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特征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特征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特征分析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既有丰富的逻辑内涵,也有某些逻辑特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逻辑特征,即实践和理论的统一、继承和借鉴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特征;理论与实践;继承和借鉴

反复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P42)。因而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特征,对于学习和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P17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致力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致力于满足人民对充分的自由权利、合理的平等机会、公正的竞争规则、完善的法治秩序的新期待、新要求,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坚实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践基础,而且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前进方向、凝聚精神力量、提供文化支撑。无数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宝库,而且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展现了旺盛活力、无穷魅力和巨大威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是面向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邓小平、、等领导人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贴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实践,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述表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它又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二、继承和借鉴的统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目标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富强的价值目标与中国古代的富强思想休戚相关。富强,意指富足又强盛,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追求。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很深的历史底蕴。和谐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概念,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持久、最本质的思想道德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精确表达,是建设中国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自由思想早已蕴含于早期的思想概念之中。如《庄子》的“逍遥”、《老子》的无忧等等,都表达了自由的思想。平等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着自身的发展脉络,包括墨子的“尚贤”“兼爱”思想等。公正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公正作为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一种美德。荀子在继承和发展儒家的“礼治”和法家的“法治”基础之上提出,“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涵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爱国”一词在《左传•昭公元年》有“临患不忘国,忠也”。“敬业”一词出自《礼记•学记》,其上有“敬业乐群”。诚信,最早可见于《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中国自古提倡友善这一美德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古代一些先贤就提倡厚德载物、和谐共处,强调与人为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辩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主动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与对话,积极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从而真正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互动、和谐共存。批判借鉴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人类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因而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开放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国家昌盛、社会稳定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明了社会不公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因此,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本条件,就是整个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生产力,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3](P6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可靠保障。现代法治蕴含着追求公平、捍卫人权、维护法治、反对特权、独立司法等价值。法治代替人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它在政治上实现公民平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推进了自由、平等和公正由价值理念向实现转化。[4](P203)上述表明,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价值;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了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批判和扬弃,从而给借鉴的内容注入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和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使之具有中国特色。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继承和借鉴的统一。

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夙愿,其理论基石的科学性和价值目标的崇高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学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虚假道德、劳动异化、人性扭曲和剥削压迫等内在弊病,指明了通过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途径实现人类解放、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制度根基、理论根基与实践根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依据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需要、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次,它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提出并深化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1944年9月,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作的《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中,号召全党全军学习和发扬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观。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且其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得以确立并持续研究,对具体内容的理论化建设不断得到深化。可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建设工作完成。这就要求在研究和阐发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历史和当前现实对内容作出更加具体、系统的阐述。党的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作为一个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它的最新理论成果。再次,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2015年9月28日,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上,提出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新的方向,丰富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基本遵循。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性表现也是多方面的。第一,它以人民为根本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5]明确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奉者、践行者和弘扬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着眼点和价值目标指向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人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尺,从人的根本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第二,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面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显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第三,它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个体价值准则方面的本质规定和基本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适应了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偏离的根本价值追求,因而它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价值性,它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4]赵长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社会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5]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14-02-18(1).

作者:张灵 章越松 叶芳芳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