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会语言学独特研究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sociolinguistics)由Gumperz1982年的《话语策略》一书正式创立,是社会语言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其特点是用语言学的知识解释人际互动,尤其是不同民族和文化间交际互动的过程和结果。作为社会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互动社会语言学有它自己的学术渊源和理论特色,这是因为它从不同的理论派系和分支汲取了充分的营养。本文拟对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学术渊源、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作一简要介绍,旨在说明互动社会语言学根源于人类语言学,对交际民俗学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并与会话分析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而为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2.学术渊源
从广义上来说,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社会学、人类学与语言学。这种学术渊源可以从互动社会语言学注重研究语言、社会和文化的交叉领域反映出来。具体来说,互动社会语言学与交际民俗学和会话分析的关系密不可分,是在对交际民俗学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结合会话分析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2.1交际民俗学
交际民俗学20世纪60年代由DellHymes创立。交际民俗学关注的是特定言语社区成员理解和呈现自己文化的方式,因此,它必须要描写言语的日常使用,包括方言和语言的使用模式以及一些程序化的交际事件。为了有效地研究交际事件,Hymes(1974)提出S.P.E.A.K.I.N.G.作为分析的基本模式,即S(情景),P(参与者),E(目的),A(行为序列,即信息内容和形式),K(主调),I(言语手段),N(交际和理解的规范),G(交际类型)。Hymes认为,按照这些方面对交际事件进行分析,就能揭示言语交际的社会文化特征。交际民俗学把研究语言的实际运用作为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落脚点,研究一定文化情境中发生的交际行为,尤其是语言交际行为的性质和功能。具体来说,交际民俗学侧重交际能力的研究,认为交际参与者在社会交际情境中,不仅需要了解关于语言形式的知识,还需要了解语言形式所具有的社会含义。交际民俗学通过研究社会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一些活动,如购物、寒暄、交谈等等,来了解和总结人们交际所依赖的说话规则,进而提出可以解释交际能力的理论。同时,在研究人们的交际行为时,交际民俗学十分重视语境的作用。交际民俗学把人们的交际模式和广义的社会文化语境联系起来,并对语境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定义。言语社区和言语网络属于宏观语境,而具体的言语语境和传统的上下文语境属于具体语境。交际民俗学认为,宏观语境和具体语境共同影响着交际者的言语行为,尽管在某些语境下,交际者并不能意识到影响其言语行为的某些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潘永樑,1994)。互动社会语言学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交际民俗学的深刻影响,继承了交际民俗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如语境、交际能力等,但是与交际民俗学相比,互动社会语言学对语境和交际能力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化。交际民俗学家强调语境的重要性,认为语境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他们眼中的语境是事先存在的、静态的。而互动社会语言学家则认为语境是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共同构建的,而且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同时,互动社会语言学对交际能力的研究也不像交际民俗学那样局限在句子层次上,而是在会话中通过研究交际者的协商、互动来了解交际能力,关注会话含意的获得过程。互动社会语言学认为,交际能力是说话者开始和保持会话参与必须拥有的语言和相关交际规则的知识(Gumperz,1982),强调会话参与者的能动性,从而对言语行为的研究具有动态性质。
2.2会话分析
会话分析这一学派由美国社会学家HarveySacks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开创。这一学派把平常、琐碎的日常会话提升为科学研究的正当对象,并对会话规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会话分析家眼中,会话既脱离语法,又脱离宏观的社会结构,因此必须进行独立的分析。他们把一段会话分解成话语流、话轮、话步等等,通过对这些会话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详尽的分析,来展示会话效果产生的过程。会话分析和交际民俗学一样,也注重对真实交际话语的分析,探索日常会话的规律性特征,但会话分析侧重于分解会话的微观特征,目标是研究“有助于理解人们行事方式”的“小现象”(Sacks,1984:18),“对相对较小的语言样本进行非常详尽的分析”(Nunan,1993:86)。会话分析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会话参与者如何说出能被人理解的话语以及他们如何理解别人的话语?这个大问题可以分解成以下几个小问题:(1)会话参与者如何构建谈话的方向(orientation),即他们如何使自己和对方开始交际,例如,问候语的使用;(2)参与者如何分配谈话量;(3)参与者如何构建会话的主题(Heller,2001)。在会话分析家看来,会话是由一系列话轮组成的,承接话轮既是会话参与者的权利,也是他的义务。会话参与者以单位来组织话语,会话分析家把这些单位叫做话轮构建单位(TurnConstructionUnits)(Sacksetal.,1974)。除了关注话轮转换外,会话分析家还研究焦点转移、语流控制、顺序和相邻语对以及会话修补等等。会话分析家认为,对会话的微观结构和机制的分析,例如话轮转换和会话修补,应该先于对会话宏观结构的分析,例如性别、年龄、和阶层等(Schegloff,1987)。