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分组策略改进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合作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分组策略来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设立合作性目标,建立班级秩序,建立有效评价机制,有机调整分组,在动态平衡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分组;合作学习;全面发展
一、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培养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适当的合作胜于不良的竞争,恰当的合作更有利于当代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阐述的当前教育的四大支柱。它强调的是“合作比竞争更重要,不合作的人不是现代人”。[1]由此可见合作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学校生活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更应该将合作意识融入日常生活中,构建合作型社会。在日常教学中也应该借助合理分组来促进学习效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
斯莱文教授提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学习,依据他们整体成绩得到奖励的课堂教学技术。”[2]王坦教授提出:“小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旨在促进各类学生相互合作,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依据团队整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3]通过对国内外代表观点的分析,可得出一些共同点。首先,合作学习都是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而不是任意地两两讨论。其次,小组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由专职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下合理划分的,并非是一种任意的划分。再次,国内外定义都指出合作学习是依据该小组的团体成绩和整体成绩进行教育评价。因此,在制定教育评价的措施时,应该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标准,而不是对先进或落后分别作出的区别评价,在整个小组团体中,奖励的依据也是整个团体成绩。最后,在小组学习中的合作学习,并非忽略良性竞争或依赖小组中的优秀者,而是应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优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甚至于加强各位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教学相长。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度,优点是可以大规模进行授课,教育对象的数量更多,也更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学效率高,有利于大规模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人口素质。但也正因为教学对象较多,极易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且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变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4]因此,在班级授课制度的大背景下,适当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其积极地参与讨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探索者,发挥自己的作用,发扬自己的个性,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为主要途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和学习策略。[5]以教师的教为主,往往不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小组合作作为班级教学制度的补充形式,多鼓励生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与沟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生生之间的讨论,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充分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合理的分工,给每位同学设置科学合理的任务,使其体会自己在团体中的不可替代性,认可合作意愿。同时,也可以通过合理分配任务的方式,使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通过小组任务使同学们感受到分工与合作的有益。进而培养当代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合作,以融入当下社会。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合作教学最先起源于美国,最早得到广泛实践是在英国。英国的兰凯斯特在学校里鼓励年龄较长的孩子帮助学习较落后的同学,渐渐使之得以推广。在美国,由于受到美国反种族运动的影响,这对学校老师的正常教学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学校教师为了能调和不同种族学生之间的矛盾,便经常促使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这也使小组合作学习在美国被广泛运用后,也向世界各地传送着这种学习方式。在我国,合作教学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学记》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指出如果一个人不与他人沟通与交流,自己学习,则会见识短浅。无疑,这也是在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近代,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小先生制,让年龄较长、学习较先的孩子帮助在学习进度上较落后的孩子。在1993年,王坦教授也在山东省开展了大约九年,由一百余所学校参与的实验研究。到21世纪,众多学者对合作教学进行了投入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分组应该通过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减少整个课堂都是教师讲授知识的现象。但在这个过程中,易出现教师学习内容分配不恰当、角色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容易出现讨论进度过快或者过慢等现象。近期,在钟柏昌教授发布的论文中,更是梳理了国外从1991—2020期间具有权威代表性的部分文章。提出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小组的构成,较少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动态变化[6]指出在相关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多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动态改变的。一般都是在最初的异质分组或同质分组后,较少改变同学之间的组别现象,忽略了学生处于发展中的动态性。因此在分组教学的长期实施过程中会造成如下的问题。
(一)分组教学易出现任务布置不合理,学生讨论进度偏差
