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意义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网络语言是指在现代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的使用对象一般为网民,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交流效率而对汉语言进行意义和形式上的改编而形成的,是一种新兴事物,在网络媒体中的流传很快速。目前,网络语言已经逐渐使用到日常交际中,覆盖面越来越广,已经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汉语言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1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1.1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能够使语言文字更为丰富,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网络语言是为了更好表达人们内心的想法和看法,表现出便捷性和趣味性,所以网络语言本身是不规范的语言形式。另外,一些网络语言甚至会对汉语言进行曲解,打破了语言的应用规范。一些挽留过语言为了表现出独特性,避免语义上的雷同,会故意使用一些错别字,从而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了误导。青少年为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所以对于错误的观念也很容易接受,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读写能力等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1]。网络语言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传统语言功能被弱化,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1.2积极影响
现阶段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网络语言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从文字本身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能够非常形象和生动地表现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能够有效推进汉语言文字的有效发展。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一般为广大青年网民,青年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所以青年网民成为网络语言的发明者和传播者[2]。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一些外来词和符号的融合让原来的词汇表现出新的意义和内涵,将其应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场合中,打破了传统的语言组织形式,促进了文化交流。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也慢慢引入了网络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语言,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深意,让汉语言文学更为多样和生动。
2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意义
2.1促进汉语言文学表达形式的多样化
网络语言是对传统语言文化素材进行创新、改编,能够促进语言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网络语言的传播非常快速,现阶段已经变得非常流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要吸取网络语言中合理、正确的表现形式,就能够有效促进汉语言文字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取得更好地表达效果。例如菜鸟(差劲的新手)、给力(有帮助、有作用)、V587(威武霸气)等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网络语言中融入了各种英文、数字、符号、图像等表达方式,只要正确引导,并合理使用网络语言,就能够赋予汉语言现代化时代的价值,促进汉语言文学表达形式的多样化。
2.2推动汉语言文学产业化发展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而网络语言的出现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时期,一定要明确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动向,抓住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机遇,积极面临挑战,树立合理的汉语言文学发展目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语言的积极影响来促进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发展才能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力,同时增强汉语言的感染力[3]。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要深刻认识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现状,并总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策略。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汉语言文学和网络语言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体现汉语言文学的现代化特征。
2.3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政治联系和文化联系更为紧密,为了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发展,可以以网络为桥梁,探索出汉语言文学交流传统的新途径,将网络组我诶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介质。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语言由于诙谐、形象、简洁可以更好被国外友人接纳,促进了我国汉语言文学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发展。
3结语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表达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促进了汉语言文学表达形式的多样化,推动了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同时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要正确认识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充分发挥网络语言的积极作用来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珺.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17(5):114-115.
[2]戈双峰.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26(10):334-335.
[3]张家华.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19(31):7-8.
作者:徐晨 单位: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