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高等院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显著差别。因此,当教学模式的针对性较差或不够完善时,人才培养质量都会受到不良影响。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入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等院校的教育经验可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课程设置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是指,高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的课程体系不够完整。某些高校在实践课程方面的设置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某些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缺乏人文类课程,进而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
2、汉语言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这种问题主要是由高校所提供的教学课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引发的。
3、制度观念问题
就制度而言,某些高校并未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而是利用与其他专业相同的制度进行管理。实际上,该专业学生在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统一化制度的应用影响了该专业学生的最终培养质量。就观念方面而言,部分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够重视,相比之下,可能更加关注机械类、经济类等就业前景较为广阔的专业[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这里提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由以下几种要素组成:
1、基于素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课程体系
就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而言,具有应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践类课程、体育艺术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科学类课程、政治及教育课程[2]。综合课程体系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学生就业期间的市场竞争优势。
2、契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该专业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合作学习法融入方面目前我国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多属于独立行为。而就业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在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各大高校应该注重合作学习法的融入。2)学校既有资源利用率提升方面各大高校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的类型大体包含以下几种:图书馆馆藏资源类型。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籍的调查可知,学生较低的利用率主要是由图书更新不及时、借阅时间较短、续借操作复杂引发的。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高校可以利用学生频繁使用的微信软件,开发出一个微信公众平台,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借阅、归还、续借等操作。通过便捷使用体验的提供,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资源利用率的提升[3]。网络电子平台类型。从汉语言文学学生对该平台的使用情况调查可知,学生不愿意利用网络电子平台学习的主要原因是这种平台只能电脑上操作,且电脑的系统故障的概率较高。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应该从能够提供海量电子资料的网络平台入手。
三、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
汉语言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应用型。当汉语言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学习倾向选择编辑、记者等岗位;第二,教师型。这种类型是指,汉语言专业学生从高等院校毕业之后,继续学习并考取教师资格证,进入教师行业;第三,研究型。当本科阶段完成后,不选择直接就业,而是继续考研学习[4]。从这几种类型可知,第一种与第二种类型都比较重视实践。因此,可以结合以下几种要素构建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
1、课外活动要素
课外活动要素同时适用于应用型、研究型以及教师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这种要素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视野的拓展、所学知识知识的强化应用实现的。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以下几种课外活动:1)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解读活动。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忠实记录,文学作品更是是前人呕心沥血的思想精髓。在该活动中,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渔的《闲情偶寄》等书籍。这种活动除了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古代文学作品中某个段落或小故事的交流过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2)魏晋经典人物解读宣讲活动。与高校的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气质与我国古代文人的清高特性更加接近。而在众多文人中,魏晋的风流人物更加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心理预期。在该活动中,高校教师可以将解读对象确定为我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无论是看杀卫玠这个成语的内涵还是这个人物的生平,都能产生考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作用[5]。2、频繁性定期专业见习要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较短。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的,可以将传统的专业实习转化成频繁性定期专业见习模式:按照每学期两次的频率,定期巩固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3、顶岗实习要素
这种要素发生在知识学习及专业实习之后。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能力。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训练。
四、结论
从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结果可知,该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工作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相对较差。这种现象主要是由高校不合理培养模式的应用引发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用通过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基于素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课程体系、契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9-40+46.
[2]钱慧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02:140-142.
[3]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76-78.
[4]郑育琛.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02:31-34.
[5]翟瑞青.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04:1-5.
作者:李长 单位:宁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