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及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辽宁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及对策

一、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优势

(一)资源禀赋优良,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辽宁省海洋资源丰富,全省海岸线长292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2292.4公里,岛屿岸线627.6公里。共有岛屿506个,总面积191.5平方公里,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266个。海域(大陆架)面积15万平方公里,近海海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达2070平方公里。辽宁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200多种,虾、蟹、贝类30多种,藻类100多种,资源量超过100万吨。宜港海岸线1000公里,尤其有较长的基岩港湾岸段,适合建设深水港口。滨海沿岸自然风光秀丽,优质旅游业基本要素完备,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著名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45处,天然海滨浴场72处。

(二)经济总量逐年上升,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巨大

2009年,辽宁省海洋经济总量(海洋生产总值)2281.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其中海洋主要产业1129.2亿元,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310.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841.7亿元。近十年来,海洋经济总量逐年上升,从326.5亿元增长到2281.2亿元,增长了近6倍,年平均增速达到24.11%。横向看,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辽宁省海洋经济总量排序却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由表2见,2009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在广东、山东、上海、浙江、福建、江苏之后,位列第七。与第一名广东相差4379.8亿元,与第六名江苏相差436.2亿元,比第八名的天津仅高出123.1亿元。这与辽宁省的海洋资源禀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并未充分得到体现,但从另一侧面也预示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从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状况。2000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仅为326.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而到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上升到了15%左右,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对比海洋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也可看出,除2005年和2009年以外,其他年份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速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这也反映了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海洋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2009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占14.5%,第二产业占43.1%,第三产业占42.4%。横向比较可以看出辽宁省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在11个沿海地区当中是比较大的,排在海南和广西省之后列在第三位;比同处环渤海区域的山东省高出一倍以上,更是海洋经济总量最大的广东省的5倍多。而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上,二者较为接近,第二产业仅比第三产业高出0.7个百分点,而其他海洋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省份,如广东、浙江和山东等省,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都在40%至50%之间。如果纵向比较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构成可以发现,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上升,表明海洋水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的地位不断加强;第二产业略有下降,而第三产业则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趋势符合产业结构的基本演变规律和趋势,是一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表现。因此,从海洋产业构成上看,在辽宁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向更趋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海洋科技教育发展较快,应用型科研能力突出

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国际公认的事实,甚至有观点认为海洋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知识经济。因为相对于传统的海洋经济活动,如海洋捕捞或海盐晾晒,其应用的只是海洋的表层空间,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对海洋的认识范围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不仅能下到数万米的深海一探究竟,也能通过高倍显微镜分析海水的分子结构,这也就为我们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辽宁省在发展海洋科研与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拥有一批像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国内知名的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从统计数据看,截至2009年,辽宁省共有海洋科研及教育机构33家,其中科研院所17家,高等教育机构16家,从业人员一万余人。从全国范围来看,山东作为传统的海洋科技教育强省,这几项指标均优于辽宁省,而广东作为海洋经济总量第一大省,虽然教育机构数只有14家,但其科研机构的数量高达28家,全国第一,且从业人数也超过辽宁省。同时,北京作为我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在海洋科研和教育方面拥有相当的实力,25家科研机构数列全国第二,尤其是拥有12115人的科研机构从业人员,远远超过任何沿海省市。尽管辽宁的海洋科研与教育在横向比较中并没有明显优势,但我们的发展还是很快的,近10年来科研机构和从业人员等增长较快。从科研及教育成果上看,2009年辽宁省科研机构共243篇,专利授权118项,拥有专利发明总数895项;培养海洋专业本专科人才2693名,博士研究生42人,硕士研究生342。横向比较来看,辽宁省的基础教育和基础性科研成果,与海洋科技大省的山东、广东均有不小的差距,而且上海、江苏两省的综合情况也要优于辽宁省。但在应用型科研成果上我们拥有相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专利授权数和拥有专利发明总数这两项指标上。2009年辽宁省118项专利授权数列全国第四,沿海第三;拥有895项专利发明,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总体而言,辽宁海洋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辽宁省正在逐步从一个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迈进。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对于其他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辽宁省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

