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海洋经济进展趋势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海洋经济进展趋势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海洋经济进展趋势研讨

海洋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1海洋产业结构“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明显

2001—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表2),第一、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1.8%和1.6%,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提高了3.4%。西蒙•库兹涅茨、赛尔奎因和钱纳里等知名学者对世界上多数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是有一定规律的。通常表现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演进,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同时拉动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20%或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至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构成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就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至最高水平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成为GDP构成中最大比重时,工业化就到了成熟期,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即发达经济过渡[2]。根据上述理论,再结合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我国海洋经济正处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的“工业化”中期阶段。

2第二、三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

海洋三次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是指三次产业贡献率与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乘积,而三次产业的贡献率是指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量占海洋生产总值增量的比例。根据2001—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和海洋三次产业产值的数据,可以计算出2002—2010年海洋三次产业的贡献率,进而计算出三次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效应(表3)。由表3可以看出,以海洋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效应最小,只在2002年、2006年和2009年达到并超过1%,其余年份都在1%以下,拉动效果不明显,由此也可以看出,仅仅依赖海洋资源来发展海洋经济所面临的瓶颈与压力。第二、第三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效应异常显著,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前,两者的拉动效应大都在7%以上,而且,第三产业的拉动效应明显大于第二产业,说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更快、发展质量更高、发展效益更好,更能带动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经济吸纳就业状况分析

1涉海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多

近年来,海洋经济在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也吸纳了大批沿海地区社会人员就业,涉海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如图2所示,2001年沿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数量为2107.6万人,占地区就业人员的比重为8.1%,2009年增加到3270.6万人,占地区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0.8%,上升了2.7%,年均增长率为5.6%[3]。分地区来看,天津、海南、上海地区海洋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最强,2009年,3个地区涉海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的比重高达32.6%、29.0%和21.3%。分产业来看,海洋渔业及其相关产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吸纳的就业人员最多,2009年,3个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分别达到540.0万人、121.4万人和78.8万人,占11个主要海洋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高达59.8%、13.4%和8.7%。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海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提高,缓解了沿海地区的就业压力,为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海洋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明显高于国民经济

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通常用就业吸纳弹性来反映,就业吸纳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1龚珀兹曲线预测模型

龚珀兹曲线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数学家龚珀兹首先提出用来控制人口增长率的一种数学模型。该曲线是一条“S”形曲线,它反映了某些经济变量由开始增长缓慢,随后增长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增长率再逐渐减慢,最终达到饱和状态的过程。对于具有这种发展趋势的预测对象,可以选择用龚珀兹曲线进行描述[7]。在选择应用龚珀兹曲线时,应考察历史数据yi对数一阶差的比率是否大体一致相等。当一组统计数据对数一阶差的比率大致相等时,就可选用龚珀兹曲线进行预测。

2实证分析

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根据可比价增长速度,将2001—2009年的海洋生产总值转化成:以2001年为基期,按不变价计算的统计数据,散点图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散点大体呈现“S”走势,初步确定选用龚珀兹曲线预测模型y=kabt进行预测。对2001—2009年的海洋生产总值,计算其一阶差比率如表4所示。由计算结果可知,一阶差比率大体相等,再结合散点图分析,最后确定选用龚珀兹模型进行预测比较合适。

3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事业高度重视,实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预示着中国经济开始由重内陆向陆海并重甚至向重海洋延伸,我国海洋经济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期。沿海省、市、自治区海洋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广东海洋经济试点工作的推行,也将为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搭建起大平台。预计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52380.9亿元(以2001年为基期,按可比价计算),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1%。随着“科技兴海战略”的深入实施,海洋高新技术和相关领域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海洋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也将带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得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逐步实现由“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这期间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会继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上升,而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会逐步赶上并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效应也会逐渐恢复,预计到2015年,第二、第三产业的拉动效应会达到8%以上。海洋支柱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吸纳大批具备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能力的海洋人才就业。同时,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海洋产业将向高端化、现代化演变,产业链也将不断延伸,吸纳更多的社会人员就业。我国海洋经济吸纳就业能力就继续保持强劲的态势。根据海洋经济0.36的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和海洋生产总值的预测数据,预计到2015年,涉海就业人数将会比2009年增长72.7%,达到5500万人以上。(本文作者:孙瑞杰、李双建 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