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普通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普通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理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普通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摘要]在向“应用型”转型的“焦虑”影响下,各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纷纷跟进改革,积极调整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各种应用型技能。但不少高校陷入误区,不同程度地弱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技能———写作技能,即在中外文学涵养浸渍、熏陶濡染之下而形成的应用性和文学性兼具的写作技能,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之“根”,是其他技能的基础。在方法上,可以实施“三百计划”来训练这种核心技能。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

[关键词]核心技能;写作技能;三百计划;“再学习”能力

2014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河南驻马店会议上提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战略,推进面向市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鲁昕建议其中1600多所高校转向职业技术教育,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并强调在培养模式上,此类高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178所高等学校共同了《驻马店共识》,响应国家“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探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转型发展”战略一,地方高校纷纷响应,抢占国家政策先机,各种探讨普通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发展”的论文也一窝蜂地产生。各位学者大展身手,献计献策,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规划蓝图,提出措施。其中很多是积极性的建议,但也有些观点让笔者感到困惑:例如,有的提出,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一专多能”素质,建议在培养方案中加上新闻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甚至财政学的课程;有的建议要增加现代礼仪实训课,包括服饰礼仪、接待礼仪、餐饮礼仪、公关礼仪、服务礼仪、行政礼仪等礼仪实训课程内容;有的建议要扩大学生校外实践的课时,认为传统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学时太多,不适应转型需要,建议大幅度削减,大量增加教学实践的时间,让学生至少有一学年时间在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笔者一次偶然机会看到几个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的培养方案,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传统基础课的课时大大缩水。培养方案中出现了大量的诸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广告策划与创意、新闻采访与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关礼仪、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公关关系实务、品牌传播等非中文专业的课程。当我看到以上这些琳琅满目、时髦新潮的课程时,发现汉语言专业培养方案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成为“四不像”或者“杂交型”培养方案,糅合了汉语言文学、管理学、传播学、广告学等专业的特征。我不禁忧虑,这叫“博采众长”吗?这叫“一专多能”吗?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技能”吗?我们在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道路上,是不是有点误入歧途?汉语言文学专业到底该怎样“转型”?笔者不止一次听到过用人单位的反馈,现在的中文本科毕业生连一份报告都写不好,反映了中文毕业生写作能力的倒退和匮乏。还有一次,一个喜欢文学的用人单位领导告诉我,他在招聘中文毕业生时,经常会问学生一些文学常识,竟然有许多中文毕业生不知道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鲁迅的《狂人日记》、曹禺的《日出》,令他非常失望,可见他们的文学阅读范围之狭窄。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性问题,而是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普遍性现象。其原因如下:为了培养学生所谓的“一专多能”和应用型能力的需要,培养方案中过多地压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其他专业如新闻学、广告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甚至财政学的课程都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侵占了中文系的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的“地盘”。一般而言,学生要花费两至三年的时间,来系统阅读大量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熏陶,涵养浸渍,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而打下坚实的“文学底子”。有了这个“底子”,再通过各种途径,强化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目前,一方面由于课时的大幅度“缩水”,另一方面,由于过多的课外活动、考证考级、技能训练,占据了学生的大量时间。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当一名教师,至少要通过三项考试———普通话考试(达到二级水平)、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和面试)、由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和面试),为了通过后两项考试,学生要报名参加相应的培训班,花费了大三、大四阶段的大部分时间。以上因素导致给学生打“文学底子”和锻炼写作能力的培养环节被弱化,带来了学生文学素养下降和写作能力退化的“恶果”。因此,学生在面试时不知道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鲁迅的《狂人日记》、曹禺的《日出》,就见怪不怪了。不少学者主张为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应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事实上,培养多种技能没有错,但是要分清主次,分清什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技能”,什么是“非核心技能”。所谓“核心技能”就是其他专业不能代替、一个专业自身所独有的根本性技能,是一个专业的“身份”标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技能”是建立在中外文学涵养浸渍、熏陶濡染下而形成的扎实的写作技能。这种写作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应用性文体(应用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是文学性的写作能力。这种经过以中外文学的长期涵养而为“底子”形成的写作技能是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所不能具备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中文专业和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同样来到新闻媒体工作,会写稿的反而是中文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成为名记者、名编辑、名新闻人的反而更多的是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就写作能力而言,中文专业的毕业生显然长于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因此,要把写作技能的培养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之首。写作技能是其他各项技能的基础,如果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技能”系统比喻成一座多层建筑物的话,那么写作技能就是这个建筑物的“基座”,没有这个基座,上面的建筑物就会轰然倒塌。