只有对会话的内部组织机制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分析它的社会特征。互动社会语言学继承了会话分析的观点,认为会话是由按顺序组织起来的话语交流构成的,而且会话以某种方式创造了它自己的交际生态环境。但是互动社会语言学对会话推断的定义与会话分析的定义截然不同。会话分析只关注会话本身的规范化秩序,不对交际参与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做任何的预设。而在互动社会语言学中,会话推断是“话语理解的情境化或语境化过程,通过会话推断,交际参与者评估双方的目的,并以此为基础作出相应的反应”(Gumperz1982:153)。有了这个定义,我们就不能再把会话理解过程想当然,而是应该设想,相邻语对之间的关系总是受到评估的介入,这种介入的评估正是下一个话轮产生的条件。因此,互动社会语言学分析的目标不是会话过程中现成的话轮顺序,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转换的话语流。也就是说,任何交际都取决于交际参与者基于既定文化预设的理解行为。除了通常意义上的语义过程之外,反映社会权势关系的意识形态也进入到评估过程中。在所有这些方面,互动社会语言学分析都有别于会话分析。
3.研究目标
互动社会语言学的整体研究目标是言语行为作为交际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以及包含言语内容的互动交际行为的整体意义(徐大明,2002)。它的具体研究目标是跨民族或跨文化交际误解。通过细致地分析某一特定互动交际行为的语境规约,互动社会语言学试图把不同民族群体之间在互动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与更广阔的社会语言学问题联系起来(Boxer,2002)。互动社会语言学一直对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深感兴趣,所做的研究一直致力于回答这几个问题:社会文化的边界如何在语言中体现出来?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这种关系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理解,尤其是人们传达信息、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人们通过什么来理解社会机构的运作原理(Gumperz,2003)?在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时,互动社会语言学关注的不是宏观的文化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比较,而是交际者如何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构建意义,如何利用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境提示以及语言的指代特征共同促进交际双方理解话语和做出推断。同时,互动社会语言学不是单纯地解释意义是否得到有效的交流,而是意图理解话语互动中交流的意义以及意义在话语互动中的构建方式和过程。因此,互动社会语言学把两个或以上的个体参与的话语交流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侧重分析意义生成的过程以及被人们想当然的背景预设。其目的在于展示交际者如何使用话语在日常交际场景中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但是,这种分析是以会话参与者的社会文化语境为背景的。语言互动的规律性不再被看作是“反映”某些社会规约,相反,这些规约被看作是在交际情境中动态地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因而对特定的交际情境进行互动社会语言学分析是为了重建互动的分析方法,交际参与者正是藉由这种方法,通过使用话语手段(语言的选择、语码的转换、风格的变化等等)来产生和解释意欲表达的社会意义(Luzio,2003)。
4.研究方法
互动社会语言学成功地整合了一些相异但又互补的问题: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语言事实与社会文化事实,认知规则与交际目的,文本与语境,话语与民俗,分析家的理解与交际参与者的理解(Luzio,2003)。由此,互动社会语言学就能够发展出一种新方法,来探讨和解释多语多文化社区中的文化内和文化间的语言过程。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范式。一种方法认为交际实践是由现实世界的理解倾向和现实世界的行事倾向即惯习(habitus)决定的,因此,只有通过研究这些倾向所反映出来的宏观社会条件、政治和经济力量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关系(Bourdieu,1994),才能深入了解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本质。另一种研究方法则认为,社会最终是由话语互动定型的,因此,必须用建构主义的方法了解微观的话语方式和过程,然后再转向多样性的研究。互动社会语言学没有全盘地接受某一种研究方法,而是试图弥补这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裂隙,把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做法是关注交际实践,把交际实践当成是社会力量和话语力量的交汇点,而交际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话语实践,因此,话语实践或者话语互动就成了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窗口。在对话语实践进行互动研究时,互动社会语言学家首先对交际互动过程进行民俗学的调查,依赖深度的参与观察和访谈来发现和了解产生的一系列自然交际事件。这种民俗学调查是为了了解当地的交际生态,以识别当地的交际者在交际时带有怎样的期望和预设以及如何解决交际互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民俗学调查之后,互动社会语言学家选取一些代表性的交际互动进行录音或录像,并把它们转写成“互动文本”(interactionaltext),互动文本中包含说话者和听话者进行会话推断所需要的所有提示信息:言语的、非言语的、韵律的、超语言的,等等。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交际者进行交际时的情景语境和民俗语境,还能分解出语言形式与语境及背景知识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会话释义所起的作用(Gumperz,2001)。研究话语互动时,理解和解释会话意义的标准不是由互动社会语言学家事先设定的,而是以交际参与者的理解和解释为基础。互动社会语言学家只是对交际参与者的解释进行重新构建,以了解和理解社会意义在互动过程中构建和生产的过程。
