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汉语言文学内涵追求小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历史久远,其内涵博大精深。不仅汉语言文学的深刻内涵影响着中华民族儿女做人的涵养,其发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都对人的涵养产生着非常深刻的影响。语言文学的内涵追求真、善、美,可熏陶人的素养,提升人的辨别能力,引导人的意识价值取向。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内涵追求;人的涵养
当今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字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所体现出的独有特点都是对其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真实写照。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寄予了汉语言文学极为深刻的内涵,形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诗词文学形式,其意境之唯美、韵律之优美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而汉语言文学在不断形成其内在特点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人的涵养。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以汉语言文学为核心的文学形式无不表达着作者对生命及社会的感悟和体会,也以感人至深的方式不断塑造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灵魂,以其深刻的内涵不断影响着中华文明传承者的内在涵养。
一、汉语言文学的内涵追求
1.对真的追求
对真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学的基本内涵特征,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文学一样,其对表现形式的真实性和表达内容的真实性有着苛刻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现实的真。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无不追求其作品与生活现实的亲密距离,虽然有些作者的作品为了文学意境的追求而略高于生活实际,但其创作的基础仍然是真实的生活。可以说,实际生活是汉语言文学作品创作的取材基础,也是对其创作者心目中真实生活场景的一种文学性的展示。例如,《红楼梦》中有关于人物生活场景及生活中事情的描写,无不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的现状,可以说完全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其真实性令人叹为观止。二是对本质的真实追求。文学作品之中对作品人物心理描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所有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人物,其心理表现都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也是对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深刻体现。在人物心理描写时,创作者无不对真实的生活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借于作品人物的心理描写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寄予作品人物中[1]。例如,《四世同堂》中祁瑞宣这个人物的心理描写,作者老舍先生描写的祁瑞宣的心理就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心理,想要反抗压迫而又因为有所顾忌而无法下决心的一种矛盾心理。可以说,老舍先生在刻画祁瑞宣这个人物时,其对人物本质有着非常高的追求,也正因为这个追求才使这部作品能够如此的打动人心。
2.对善的追求
对善的追求是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另一主要特点,而这一特点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文学都视之为根本。汉语言文学对善的追求和体现,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整体的夙愿。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中华民族对人性善良的一面定义为基本的天性,崇善抑恶一个社会正常的价值取向。作为极力追求真实的汉语言文学,其对善的追求更是孜孜不倦。任何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赞颂人性的善良,贬斥人性的丑陋。
3.对美的追求
汉语言文学对美的追求不仅局限于外在,更在于内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诗与词就是这一点最好的印证,诗词的工整与押韵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葩,其外在对美的追求做到了极致。但传承下来的诗、词不仅具有华美的外在,其内在之纯美也令后世文学者所称道。即便是当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对语言优美的追求仍然是一如既往,作者无不倾尽心力地用精妙的语言来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也不遗余力地表现着人物内心深处的人性之美。可以说,文学就是对美的一种文字化的表现,与音乐、艺术等形式一样,都以对美的追求和对美的表现视为存在的重要意义。
二、汉语言文学对人的涵养的重要影响
1.对人涵养的加强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感悟使人涵养的塑造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为文学作品中,对真、善和美的追求会不由自主地影响文学作品的阅读者。而对文学作品中深刻的内涵加以体会的人,势必会深深地受文学作品的熏陶。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天生具备一种模仿的能力,也就是说人长期与什么为伍,那么这个人就势必会与其长期为伍的人和事相类似。也就是生物学上所提出的人会受到其所在环境的影响。由于文学作品所具备的独特性质,长期与文学作品为伍的人,其内在涵养方面势必会受到影响,其行为和思维模式必然会有着其所热爱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影子[2]。
2.对人涵养的纠正
每个人的涵养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既有优质的一面,同时,也有劣质的一面,任何人都是如此。由于汉语言文学作品崇善抑恶的特点,其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会对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加以批判和贬斥,也会相对的去歌颂和赞扬与之相对的人性善良的一面。同样也是由于人的模仿行为,必然会对文学作品中所批判和贬斥的行为深恶痛绝,一旦这些行为之中自己在涵养方面也有涉及的话,会不由自主地去改正自己的行为,纠正其涵养中劣质的方面。由于文学作品在纠正人的涵养缺陷方面通常是以感化的方式而进行,所以,人在纠正自身涵养缺陷方面会发自内心,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而不是仅在表面上有所克制和改正。例如,很多人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后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沉思和反省的状态,去仔细地品味和体会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去品评其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人的一个反省的过程,是认真审视自己内在涵养的过程,而由此而产生的变化更加可靠。
3.对人涵养的引导
其实对人涵养的引导问题与纠正和加强相类似,汉语言文学作品具有崇善抑恶的内在追求方向,而这个方向本身就是对人涵养的一个很好的引导。虽然人的涵养和意识形态是一种难以“物质化”的东西,但一部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一种内在涵养和意识形态却可以物质的形式而存在,人对于具象化的意识形态和内在涵养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模仿欲望,对自身印象较为深刻和认可度较高的汉语言文学作品会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趋向性。
三、人的涵养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具体表现
人的涵养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体现非常多,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与人的涵养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优雅婉约而又非常注重趋吉避凶的民族,其文化内涵中有太多的地方体现着这两点。而这些也作为一种民族共有的涵养深深地注入到每一个人的涵养体系内。一是汉语言文学在人的涵养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例如,中华民族的人们经常用“鱼”这个字来意指“余”,在逢年过节及其他一些喜庆的日子都会这样做,寄予着劳有所得的吉祥寓意。类似这样的字和词还有很多,这些都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的心中,也影响着其行为和涵养表现。二是汉语言文学在中华民族文化特征方面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吸取了太多的不同文化中的精髓。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匈奴、鲜卑、羯、羌、氐文化的吸收,两宋时期对契丹、金文化的吸收,唐宋时期对佛教文化的吸收及近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吸收等,而文化兼容并包含在汉语言之中有着很多的体现,如“因果、涅槃”,这些都是佛教的词语,现在也被非常广泛应用于汉语言中[3]。鸦片战争以后,外来词汇的融入更是在汉语言中比比皆是。而这种体现也都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涵养,那就是包容性。时至今日中国人的涵养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包容的心态,是作为大国子民所具备的自信和宽容。汉语言文学堪称是世界文学之典范,其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并且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汉语言文学不仅受到其创造者所有中华民族的人共同的塑造和影响,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汉语言文学领域范围内的人。并且以其独有的特质来深刻影响着与之相关的人的涵养和思想意识,作为汉语言文学者而言,应当更加认可汉语言文学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独特作用,积极地利用汉语言文学来影响和塑造人的优秀涵养,将文学与涵养进行科学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刘焕芳.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0).
[2]蔡熙.中国百年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精神谱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3]王雷.从《敕勒歌》看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传承[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4).
作者:赵立新 单位:大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