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荣誉奖励;相反,对于破坏相关规则的人,可以按照相关奖惩制度进行惩罚,以奖惩促认同、促践行。2.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大学生除了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外,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性格、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孩子们的价值选择,孩子们的许多优良传统习性最初也是大部分来源于父母,俗语有言“有其子必有其母”,由此便可看出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所以父母平时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则,要待人友善,处事要讲求诚信,对待工作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平时在不明实际情况之下不随便参与社会事件评论,不做谣言的参与者,更不做造谣者,为社会的安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这种氛围中,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共鸣,进而促成情感认同。

(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写到一个民族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就不应该再当自己的肉体需要的奴隶,不应该再当自己的肉体的奴仆。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劳动力,空出更多的自由时间。1.给大学生提供更宽松的精神活动空间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劳动使我们更好地发展,大学生已经不是小孩了,已经具备独立劳动的能力,学校应该继续扩大用工岗位,多给学生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同时稍微提高工作待遇,多给学生留些精神活动空间,当学生们没有生活上的压力后,他们就可能更轻松、更有余力去丰富精神生活,更愿意去研究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自己人生的导向。2.提升集体化的日常生活能力能力的提升源于与人相处、集体生活“知、情、意、行”四个阶段,我们是社会中的人,我们具有群居性,而在集体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很多方面,同时也能从他人处学到许多,例如我们需要和朋友友善相处;需要诚信,以信服人。所以集体化的日常生活既贴近大学生们的生活,又容易使大学生们耳濡目染,接受熏陶,并在无意识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庆华,谭蕾.高校青年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

[3]黄惠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教育途径[J].教育探索,2015.(5).

[4]黄志军.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

[5]孙兰英,李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1).

作者:薛娜娜 朱颖原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