当然,很多学者也并不忽略写作技能的培养,但他们却没有强调写作技能在诸技能之中的核心地位。如连超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反思———以商丘学院为例》一文,即认为普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实行“四个一”工程,即拥有“一手好文章”“一笔好字画”“一副好口才”“一身好气质”。[1]80尹建学在《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一文中,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9项,三级指标21项。一级指标分为专业能力、基础能力和发展能力,而专业能力分为汉语语言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社会实践能力。[2]13写作能力只是二级指标汉语语言能力中的一个三级指标。很显然,他们虽然提到写作技能的培养,但却没有突出其基础性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后文,写作技能竟然是21个三级指标中的一个,被埋没在其他众多微观指标中,丝毫看不出其重要性。因此,要改变观念,把“写作技能”当成众多技能中的核心技能。适当地减少其他相关技能培养的课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以“写作技能”为核心的重要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事实上,目前也有不少高校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人才培养,成功的范例既有研究型的985高校,也有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前者如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成功实施30多年的“百篇作文”实践教学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2011年12月22日《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报道《像一样写作文》,介绍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始创的“百篇作文”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如下:“一年级一百篇作文;二年级八篇万言书评,一百篇古文诵读,三十篇指定篇目背诵;三年级一万五千字的学年论文……”[3]实践结果证明,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这一做法是成功的。如今,经历过“百篇作文”训练的中大中文系毕业生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长于写作的中大中文系毕业生口碑和声誉极好,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4]另外,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如湖南城市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实施了“百篇作文计划”,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5][6]参照和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普通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开展“三百计划”和“方向性技能训练工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所谓的“三百计划”,就是在大学四年,学生要完成100篇作文(含文学创作、书评等),精读100部中外经典文学名著,诵读100篇古代经典诗文(背诵其中30篇)。其中100篇作文,要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精读名著的同时,可以就名著写书评,书评可以计入“100篇作文”的任务。精读名著和诵读诗文需要有验收考核环节,确保质量,不流于形式。“方向性技能训练工程”就是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训练某些技能,如师范方向侧重于“三笔一话”、“片段教学”、“教学技能大赛”、“教师证考试”等方面的训练。对于师范生而言,三笔(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是必备的技能。在当下电脑取代一切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很少书写,造成书写技能普遍下滑的倾向,因此,“一手好书法”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一话”是指普通话,这也是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必备条件。如果学生毕业后想当一名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通话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的学生来说,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如果是涉外文秘方向,则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涉外活动中能够进行基本流畅的口头交流与书面表达。但总的来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诸技能的范畴内,要分清主次,不可平均使用力量,要把写作技能的培养视为技能训练的核心。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广泛的文学阅读、文学修养提升的基础之上,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它培养的不是流水线上的工匠,而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学修养和人文关怀精神、宽阔开放的视野、与时俱进的理念、终生学习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它锻造的是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例如,我们一些本科高校注重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殊不知这些计算机专业技术更新换代比较快,等学生毕业后也许这些知识就被淘汰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日新月异。且一些技能和知识,不必占用过多的基础课课时来训练,完全可以在毕业后通过短期的培训来掌握。所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理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而以不变应万变,适应时代的变化。如何“应用”?怎样“转型”?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我们不必盲目跟风。草率改革,反而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根”拔去了,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魂”丢失了。有时候“改革”并非一定要向前看,也有要回归“传统”,回归“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这个中文专业之“根”的轨道上来。我们看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文系的本科生,他们那时候没有就业的焦虑,没有“应用性”的要求,没有“转型”的压力,没有过多的强调技能的训练,没有过多的考证考级。他们从容踏实地阅读中外名著,浪漫地写诗,创办诗社,主编诗刊,在慢节奏中度过大学四年时光。然而他们的“内功”就是在这如“煲汤”一样的“细火慢炖”岁月中炼成的。他们毕业后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这一代并不知道什么是“应用”,什么是“转型”,但难道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会弱于整天把“应用”和“转型”字眼挂在嘴边的我们这一代吗?

【参考文献】

[1]连超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反思———以商丘学院为例[J].现代语文,2016(7)

[2]尹建学.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J].职业技术教学,2009(23).

[3]像一样写作文[N].南方周末,2011-12-22.

[4]中山大学中文系.百练成篇:中山大学中文系百篇作文实践教学三十年的回响[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5.

[5]刘堂春,袁志成.“双百”课程教学改革的美学探究———谈《百篇作文训练》之生活与作文[J].写作,2016(6).

[6]吴志凌,袁志成.百篇作文训练课程中导师的能力需求、地位与作用初探[J].现代语文,2015(12).

作者:古大勇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