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内新闻实训模式开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内新闻实训模式开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内新闻实训模式开发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校设置时间较长的一个传统专业,但当前从事师范教育已经不再是该专业毕业生的唯一选择,探索合理的校内新闻实训模式是新形势下保证中文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校内实训模式的开发若能以“新闻工作室”的模式展开,并在选题上尽可能关涉大学生校园生活当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在考评方式上做到侧重“内容为王”的新闻传播规律的话,中文专业学生的学科优势将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关键词:新闻实训;开发;实践

一、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内新闻实训模式的必要性

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当前中文本科非师范生毕业生除少数通过激烈竞争的考试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升学读研之外,绝大多数学生则是进入企业和民营机构工作。进入企业工作的主要岗位,如企业领导秘书,行政管理人员或办公室文员,企业营销和广告策划人员,宣传和广告文案、软文的创作人员,企业报或企业杂志、企业网站的采编和管理人员等,不管上述哪个岗位,都必须具备基本的新闻业务能力。几十年来,我国高校新闻传媒相关专业在学生新闻业务能力的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体系。比如,以实践的具体客观环境来区分,常见的有课内实验实训、校园新闻实践、社会媒体实习等三个不同级别的实践训练;以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区分,有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不同的辅助新闻理论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方式。然而,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实践方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的器材设备作为基本硬件保障,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基本软件保障,还需要得到相关的媒体单位在接纳实习生方面的强有力的配合。但实际的情况往往由于学生实习期较短,媒体单位自身工作内容的制约,他们能够接收的实习生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再加上中文专业作为我国高校中设置时间较长的一个传统专业,无论是在专业课程设置的种类上,还是在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上,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如若全套照搬新闻专业既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会给理论研习任务已经比较繁重的中文专业学生带来不能承受的学习负担。与此同时,在媒介融合的今天,具有一专多能、能够胜任跨媒介传播任务的背包式全能记者逐渐成为新闻教育理想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发展趋势无疑又给语言文学理论功底扎实,但软件应用能力有所欠缺的中文专业毕业生选择企事业、文化传媒单位岗位应聘设置了一道屏障。而相应的专门针对中文专业学生新闻业务能力训练的相关教学问题,一直以来因为触及两个学科之间的交融碰撞也很少得到高校中文专业主管领导和一线教师的重视。鉴于以上现状,探索合理的针对中文专业学生的新闻业务校内实训模式是新形势下保证中文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实践技能强、上手快的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内新闻实训模式的开发与实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不影响中文专业主干课程学习的同时,进行相关的新闻业务能力的训练,为其将来就业多一种选择做充分的准备,还能够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相关语言文学知识有意识地应用于职业能力实践演练的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内新闻实训模式开发的基本原则

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校园新闻资源虽然主题相对有限,但是对于每一个在校大学生而言,陪伴他们生活的这个领地实际上有着各式各样的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新鲜事。因此,即便我们把采写的范围限定在这样一个看似狭小的空间之内,由于其受众群体的特殊性,我们也能够获得充足的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新闻资源。因此,开发校内新闻实训选题,就地取材,就地演练,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校外实习基地拓展过程中人力、物力方面的制约,还能够切实提升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在开发校内新闻实训模式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由于年龄尚浅,专业知识不够扎实,阅历不够丰富,其新闻敏感性还比较欠缺,有待专业教师辅助其开拓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实训选题,并进一步明确报道主题,把握好采访重点。鉴于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发现,我们认为在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设计校内新闻实训项目选题的过程中最好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训选题设计要关涉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在校大学生年龄尚浅、阅历欠缺,其新闻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学生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思维敏捷,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只是他们感兴趣的事往往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新闻实训项目选题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充分考虑到实践主体的这些特征,才能够切实通过有价值并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题目提升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这些题目都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即“大学生入党动机新闻调查”“大学生恋爱:你的浪漫谁买单?”“大学课堂,患了什么病?”“校园新闻调查:你逃课了吗?”“大学生兼职利与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谈和沟通,我们了解到,由于学生主体身份和年龄的特殊性,如果我们在布置实践任务的时候,选题能关涉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的心理,并尽可能地关涉高校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那么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与发挥,并且教师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切实培养学生对自己身边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二)实训任务的落实最好以“新闻工作室”的模式展开

校内新闻实训环节面对的是所有学生,考虑到学生们偏好有异,而长期活跃于校园媒体的又往往只是一部分人,所以实训指导教师所设置的实训任务的落实,如果能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结合,取长补短,以“新闻工作室”的模式来展开的话,就能够相对综合地运用到采、写、编、评、摄等各种新闻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在教改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尝试除指导老师外,其他的角色均由学生来扮演,实际运行也完全模拟媒体的运作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充分了解和体验相当于专业实习和实践的媒体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本科阶段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相对薄弱,因此学和用脱节的问题也一直是众多专业课教师难以摆脱的一个瓶颈。“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一定要杜绝片面的理论说教,要让理论与实践以合适比例相结合,重视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1]“新闻工作室”模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校期间提前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记者的角色过渡,而且学生在执行实训任务的过程中,无论是一份报纸的编辑排版,还是一篇深度报道的撰写,又或者是一个新闻调查节目的制作,都有利于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灵活运用各种专业知识。

(三)实训成果的考评要重内容,轻技术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公众媒介素养的日益提升,新闻传播业态一直在持续发生变革,但相关调查也显示:“人才培养,应注重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齐头并进。”[2]中文专业学生在语言文学类课程的熏陶之下,其扎实的文字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往往成为其标志性的优势,但电子排版软件、新闻摄像技术、后期制作技巧等技能的欠缺也成为该专业学生不容忽视的短板。在这种矛盾下,我们对还处于象牙塔里的跃跃欲试的稚嫩学生所呈现的实训成果应该如何要求,就必须进行相对务实而谨慎的考虑。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是难以避免的,相对而言,对于在校大学生新闻敏感性的培养则应该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核心宗旨。因为正如一些资深的媒体人所言,即便媒介融合时代信息过载的事实已无力改变,但“内容为王”的规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鉴于此,考虑到现实技术条件的制约,我们对于学生递交的实训作品,重在考评其内容上的含金量,而非影音技术处理上的得失。其选题的新闻价值、新闻背景材料的选择、新闻主题的表现方式等,是我们在评价学生实训作品时主要的采分点。而针对新闻摄影摄像、后期制作软件的应用技术等,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评,但也要以师者的宽容心态允许学生们犯错误,并希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予以改进。

三、结语

中文专业培养学生的新闻技能,有着天然的学科优势。中文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文学创作能力以及文化思想涵养,都是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必备基础,新闻用人单位常常抱怨新闻专业毕业生上手快而后劲不如中文专业毕业生,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写作功底和文化思想涵养不如中文专业的学生。而目前一些全国重点的新闻院系都提出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文科基础教育,也是充分地认识到了中文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在学生长远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内新闻实训模式,对于中文专业教师而言有着相对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作为支撑,能够保证相关教育教学改革整体的质量和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霆.媒介融合发展与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走向[J].今传媒,2012(4):138.

[2]杨蓓,易娅莎.新闻专业实习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新闻爱好者,2010(6):119.

作者:颜娜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