46%的学生认为小组学习的内容比较容易,35%的学生认为小组学习的内容即使不通过小组学习也能独立解决。[7]在进行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讨论的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规划。切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所以要在任务规划中应该合理选定学习任务和内容。任务过难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导致学习进度过慢,不利于课程实施进度的正常进行。反之,当任务难度过于易,学生会产生自己独立也能解决和思考的认知,使讨论进度出现偏差,没有达到真正的合作教学的目的,让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
(二)分组教学中易出现讨论不积极的搭便车现象
在没有进行合理分组情况下,组内同学学习进度不一,或者在每次讨论中都会存在由某些先进同学“挑大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同学便会减轻自己对于整个团队的责任意识,懒于思考,从而出现讨论不积极的“搭便车”现象。因此,有科学合理的分组是调动学生进行积极讨论,促进进步的合理大前提。
(三)分组教学中易出现分配任务较固定和单一的合作倦怠现象
在一般的小组合作中,小组在初次分配后较少再做出改变,以致小组合作成员都比较熟悉和固定。也会导致未能动态组合变化而出现组员对自己所完成任务了然于心,从而不积极思考,出现学习疲惫和合作倦怠现象。因此,在平时学习任务的分配中,应该多注意组员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的组合变化。从而尽可能地规避组员在长期从事单一学习任务中产生的合作倦怠现象,也能借由不同的组员之间的合作带来新鲜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四)分组教学易出现课堂讨论无秩序,纪律混乱现象
在小组分组教学中,有序的课堂纪律是课堂讨论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否则当课堂讨论出现纪律混乱、声音嘈杂等现象,会大大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甚至,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小组的声音过大也会影响其他小组的讨论进度,甚至于会有同学趁机说话,导致课堂进度落后。因此,在课堂讨论中应该重点关注课堂纪律和秩序,否则严重者会因课堂的讨论冲突引发语言矛盾甚至肢体冲突,严重者会损害学生的人身安全。
三、合理分组,统筹各方影响,使合作学习效果最大化
合作学习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分组策略至关重要[8]。同时也应该积极统筹各方教育影响,即努力使课堂呈现以下特点,即合作性目标结构、支持性教师行为、成员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师生间存在沟通等[9],才能够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最大化。其中分组策略是指按照一定的划分方式,如按照学习成绩、学生自身能力水平、学生性别或者性格特点等方式进行划分。一般有同质分组,就是将能力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里面,这样便于教师向学习水平差不多的学生进行教学,也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在与自己差不多的水平里共同进步,构建良性合作关系。同时,也有异质分组,即在划分小组时,并不以统一标准来选择和划分,而是在小组内使每位同学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是标准单一的差异,而是指在不同方面的学生能力具有差异,从而能使各位同学之间相互弥补,促进彼此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基于此,也有大部分教师将这两种分组方式组合运用,形成在班级内划分多个小组,形成组间异质。组内同质指在小组内大家的水平相当,利于大家的交流与沟通,但若长期处于不同水平的小组,也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认知固化,从而出现优生更优而后进生无动力的现象。而采取组间同质,则在整个班集体中均匀分配全班学历,达到一种综合平衡的状态,也会避免产生先进生骄傲不进取,落后生无力追赶,缺乏自信的现象。但组内异质也会容易导致部分学习吃力的学生在合作讨论过程中出现学习跟不上,进而出现学习倦怠的“搭便车”现象。因此,如何通过合理分组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率便成了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划分合理分组方式
组间异质容易导致优者更优、后进生无力的现象,长期采用该种分组方式容易导致班级学生差距过大,不利于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采取各小组间水平相差不大的分组方式,反之在各小组内合理搭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性格内向者就可以在小组中适当搭配性格外向但不太沉稳的学生。通过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和学生性别等多方面考虑,从而做到学生团体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设置合作性目标
在小组讨论学习中若目标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往往会导致学生讨论速度过快或者过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合理的目标配置会导致整个学习过程失去合作性,这样就失去了合作学习开展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置合理的合作目标,具体可参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充分的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和追踪考点的准备工作下,进行小组学习的目标设置。
(三)建立有效学生评价机制
建立平等友爱的交往关系,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的关系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制定评价量表,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依据科学的评价量表对学生做出评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设立好班规、组规等纪律要求,可在每个小组培养小组负责人协助教师管理本组纪律,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将规则具体细化,方便落实。同时,老师也要在教育过程中做好规则落实工作,不能让规则只是一句口号,无法落到实处。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规则制度的制定,并选择好负责人落实过程,做好评价和反馈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
(四)在教师指导下的协同教学并及时反思教学
在小组学习活动过程中,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和进行。也就是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同时,让学生自主讨论不等于教师无所事事,而是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并在课堂后及时反思课堂,取得进步。
(五)有机调整分组,在动态发展中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长期稳定的分组和任务分配会导致学生产生角色固化认识。并且若学生在小组中长期担任某一任务,也会导致学生出现疲倦感。因此为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表现中及时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变化,并为每一位同学做好记录追踪。当某些同学在一段时间后出现明显厌倦行为,教师应适当调整分组结构,在动态平衡中促进学生发展进步。
作者:尹杨洋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