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不仅有助于不断提高建设能力与实力更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高校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在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明确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们应探索创新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中起表率作用的标杆群体且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青年学生认同、拥护的主流价值观至关重要,因此,在加快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增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价值观养成需要久久为功,绝非易事。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处于不同层次的四者融合而成的有机统一体,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学校师生的价值观又对师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育正确的价值取向,反之则不仅会动摇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更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中渗透的主流价值要求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一)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汇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而且凝聚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共识,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在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学习生活氛围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中正确认识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在追求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断追求中国梦,深入感受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第一步。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使其拥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前提是大学生认同且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表征便是价值观建设,高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极大程度上引导着学生的价值取向,由此而形成的理想信念与精神力量是当代青年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二)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是确保青年大学生拥有坚定政治信仰的重要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在逐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更能引导学生准确辨别各类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提升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对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当前国际形势的认知度,从而让广大师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崇高的价值追求。当前,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多种方式向我国输送资本主义思想的现实,校园文化只有站稳政治立场,才能坚强抵御不良意识形态的侵袭,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极富政治信仰的高水平人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校园文化中体现的文化沉淀、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精神源泉等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一致而且对青年大学生也有着润物无声的引导作用。文化作为价值观的外显表现形式,不仅是价值观的传输载体,而且能影响价值观的生成发展,校园文化只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才能满足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统领
高校的主要任务便是培养青年大学生拥有与主流价值观相契合的价值取向。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与文化现象,是高校办学实力及综合形象的集中体现,为全体师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文明且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其主要建设目标。校园文化环境是否合理,取决于其建设依据是否科学、建设过程是否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营造出符合时代要求与国家需要的校园文化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仅能够使校园文化环境拥有合理的价值底蕴与科学的建设依据,而且能使广大师生主动悦纳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高校是一个国家先进文化和优秀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与社会层面的文化存在,只有通过具体载体才能在使大学生理解、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终极目标。青年大学生性格超脱、思维活跃、性格独立,善于学习、接受新思想,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培育,可以极为有效地塑造学生的行为方式,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形式引导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与积极践行者。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
社会先进文化的集中表达呈现为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统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现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体会其先进性与科学性。因此,两者缺一不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中去,鼓励、感染大学生,同时通过大学生群体带动全体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校园文化主体认同、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而且是主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过程。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民、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指蕴含高校历史文化、校园特色的物质存在,因其直接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所以具有强烈的引导与感染作用。一方面,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尊重历史传统,挖掘自身特色,统筹规划学校空间建设。在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操场篮球场等地的建设中均要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所在,赋予学校物质建筑独树一帜的人文素养与精神品格。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尊重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在校园宣传栏、横幅标语等设计建设上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校师生与管理者共同参与到设计、建设过程中,通过真实的存在体会、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气,增强归属感与责任感。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指高校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学风、校风、教风与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等的综合体现。由于精神文化的独特性,校园精神文化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得以实现。因此,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举办各类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知名校友来校举办各类讲座,提升师生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67值观引导高校校风校训,校风校训涵养主流价值观。高校要加强校风校训的介绍与解读,借助档案馆、校史馆等历史文化载体,让广大师生深入了解本校发展历程,加深对学校的荣誉感。此外,高校校风校训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更要注重结合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赋予其时代意蕴与精神感召力。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本保障,是指高校为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而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的总和,规范着广大师生的思想与行为。高校的制度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引导高校逐步建成极具个性且凝心聚气的校园文化,引导高校各类科研成果成为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初衷是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因此在解决广大师生各类问题的过程中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师生的切实利益出发,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增强校园制度文化的亲和力。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各项具体管理条例中,建设各类校园社团准入机制、校园文化活动审批机制、校报等校园出版物刊发机制与校园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机制等各项具体机制,不仅要确保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一致更要确保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征,是指高校管理者与高校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优秀的行为文化对广大师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不仅会对师生的行为方式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危害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高校师生明晰什么是正确的、值得提倡的校园行为文化,而且有助于帮助师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校园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每一位校园文化主体来说都需要躬行实践,高校领导者应深入校园基层,摸清师生实际的学习工作困难,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各类问题;高校教师应率先垂范、爱岗敬业,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青年大学生应自觉自律,见贤思齐,在坚定正确政治信仰的同时努力提高专业水平。高校应定期表彰、倡导正确合理的行为文化,批评、纠正恶性不良的行为,并且充分发挥学校新媒体平台等对校园主体行为文化的引导作用,从而在整个校园内形成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行为文化。这不仅是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必经之路,更是培养爱国爱党、勇于革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1).
[2].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7).
作者:闫烁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