5.核心概念
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会话策略、语境提示和语境规约、会话释义和会话推断,即通过观察交际双方在会话过程中的“互动”来推断交际者在采取某个行动时所依据的社会观念,并且检验言语和非言语信号是怎样在释义过程中被理解的(Gumperz,1982)。互动社会语言学强调在话语实践中探索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关系,因此把交际者在交际互动过程中有效地掌握开启和保持会话的会话策略,作为交际者交际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Gumperz,1982)。为了保持会话持续进行,交际者需要根据收到的语境提示,理解会话合作者的话语,对会话合作者的意图做出推断,并且在会话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这些推断。交际者的这种会话策略(conversationstrategies)在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研究会话策略,就是研究会话参与者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词汇、句法、社会语言学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产生和理解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做出正确的推断,推进交际的顺利进行。语境提示(contextualizationcues)是研究会话策略的一个重要概念。语境提示是指任何具有标志语境作用的言语和非言语线索。在会话过程中,交际者需要根据话语的一系列表面特征或标记来理解正在进行的会话。语码转换就是这样一种标记。其它的语境提示还包括语音、语调、节奏、语速,以及其它的一些超音段标记。当语境提示与其它的语法和词汇标记同时出现时,它们就能共同影响话语的理解过程和释义过程。语境提示只起到指示作用,因为它没有命题内容,也就是说,和其它的指示标记例如代词相比,语境提示只标识关系内容,没有被赋予脱离语境的词汇意义。语境提示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把语言学家所说的“话语结构”(discursivestructure)转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活动方式(Gumperz,2003)。作为一种元语用标志,语境提示代表着说话者的标记方式,并且为交际互动者提供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在话语交流的特定阶段,语言是如何被使用的。在会话过程中,交际者不可能对会话理解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进行显性表达,因此,只能通过语境提示的间接作用来推动会话的顺利进行。因为语境提示只是单纯的标记符号,因此交际者通常无意识地发出某些语境提示,而交际对方又无意识地接收。语境提示的这一特点有利于揭示会话释义过程中许多没被注意到的方面,而这些方面往往对文化的多样性高度敏感。互动社会语言学之所以对语境提示深感兴趣,目的是为了揭示标记符号如韵律、语码、风格转换以及一些程式化的表达,如何与语法和词汇这些象征符号、话语流的顺序索引以及文化背景和其它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互动,从而构建社会活动(Gumperz,2003)。会话推断是互动社会语言学不断强调的另一概念。在会话过程中,交际者面临的任务不仅仅是理解一段话语,更重要的是在互动交际中进行交流,并对交际对方的意图做出正确的推断。交际者根据收到的语境提示,不断地形成和修正着自己所做出的关于对方交际意图的判断,并通过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来验证这些判断。会话推断有两个层次:全局性的推断和局部性的推断(Gumperz,2003)。全局性的推断是指交际者推断自己所处的互动交流是关于什么的,有什么样的共同权利和义务,能够提出什么样的话题,什么可以说出来什么需要被暗示等等。局部性的推断是指交际者推断交际对方的每个构成话步的意图,以及由此需要做出的相应反应等等。会话推断总是涉及某种形式的推理。交际者需要不断自问“对方在说些什么?”,“他们这样说有什么意图?”这种判断从语音层面开始,交际者需要判断对方所说的是“g”还是“k”,但是节奏和韵律对于交际者的判断也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会话推断既依赖于会话的形式层面也依赖于会话的内容层面,同时,它与会话的背景信息,以及各种象征符号和标记符号也密切相关。会话推断在交际实践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互动社会语言学家发现,相当一部分的交际中断和交际失败是由于错误的会话推断造成的,因此,深入了解会话的释义及推断过程有助于检测交际是否成功,如果没有成功,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上。
6.结语
简言之,互动社会语言学认为,社会结构存在于每一个交际互动过程中,每一个交际互动都代表或者设定一种社会结构(Bourdieu,1994)。互动社会语言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社会结构的实现过程呈现出来,使之成为可以解释说明的现象。通过对互动过程中社会结构的生产和再生产进行互动社会语言学分析,互动社会语言学使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交际互动中的误解和歧视现象有它的语言维度。从这一方面来说,交际的语法结构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相反,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交际的社会意义以及制约交际的社会和文化规约。同交际民俗学和会话分析相比,互动社会语言学与二者有许多共通之处,都集中表现在对真实的日常交际行为感兴趣。但不同之处在于,互动社会语言学能够更深入、更详细地探索社会交际实践的各个维度和过程,因为互动社会语言学强调交际者的主体建构作用,强调语言与语境的互动关系,强调语境提示的动态本质,强调影响会话推断和会话释义的言语和非言语线索。本文简要评述了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学术渊源、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目的在于揭示互动社会语言学具有吸纳不同学科优势的能力,并结合自己的学科特色吐故纳新、兼容并蓄,从而为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