(一)海洋渔业:传统优势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海洋渔业是人类在海洋中捕捞、采集、栽培、养殖,以及增殖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及海洋水产品加工的总称。海洋渔业的特点包括:①受自然条件和水生经济动植物资源影响较大,生产具有一定的波动性;②鱼汛集中,生产时间性强,周期短;③一次性投资较大,单位水域面积投资少,经济效益较好;④资源种类多,且丰富,营养价值高。从自然资源看,辽宁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六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内生活着鱼类上百种,虾类20余中,蟹类10余种以及其他丰富的海洋生物,总储量上百万吨。2009年辽宁海洋渔业捕捞量1483097吨,在11个沿海地区中排名第五,虽然与排名第一的浙江省3152295吨的产量相差近一倍多,但与排名第四的广东差距很小。特别是在远洋海产捕捞上,辽宁依托其区域内优秀的国有渔业企业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排名较为靠前,在环渤海区域内远远超过山东、河北及天津地区。同时,广阔的近海滩涂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也为辽宁近海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9年辽宁海水养殖产量2896175吨,仅落后于山东和福建两省排名全国第三。但是,对比沿海各省海水养殖面积(见表10),可以看出,作为产量最大的山东省,其海水可养殖面积仅是我省的一半,养殖面积也比我省少了仅20万公顷,而产量却高出近百万吨。这中间固然有气候、地理因素和养殖品种之间差异等因素,但辽宁海洋养殖业在单位产量、产值和养殖效率等方面仍有提高改进的空间。

(二)海洋船舶工业: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

海洋船舶工业是辽宁发展海洋经济的又一优势产业。2009年,辽宁省造船企业完成海洋船舶46艘,造船完工量504万综合吨。船舶制造业的主要优势在其建造大型船舶的能力上。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数量众多的中小规模造船企业相比,辽宁省船舶制造业聚集程度较高,聚集着一批传统的国有大型造船龙头企业,例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葫芦岛的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优势,更为海洋船舶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辽宁船舶企业主要分布于大连、葫芦岛、盘锦、营口等地。随着辽宁省船舶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已逐步建成大连湾、大连旅顺、长兴岛、葫芦岛、辽河入海口(盘锦、营口)五大造船集聚区和10个专业化船舶配套园区。近年来,由中船重工集团、中远集团、韩国STX集团、新加坡万邦集团等世界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的大型造修船及海洋工程项目纷纷落户辽宁省。环渤海区域的大连、葫芦岛、辽河入海口三大造修船基地实现了错位竞争、均衡发展。沿海六市船舶工业发展方兴未艾,其造船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紧随上海和江苏,位居全国第三,行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三)海洋交通运输业:以航运中心发展为契机,积极寻求新突破

辽宁省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大连港作为我国传统的五大外贸港口,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航运中心。近几年,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营口、锦州、丹东港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辽宁省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特别是港口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截至2009年,仅大连港就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196个,其中万吨级78个,码头长度33318米。这一规模在国内也只有上海、宁波—舟山、广州、深圳等几个大港可以与之匹敌。同时,近年来营口港异军突起,2010年的吞吐量已经进入全国前10位。拥有大连和营口两个超大型港口,无疑为辽宁省发展海洋运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辽宁港口货物吞吐量55259万吨,旅客吞吐量670万人次,集装箱吞吐量812万标箱。从全国看,辽宁省货运吞吐量排在广东、山东、浙江之后,位列第四位;但是,作为现代航运业发展重要指标的集装箱吞吐量辽宁省仅排在第七位。与之相对的天津和上海两市尽管货物吞吐量少于辽宁,但集装箱吞吐量却都超过辽宁省,特别是上海市2500万标箱的吞吐量是辽宁省的三倍多。

(四)滨海旅游业: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

滨海旅游业是我国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均把“滨海旅游”列为新兴的支柱性海洋产业予以重点发展。根据国家海洋局的定义,滨海旅游业是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经营、服务活动类型产业,其主要内容包括海洋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度假住宿、体育运动等活动。辽宁省沿岸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是我国传统的旅游城市,还有富饶的边贸城市丹东,以及历史悠久的温泉之城兴城等地,每年都接待了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旅客。2009年辽宁省沿海六市共接待国内游客9800.4万人次,入境旅客77.5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77.7亿元,外汇收入104349万美元。相比于南方发达省份如广东省——国内旅游收入1873.1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84865.8万美元是让我们望其项背的。但是与同在环渤海地区的山东省相比,其1226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和125740.8万美元的国际旅游收入。表16是根据各地区2009年滨海城市旅游业收入情况进行的简单排序,从表中大致看出辽宁省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总体位置,广东、浙江、上海等收入超2000亿元的地区构成滨海旅游第一集团,辽宁省基本处于第二集团中靠前的位置。为了更好的比较沿海地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我们对全国53个沿海城市的旅游收入、旅游人数和星级饭店数进行了加权排序。从结果看,除大连市旅游业发展较好——排名在第8位外,其他五市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丹东24位、锦州31位、盘锦34位、葫芦岛38位,营口40位。总体看,辽宁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与前文我们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上海、天津为直辖市,广东省占了三席,福建省则有厦门和福州两个城市,而大连作为非省会城市进入前十,并且排在福建省省会福州之前,但与此相对的是其他五市都相对靠后,表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实际上,滨海旅游业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是与海洋有关的岸线风光,其内陆地区很多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遗迹也都被纳入了统计范畴。因此,在我们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的时候,更应该注重能够体现海洋特色的旅游项目的创新和开发,如海上观光垂钓、海岛旅游、水下探险等,充分利用好海洋这个蕴含丰富的宝藏,吸引更多的游客,创造更好的效益。从行业发展上看,海洋渔业、船舶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业是其传统的优势产业。但是,从全国范围的对比看上述四个行业并没有哪一个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因此,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才能将辽宁省海洋经济真正做大做强,才能使海洋经济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同时,在海洋经济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必须正视来自国内外特别是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挑战与竞争。一方面,韩国、日本凭借其雄厚的海洋科技实力,正在不断强化其区域海洋经济强国的地位,另一方面,与辽宁省同属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山东已被列为海洋经济试点省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部分抵消了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政策优势。

