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与普通高校相比,农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具有特殊性,也更加艰巨。由于生源特点、培养理念以及就业前景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农林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仍不完善,在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为此,应当以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发掘农学类专业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元素,探寻农业文化思想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深化理论学习,构建教育内化机制;运用自然的、生态的、绿色的农林专业实践优势,强化教育实践,构建践行外化机制;结合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完善激励和考核制度,构建制度保障机制。
关键词:农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构建
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才和科技。农林高校则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农林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把加强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作为根本职责,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知农爱农高素质新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农林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1.1存在的问题
农林高校偏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导致对价值观教育重视不足,有些农林院校在整体发展规划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工具主义、实用主义为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缺乏宏观视野和人文主义宏观旨趣。另外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单一导致育人效果式微。当前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多是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与推导,而依据某一学校或某一专业得出的实践模式偏少,这就容易产生教育模式说服力不强的问题。[1]一些农林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并没有突出自身优势,亦未形成长效机制,缺乏一个从顶层设计到反馈评价的闭环系统。同时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活动开展时间分散、缺乏连贯性;主题不统一,不鲜明;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针对性不强,随机性较大等。
1.2具有的优势
农林高校因其专业和学科的特殊性,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开拓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和突破性。
1.2.1农学类专业课程蕴含丰富的核心价值观元素农林高校以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拥有农业生态学、生命科学、水产养殖、资源与环境、农村区域发展等特有学科,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学科特色,这些学科的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绿色中国、美丽中国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等国家战略需求相吻合。[2]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广东海洋大学结合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发挥海洋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起“海之魂”引领计划、“海之本”强基计划、“海之志”鸿鹄计划、“海之帆”起航计划、“海之翼”展翅计划、“海之韵”博雅计划的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发挥农科专业特长,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探索将“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等。这些模式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注入了鲜活的专业特色和农林文化意蕴,丰富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资源,增强了农林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切身体验性和感受性。
1.2.2农学类专业实践拓展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由于涉农专业实际操作性较强,各农林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都比较完备,有产业示范园、农业试验田、动植物防疫站等,还有很多校外的企业实习基地,拓展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空间。而这些实践机会是其他普通高校所不具备的。同时农林院校对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要求也比较高,在学时和操作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体系,因此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相对于其他高校的学生也具有优势。比如安徽农大的“农耕文化节”,学生把实验仪器设备从实验室中搬出来,让市民体验农事操作,学生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活动中体悟“三农”魅力。[3]
2农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2.1以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目标
2018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新农科建设;2019年,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将新农科建设持续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面对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高等农林教育肩负着前所未有的使命,农林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一方面必须紧扣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紧紧围绕“三农”人才培养使命,另一方面农林高校的发展理念也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所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知农爱农高素质新型人才,就是农林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体现。
2.2以“三农”情怀教育与“三农”价值塑造为具体内涵
对于农林高校而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农林教育,倾心倾力服务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的神圣使命。因此,农林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三农”具体实践,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二是继承中国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找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适应的切入点;三是要体现农林院校的办学特色,提炼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历史财富和精神内涵。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具有服务三农特色的大学精神;二是具有心系三农、热爱三农、奉献三农、发展三农的大学生责任担当和精神风貌;三是具有兴农爱农、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校道德风貌。
3构建以实践体验和情感感悟为核心的服务“三农”的教育机制
3.1探寻农学思想和专业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强化理论学习
3.1.1回归经典文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理论研究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根本作用,市场经济必须由农业的高度发展作为支撑。深入研究经典文本是认识三农问题重要性的关键,对于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和优先发展“三农”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经典理论对农林院校的大学生而言,既是思想教育的要求也是专业理论要求。
3.1.2农科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突破壁垒相互融合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绿色理念等专题教学;思政教师要深入把握当前社会思想潮流的理论问题、大学生诉求的现实问题、我国社会的发展空间等问题,[4]突出农业文化和三农意识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课堂教学。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到农林专业的特色中去,这样必将积淀出大量的教学素材,使专业课与思政课真正融会贯通起来。专业课还可以采取产学研合作模式。由知名专家、科研院所教授以及涉农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现代农业创新团队,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和科学研究,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1.3探寻农学文化思想与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对接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有很多如《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经典农业著作,包含深刻的人文思想和理念。《齐民要术》中把“天、地、物、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提倡尚俭戒奢,勤俭节约;崇尚身体力行,相信天道酬勤;强调时间易逝,希望人们珍惜时间。这些理念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相吻合。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优秀文明成果,吸收并体现着人类文明共同文化成果的最终价值归宿。[5]所以充分挖掘农业文化思想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可以丰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树立学生对民族和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
3.2运用自然的、生态的、绿色的农林专业实践优势,拓展实践形式
3.2.1开展“红色人文+绿色生态”的第二课堂活动践行广大农村承载着内涵丰富的人文传统,农林高校可以深入挖掘宝贵的遗产遗迹和民风民俗,将生态、绿色的理念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凝练“红色人文+绿色生态”的活动主题,开展“三农”文化宣传、探访最美新农村、新农村长征、休闲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调研等活动,引领大学生感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成就,引导其爱国爱农、奉献社会。广东省湛江市的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比如遂溪县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湛江市党员干部拓展训练基地,建设粤桂边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征支队誓师首发地纪念馆、湛江市青少年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等。广东海洋大学利用地缘优势将遂溪县的多个纪念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大学生定期参观调研走访。
3.2.2开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实地践行农林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通过知识下乡、帮村扶户、农村调研、志愿支教、“村官”挂职锻炼等途径和方式,深入农田、农场、农村、农户、农企,深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和最前沿。运用专业知识,从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开展扶贫工作,通过制作宣传网站、普及文化知识、政策宣讲、文艺汇演等方式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开展以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科普服务为主题的生态文明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专业素养,增加实践体验,增强热爱三农、奉献三农、发展三农的责任担当。
3.3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完善评价和考核制度
3.3.1要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农林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四个新紧密结合,紧扣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农林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体现就在于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3.2将核心价值观理念落实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农林高校的整体发展规划、育人政策、创先争优、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以及行为准则等,都应当围绕提升“服务三农”意识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行规划,尤其是要落实到学生管理与教育制度中。应结合各农林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基础条件,制定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细则,包括学分管理制度、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违规违纪的处理办法以及学位授予规定等。
3.3.3要对教育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对学校里各个层面已经开展的各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建立年度、季度、月度甚至更加细化的成果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既有定性的指标也有定量的指标,基本原则是运用科学化、常态化和人性化的标准,检验学生内化的效果和践行的成绩。比如采取“菜单”式考核,让学生自主选择考核方法,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可以提交学习报告,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或志愿活动。[6]最后将考核的结果进行总结,并运用于机制的优化。农林高校农科专业门类齐全,农业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农林高校应以生态文明、农业伦理、传统农业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乡土和生态资源等教育素材,充分运用农林专业氛围,运用扎根泥土、贴近乡村的,自然的、生态的、绿色的实践优势,将生态文化、乡民智慧和农业思维等充分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抓住优势,突出特色,打造农林高校所特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
参考文献
[1]夏从亚.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究———评《“立体交互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20(4):146-147.
[2]马婷婷,吴连军.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创新[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65-68.
[3]陶新珍,黄洪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场域构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10-115.
[4]王力尘,张影.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92-94.
[5]周艳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5):49-51.
[6]仇桂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菜单化”教育模式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8):57-58,80.
作者:陈然然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