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代微观经济竞争动力的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微观经济竞争动力的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现代微观经济竞争动力的分析

摘要:凯恩斯主义的到来引发了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个体单位对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了推动性的影响。现代微观经济的竞争动力就是现代化的管理。文章通过对微观经济管理理论的探讨,把从对围绕企业中的物、人、组织、环境的管理进行较深入的总结,并最终得出了企业竞争的源动力在于企业通过全球化的竞争发展获得更多的知识、技术资源;在满足多样化的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创造企业自身的独特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

经济学是现代人类社会科学的主体核心科学,涵盖了商业管理、物流贸易、财务会计、金融投资等其他分支学科。现代管理学属于微观经济学研究范畴。人类社会发展是在最初的自然资源区域分布的基础上产生了经济学,即对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全世界自然资源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均衡,便产生了社会分工和工厂;工厂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区域资源分布差异和交易成本的问题。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管理学问题时把管理学与经济学割裂地看待理解,就是因为对现代微观经济学问题研究较少,很多学者忽视了微观经济学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所起到的作用。事实上,现代微观经济学竞争发展的动力就是现代化的管理。

一、泰勒时代的科学管理法

世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差异性导致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使得人类社会由原始走向文明。社会分工产生了工厂制度和劳动分工,加速了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劳动分工理论和“经济人”理论有着极重要的论述,成为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被称为“管理学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泰勒在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科学管理法。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首先在美国军队中获得实践成功,而后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进行广泛推广。日本在二战后向美国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主要借鉴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由于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缺乏人性化,机械地用秒表分析计算工人完成每一个工件所采用的动作和花费的时间,所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快就被淘汰掉了。被誉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的法约尔在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和14条原则。法约尔强调管理的职能、要素和原则。法约尔认为,采用科学的方法和专业化的管理原则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工人的生产效率。于此同时,德国的经济学家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官僚组织理论。韦伯认为企业组织中的员工权力和组织规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权力结构的建立和非人格化的组织关系系统可以减少企业管理中的浪费。韦伯的理想组织模式和法约尔的职能要素管理同属于科学管理思想,都是科学管理论的代表人物。泰勒时代很多西方学者既是经济学家又是管理学家,除了亚当•斯密之外,大多数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仅仅考虑到了管理学的内部系统性特点,而没有将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的个体单位来研究企业管理理论的外部系统性特点。著名的“动作分析之父”吉尔布雷斯将管理理论与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而后对现代的管理思想进行行为学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芒斯特伯格和“管理学先知”-玛丽•福莱特;他(她)们认为组织中领导者的角色是解决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开发员工的智慧,激励和挖掘员工的潜在动力,最终为企业生产创造更多的价值。1924年著名的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梅约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电话机工厂进行了“霍桑实验”。梅约在1933年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中对“霍桑实验”进行了分析总结。他认为企业中的员工不是“经济人”而是具有复杂社会系统特性的“社会人”,企业管理者要把员工的满意度放在首位,在提高员工的物质追求的同时还要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金钱与工作环境的改善并不是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的唯一动力。

二、行为关系与权变管理

管理行为学理论研究逐渐发展为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人际关系研究的开拓者首先是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在1943年《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等级理论,他强调要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不同层级的人性需求。同一时期,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了成就激励理论,他认为管理者要发现、激励并培养下属的成就需求。行为学管理思想和人际关系理论研究最重要的是将员工作为企业的资源进行分析管理,补充了人们对企业管理要素的理解。行为学管理理论及人际关系研究主要强调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领导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工作效率。但是由于缺乏对企业外部系统性的研究,对人的行为准确分析预测是较困难的,所以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对于解决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有很大局限性。20世纪60年代后期,权变管理理论成为世界管理思想的主流。其代表人物美国现代管理理论奠基人巴纳德在1938年的《经理的职能》一书中论述了经理人在组织中的任务与角色,组织的形式以及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权变管理思想中的系统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必须与周边环境进行协调并从中获取必要资源;通过技术、管理与系统资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权变管理思想在肯定各种早期的管理思想的基础之上,把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效率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中。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活动逐渐走向国际化,企业内外部环境复杂化,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化,权变管理思想把现代化管理对微观经济个体以及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辩证的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