三“、十二五”将是辽宁海洋经济的爆发期

尽管辽宁发展海洋经济面临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先期布局发展的临港、临海产业,都将支撑辽宁海洋经济在“十二五”时期迎来爆发式增长。

(一)海洋经济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应有之义

由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早于国家海洋经济总体战略安排,在空间布局和产业选择等方面海洋经济特征并不十分鲜明。但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中海洋经济意蕴却非常突出,战略定位明确提出“,立足辽宁,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生态环境优美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形成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但其中的“对外开放平台”、“国际航运中心”和“临港产业带”其实质均指向海洋经济,而且规划布局的造船、临港重化工业、海洋工程装备、港口运输、滨海旅游等产业也是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三个发展海洋经济试点省产业选择的重点。

(二)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叠加效应明显

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尽管没有指向海洋经济,但海洋经济无法摆脱陆地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海陆联动”是现阶段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然选择,拥有雄厚的腹地经济和陆域产业基础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坚强后盾。沈阳经济区将营口作为其出海口纳入其中,这为辽宁省海洋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互动与协调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十二五”时期沈阳经济区城市化和新兴工业化的大发展为辽宁省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市场需求和空间支撑。

(三)临港和沿海产业的布局为辽宁省发展海洋经济赢得了先机

经过“十一五”时期沿海经济带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的建设,大量临港和沿海产业已经完成布局,陆续投产和达产的造船、海工、石化、钢铁等临港和沿海产业将在“十二五”时期出现一个爆发式增长,这将为辽宁省在与其他沿海省市竞争中发展海洋经济赢得重要的先机。

四、辽宁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借鉴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依托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明确“向海发展”战略方向,拓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向海洋要资源、向海洋要产业,向海洋要发展空间。大力推进“海上辽宁”的战略实施,尽快实现“海洋强省”的战略目标。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海洋知识宣传力度,培育现代海洋理念

与山东、浙江和广东三个海洋经济试点省相比,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陆域经济思维仍占据支配地位,海洋意识相对较弱。面对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的新局面,我们急需转变传统的发展思维模式,培育现代海洋理念,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主动争当“蓝色经济”的弄潮儿。为此,我们建议在全省广泛开展海洋知识和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以及互联网络等媒体,充分宣传“海上辽宁”的发展战略,在全省范围内掀起海洋经济发展的舆论热潮,借此统一思想认识,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全面充分理解海洋的多元价值,不仅要“转身向海”,更要“走向海洋”,向大海要资源,向大海要产业,向大海要发展空间。

(二)坚持海陆联动,通过“扶、聚、孵”实现海洋产业的快速崛起与发展

辽宁老工业基地拥有雄厚的陆域产业基础,这在技术、设备、人员以及市场等要素方面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整合沿海经济带的政策优势,通过“扶、聚、孵”做大做强辽宁省的海洋产业,即“扶持一批‘出海’产业,在沿海聚集一批海洋产业,孵化一批新的海洋产业”。

1.扶持一批“出海”产业,向大海要资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海洋经济向深海和远洋发展的趋势日渐清晰,远洋渔业、深海勘探、海洋石油和矿藏开采成为争夺海洋资源的热点。辽宁省应充分发挥海洋石油开采、远洋捕捞、远洋运输、海洋风电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制定和实施积极的扶持政策与措施,扩大以海洋资源利用为基础的产业规模,迅速做大做强优势海洋产业,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赢得先机。

2.聚集一批海洋产业,发挥集群效应。以海工装备、修造船、石化等为代表的临港产业已经在辽宁省沿海形成一定的聚集,成为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海水淡化、海洋化工、海洋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正蓬勃兴起,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针对辽宁省海洋产业发展实际,可否考虑在沿海经济带设立海洋产业园区,围绕海洋产业链的延伸,从全球引进一批海洋新兴产业,填补辽宁省海洋产业的空白,促进沿海经济带上海洋产业的大规模聚集,并以此带动其他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

