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生能力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生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生能力培养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行课程调整和改革的同时,也应发挥原有优势,通过给学生“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良性的导师制以及形塑学生的研究精神等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品格。在考研时,学生要谨慎择校,并运用多维一体的备考策略。学院、导师、学生的相互配合是学生个人获得深造机会的保障。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考研策略

当前,国内高校“双一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正在不断推进和深入。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也在尝试向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力图将人才培养与市场、行业、岗位相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自然需要加大实践力度,增强学生的技能,一些课程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但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应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原有优势,稳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和深造提供良好条件。

一、研究能力、学术品格的培养

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个人的知识储备、兴趣、研究环境、研究条件等。对于处在学业“懵懂期”的本科生而言,适当的学术引导和学术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定向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可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条件和就业取向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徐祝林在《构建三大模板,培养创新人才——古典文学教学改革新模式探索》一文中提出了“三大板块”的设想,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等因素,将“将大一本科学生按照兴趣和志向以及专业方向分成三个板块,即师范型板块,面向基础教育;应用型板块,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研究型板块,面向考研及科学研究部门。这三大板块,形成三条个性化发展途径,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及更强的社会竞争力”。[1]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更好地“归类”,找准努力的方向。学院因而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不同职业诉求的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以此实现学生的定向发展。

(二)良性的师生互动机制

在职业生涯规划“定向”的基础上,学院可以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措施对于渴望走上研究之路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也是培养、提升研究能力的重要保障。导师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等选择的结果确定后,导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指定书目。要做学问,就得熟悉相关的阅读书目和学术典籍,正如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所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人。”[2]因此,导师可为学生的学习开列基本的阅读书目,为“按图索骥”提供一条明晰的线索,进而使其扩展知识面,打好研究的基础。其次,定期答疑。导师在开列书目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跟进,不断沟通,了解学习概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导师可定期与学生见面和交流,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效;另一方面则为学生解惑答疑,排除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再次,学术训练。导师在督促学生阅读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学术思维和写作方面的训练。导师围绕学生的阅读,布置相关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要求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将个人观点整理成文。为确保文章有说服力,导师还需引导学生寻找相应地支撑材料,不断修改和完善,确保语言精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三)学术精神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鲜明的学科特色,知识体系的建构通常需要反复的记忆和长期的积累。学生除了坚持不懈地“厚积”,还得在“厚积”中不断探寻真相,揭示学术的要义,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有坚韧不拔的学术精神。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有怀疑精神。胡适指出:“以怀疑态度研究一切:实事求是,莫作调人。这就是那些中国思想家的精神,他们曾使中国理智自由的火炬,永远不息。也就是这个精神,方使中国的思想家们,在这个新世界上,新时代中,还觉应完全的自如与合适。”[3]这与他所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口号颇为一致。具备怀疑精神,才有可能发现常人所不易发现的问题,从而将学术不断推进,后出转精。当然,这种假设和怀疑是有条件的,前提是实事求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材料,阅读并充分理解前人的学术著作,所谓“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七分证据,只可说七分话,不可说八分话,更不可说十分话”。[4]既不能掩前人之功,更不可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归根到底要求学人不能见利忘义,失去学术道德和学术规矩。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品格的塑造要比学术研究本身更重要。这关乎到学术的传承和文化精神的延续。恰如曹丕所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5]学术研究绝不容许弄虚作假,故弄玄虚,炫人眼目。

二、考研策略

对于立志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考研是提升自我的必然选择。除了少数获得保送资格的幸运儿,大部分有志于此的学生都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这场选拔不仅需要笔试,还得准备复试。除了个人素质、学术能力之外,考研策略也是影响考研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考生而言,一些列策略、计划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

(一)“私人订制”预设下的学校选择

对于考生而言,可供选择的选项很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既包括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科研单位,也包括各类型的大学。一些学者指出:“科研单位研究生得到的导师个别指导时间,通常是大学的2倍。科研单位没有本科教学工作量,导师和学生都可以全力投入科学研究,与大学相比较,更容易出成果。”[6]考生必须要考虑到科研单位和大学之间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条件的差别,更需要权衡各类型大学之间的优劣,是报考科研院所还是大学?是报考重点大学,还是报考一般类型的大学?是报考东部地区的大学,还是中部地区的大学?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学校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切实符合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学术能力和发展诉求,并充分考虑所选学校的层次、学校相关专业在全国的排名以及学校所在省份等要素。一般来说,位于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高校竞争激烈,难度较大。因而学生要对英语、政治、专业课等各个科目有准确地估判,尽量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初步筛选3~5学校,在此基础上,导师根据对学生和学校的了解,冷静而理性地做出分析,给学生提供若干备选项,由考生最后做决定。慎之又慎的择校策略将大大增强考研的胜算。

(二)多维一体的备考策略

除了选择合适的学校,学生还应有完善的备考策略,来保障理想的复习效果。其一,要充分了解报考学校的考研科目设置、参考书籍及历年考研真题。考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源和资料。除此之外,也可以主动出击,与报考学校的在读研究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时时关注所报考学校的学院,留心专业动态,了解本专业导师的研究概况,确保“知己知彼”。其二,制定清晰的复习计划。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一般的考研复习时间在1~1.5年,具体多长时间应根据个人情况和报考学校的考试科目的考核深度要求来确定。准备时间确定后,再初步分成三段,即将考研总的复习规划分为基础、强化和冲刺三个阶段。”[7]备考是个长期的“磨人”的过程,同时它还具有阶段性,因此考生要将备考时期划分为几个阶段,比如第一阶段全面复习阶段,将专业课、英语、政治的基础知识统统过一遍,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集中“恶补”,最后,进行冲刺。总之,复习既要全面细致,面面俱到,又要自成体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其三,答题要有策略。考试除了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其实也是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充分展示自己的逻辑性。比如在回答问答题、赏析题、论述题时,我们都可以先用一个关键句概括基本论点,然后以具体作品举例说明。简言之,即一个要点(一句话)跟一个例子,切实做到层次分明,言之有据,表述清晰。最后,为了应对面试,考生要提前准备一份“学术简历”,熟记于胸,能简单明了地告诉导师们读过哪些书,有何收获?学术兴趣点在哪?当然,这仅仅是一方面,目的是提醒考生要注意极易被忽视的细节。

结语

学生考研能否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除了学生自身努力外,学院还应从制度和硬件上提供保障,给予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导师既要解惑答疑,还要及时给予学生心理辅导,纾解压力。各项措施、各种策略绝不是孤立的,必须相互配合,一以贯之。只有这样,有志于学术的学生最终才会脱颖而出,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1]徐祝林.构建三大模板,培养创新人才——古典文学教学改革新模式探索[J].前沿,2010,(20):195-197.

[2]〔清〕王鸣盛,著.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1.

[3]胡适.胡适全集:第8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54.

[4]胡适.胡适全集:第25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84-185.

[5]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59.

[6]赵晓丹,主编.我们的出路大学生前途规划资讯大全[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2:17.

[7]阚云艳,谢佳娜.大学生考研计划制定策略浅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243-244.

作者:张宁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晚清民国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