三、企业再造的普及与实践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诞生出新的思想和方法。微观经济管理思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与此同时,企业的发展规模、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产品竞争及生命周期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所要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外部的环境衍生出了新的需求。管理学理论发展逐渐需要不断通过企业内部的改造来满足企业外部的系统性需求。美国企业家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芡匹在合著的《企业再造-管理革命的宣言书》中提出很多企业必须通过根本性的内部再造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市场的需求。企业再造理论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包括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彻底的创新再造;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企业再造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及企业外部的售后服务满意度及周转速度。美国等西方国将企业再造管理理论进行普及和实践都获得了成功。企业再造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现代企业已经不再需要通过传统的劳动分工去组织企业内部的管理,面对企业与外部环境因素尤其是外部市场的变化因素的需求,企业以经营流程为核心去设计企业的具体工作任务。我国很多企业也曾希望通过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企业再造的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一些企业实践并不是特别成功。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很多国内企业并没有真正理解企业再造管理理论的本质,企业需要有侧重的对部分相关企业职能部门进行重新布置和内部再造而不是全部。二是企业再造管理技术的重点是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及销售部门的流程进行重新的设计安排,要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相关部门进行有力的衔接和重组而不是割裂地看待。三是新的企业流程设计必须进行推广应用前的可行性实验,要对实验阶段的效果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企业再造需要前期的实验调查分析。四是企业再造管理理论需要企业拥有卓越的领导者和强烈的革新精神,现代化的管理理论需要高品质的优秀领导人才,这对于很多向行业领导者迈进的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最后对于企业再造理论思想的引进需要知识管理,很多现代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知识经济引发了国家间的技术流动和现代化的知识管理;这需要大量精英级的优秀人才走向企业的关键岗位。企业再造理论使得很多当代经济学家认识到了现代微观经济再造发展和竞争动力对国家乃至世界的宏观整体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四、第五个现代化与企业创新竞争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性的竞争,现代化的企业要求打造成为具有持续性学习能力的组织。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物》著作中用全新的理念分析了世界最成功的企业是拥有最强创造力的企业。未来企业发展的动力与能量,来源于企业自身持续性的学习创造能力。很多外媒高度关注和深入解读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要求将人治的传统制度性的管理思维转变为知识与持续性学习的组织成长性思维;其根本性原因在于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管理方式方法需要新的学习型的组织发展。去除企业中个人及集体学习的障碍是现代化企业竞争管理成功的关键。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的核心是要求企业中所有领导及员工都致力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信息的共享与沟通将企业管理思想引向参与战略研究中来。组织注重学习、善于学习、持续性的学习增强和造就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动力。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管理思维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知识密集型进行跨渡。知识密集型的企业就是运用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型的企业中,员工的任务是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彼此合作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知识,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员工的知识价值。而管理者的任务是帮助员工成为企业知识价值的主体并为企业的生产设计更具效率的秩序。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使得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向战略管理理论发展方向迈进。

五、结语

企业经营过程中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也不能很好的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核心动力;为此,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战略要素对企业竞争动力的影响。西方战略管理理论以时间为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战略结构阶段,该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管理学家钱德勒在1962年发表了《战略和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阐明了战略、环境、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钱德勒通过对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化学公司等大型企业经营历程的详细研究,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应该适应企业战略环境的变化要求。我国目前的企业发展尚处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企业外部的战略竞争环境变化促使政府和企业认识到企业自身乃至相关产业发展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以《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三部曲为代表提出了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波特认为国家要对其产业结构进行国别比较分析,把产业价值链中具有吸引力的企业作为国家的战略竞争优势。三是20世纪90年代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认为企业资源包括知识与技术资源在内的独特资源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的竞争战略思想应该长期保持企业资源和竞争能力的价值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四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弗穆尔在《竞争的衰亡》中论述了企业必须建立共同发展为导向的协作型商业生态系统;超越竞争战略理论强调合作联盟在创新和价值链打造中的重要性,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在行业系统中获得的领先地位。我国的企业虽然处在战略竞争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在经营创新、营销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竞争战略。企业竞争的源动力在于企业通过全球化的竞争发展获得更多的知识、技术资源,在满足多样化的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创造企业自身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全新的产业集群式的发展需要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企业组织结构的再造与设计必须建立在全球化竞争发展的基础之上。我国现代微观经济竞争的动力在于是否可以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理论完美地本土化。国内的经济学同仁要力求将理论导向型的学术发展向实践导向型模式逐渐转化,为推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利军.管理学发展趋势研究[J].管理学前沿,2001(06).

[2]姜岩.经济学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方法构建探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3]刘春凤、胡宝民、李子彪.管理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综述[J].商业时代,2007(33).

[4]林民书、付才辉.竞争动力:对新古典与奥地利竞争理论的一个融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5]夏贾李.论企业再造中领导者领导方式的转换[J].现代商业,2010(18).

作者:刘一男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