3.孵化一批新的海洋产业,提升海洋产业的丰厚度。发挥辽宁省海洋科技专利多的优势,通过设立海洋科技孵化器或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等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导这些专利向产业转化。同时通过优惠的孵化政策,吸引域外科研机构、大学及科技型海洋企业进驻孵化器,孵育一批新的海洋产业,拉长辽宁省海洋产业链,提升海洋产业的丰厚度。

(三)发挥海洋科教资源优势,提升科技对海洋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海洋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科技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借鉴国内外海洋科技发展经验,整合辽宁省的海洋科技资源,大力加强海洋科技能力培育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突出海洋科技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增加海洋科技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技术攻关及重大海洋科研项目;重点扶持大连海洋大学和海事大学等涉海大学的学科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扶持专门海洋专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海洋产业大军;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在沿海六市和重点海洋企业建设海洋研发中心、科技园和孵化器,推进海洋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依托《2010-2020年辽宁人才发展规划》中“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推进辽宁“蓝色人才”计划。建议由人才及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海洋经济发展相关部门与机构,针对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制定专门的引进政策和培养机制,加强国内、国际海洋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内外并举,造就一支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

(四)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带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市场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各种要素聚集的重要载体。辽宁沿海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出海口,担负着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平台的重任。建议依托沿海主要港口,根据其服务和辐射的腹地产业布局,在主要港口城市择机建设矿石、粮食、原油、煤炭、海产品、船舶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促进各类要素向沿海聚集,形成区域性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增强对腹地的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对资源配置权和国际贸易话语权的掌控,增强临港、沿海、近海传统产业以及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国际竞争力。

(五)坚持科学用海,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

辽宁濒临的渤海属于内海,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因此,我们建议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对产业布局和产业选择一定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把环保评估关,坚持科学用海,审慎推进“围海造地”,避免大规模“蓝色国土”的“黄色”化,确保沿海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建议由省政府组织沿海六市政府,共同设立“辽宁沿海发展环保基金”。一方面加强沿海区域海洋环境治理和修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扶持本地区环保企业的发展壮大,并将海洋环保产业培育成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六)大力发展高端船舶制造,提升辽宁省海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船舶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装备,辽宁的造船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目前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为了在愈加激烈的海洋竞争中赢得先机,我们建议大力发展专业化特种船舶制造,向高端船舶制造进军,提升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装备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从当前全球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和船舶市场需求变化情况看,辽宁省特种船舶制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要适应当今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加快推进辽宁省特大型船舶的制造;二是要适应未来深海探测和远洋开发工程的战略需要,鼓励建造适合海上石油开采、海洋勘探、海底作业以及远洋运输的专业化船舶,为辽宁省乃至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支撑;三是要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海洋休闲度假需求,尽早部署游艇、邮轮等游乐型船舶的制造与发展规划,以满足新型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要求。

(七)整合海滨、温泉和文化古迹,打造适合四季游的千里滨海旅游带

滨海旅游业在海洋经济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美国等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滨海旅游业占整个海洋经济总量在三分之二以上,而目前辽宁省的滨海旅游业占比还不足40%,提升空间巨大,因此,发展滨海旅游业是辽宁省海洋经济总量实现突破的重点。“十一五”时期辽宁省温泉产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温泉大省的建设初见成效,进而破解了始终困扰辽宁省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冬季时间过长。因此,我们建议整合延绵1400公里的滨海公路沿线的海滩、海岛、温泉和文化古迹等旅游资源,发展游艇、休闲海钓等新兴海滨旅游项目,打造适合四季游的千里滨海旅游带,将其建设成为集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文体旅游、生态旅游、游船旅游、温泉旅游、冰雪旅游、探险旅游、自驾游等多功能的滨海旅游区域。

(八)扎实推进航运中心建设,打造海洋经济的“桥头堡”

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核心任务,是实现海陆联动的纽带,是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应作为辽宁省“向海发展”的突破口。扎实推进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在于建立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尤其是发展航运金融与保险、航运法律与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通过完善的服务功能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港口运输是航运中心的基本功能,也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港口经过近10年的迅猛发展,已经为整合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此,我们建议由省委、省政府牵头,联合国家交通部等部门,以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为总体目标,通过资本市场的科学合理运作,对辽宁省的各主要港口进行战略整合,完善航运中心组合港的功能定位,促进辽宁省港口行业的整体提升,在“十二五”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中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九)组建跨部门协调机构,统筹海洋开发与管理

海洋经济是一个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门类的综合性经济范畴,目前条状的行政管理体制很难适应海洋经济大发展的需要。为迎接席卷全球的蓝色经济浪潮,我们可以从体制机制上率先实现突破,建议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海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组建跨部门的协调组织机构,统筹海洋经济的发展规划和海洋管理。同时择机论证组建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和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海洋经济发展与技术开发的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和开展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产业选择与布局、人才引进与培养、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