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应用能力培养重构基础会计的课程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基础会计》是门实践性与社会性较强的专业入门课,要落实课程的应用性建设,首先需要围绕应用能力的培养,突破传统精英教学下的以学科逻辑体系的内容编排束缚,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以教学实践来说明如何调整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应用性。
1对应用性课程的认识
对应用性课程认识的深度,直接影响课程建设的方法与效果。应用性课程是相对于学科性课程而言的,它是应用型高校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提出的概念,是社会中心的课程设计观的体现。社会中心主义的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工具性,强调为职业发展做准备,主张以社会需要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课程活动,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作为组织课程的中心,关注如何通过课程形成社会价值。因此应用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具有适用性和迁移性的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其课程目标是既注重学科基础,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应用性课程教学是在学科知识基础上以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其教学较少体现课程的研究性、学术性,强调的是应用性,以应用性知识和综合知识为主进行教学。基础会计是财务会计课程体系中的入门课程,有三强: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技能性强。作为学科性课程时,其更多的是强调对会计理论的学习,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多年不变,不论何种知识类型,以讲授法“一讲到底”。但作为应用性课程,就好比学习驾驶,理论够用就行,更重要的是上车操练,因此不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上,都要进行深度改革。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基本是学科性教学,教师授课“轻松”(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讲授,没有什么教学设计,并不考虑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却极困难(抽象、枯燥、难懂)。对于这种转变,首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上。应用性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不能再遵循精英教学下的以学科逻辑体系的编排,需要考虑围绕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学习者的特征,遵循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构教学内容。
2传统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原有《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是典型的按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编排,从而体现系统的学科知识及其结构。按应用型课程教学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没处理好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关系。不区分教学内容,基本都侧重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往往是作为辅助,更多地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其实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并不多,更多的应该是实际操作技能,不应该将实际操作能力的内容按理论知识的方法来编写与讲授。(2)教学内容全,面面俱到,过于强调系统性与完整性,而不考虑实际应用。有些方法在企业已不太使用或是没有应用价值,仍在课程中讲授。比如会计的核算形式,这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本身通过讲授教学,教学效果就不好;何况还一下子介绍多种方法,而且不少方法在实践中很少应用,更不用说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强调流程的价值越来越弱,但我们现有的大多数基础会计教材都还在不厌其烦、系统、完整的介绍这些内容。再比如原始凭证的按各种标准的分类,从应用能力的培养来说,这部分内容基本没有价值,知道这些分类主要是为了传统考试的需要,对应用原始凭证基本无效;不知道这些分类标准与具体类别,能够正确填写与读懂原始凭证,才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真正能力。这样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还很多,这种脱离企业实际的知识、技能传授,怎么能体现课程的应用性。因而难免不少学生在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会说,理论与实际相差太大,学的没用,用的没学。(3)教学内容的编排没有考虑学习者的思维特性。对比中西方会计教材的编排结构,可以感受到教材的不同风格。我国教材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体现,理性而严谨;而西方教材更多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内容编排与写作风格,富有感性认识,循序渐进,更符合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比如作为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第一章总论对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内容的阐释,专业性强,概念堆积,既抽象又晦涩,对于会计没有任何认知的学生来说,怎么能够授受与理解。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讲到持续经营假设时,很多教材都会说明这种假设对于会计核算的重要性,举例说如果没有持续经营假设,固定资产就不能按历史成本计量并按期计提折旧。对于一个没有任何企业经验的学习者来说,如何能够明白这种假设的重要性(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都是陌生的专业术语:固定资产、历史成本、折旧)。再比如对于谨慎原则的说明,在没有学习会计要素之前,在没有学习任何会计核算之前,怎么能够让学生理解。而对于学生最需要的企业相关的知识,教材却只字不提。基础会计教材只讲会计的知识,大多“天然”的认为学生具备相关的企业知识、财经知识、税收知识。其实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就不应该放在第一课介绍,也没必要系统的介绍,完全可将其融合在会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实际应用时再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于是会有教师说,这样知识不成体系,为什么要成体系,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吗?说到底还是根深蒂固的学科性教学观念的体现。
3删、减、增、融传统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课程的应用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每一章节内容,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解读,进行了删、减、增、融的调整。删:去掉陈旧的与无用的知识与方法,如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已经没必要介绍多种账务处理程序,企业手工会计都不太用的流程,何况在会计软件大量应用的情况下,这部分知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没在价值的,完全可以删除。又如,删除记账凭证的单式记账凭证与复式记账凭证、非汇总记账凭证与汇总记账凭证的分类知识。减:弱化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减少陈述性知识),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会计是学科的入门课,对于抽象复杂的知识,本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循序渐进的引入,但传统基础会计教学在第一章就堆积大量的专业知识(如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根本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对于这部分理论知识,只需要基本的识记就可以了,即不求理论精深,但求实用有效。增:增加的教学内容主要为三方面,一是企业基本知识(缺乏与企业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是会计难学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们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并没有这部分教学内容);二是会计准则的变化(会计准则不停的在修订,教材肯定跟不上变化,这就要求老师要与时俱进的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三是会计信息化的知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会计的做账技术不再依赖传统的手工,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要弱化手工的做账技能,但要增加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知识)。融: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学科性课程的教学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或是从理论到实践,但对于应用性课程的教学,更应该的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融合。这种融合,突出的是应用性的特点,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
4从应用性出发,重新解读课程内容
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作为应用性课程时,需要围绕应用性的核心进行重新解读,按内容的实质对其进行分类,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等四部分,其中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属于知识模块,基本方法与基本操作属于职业能力模块。不同内容具有不同特点,其专业能力要求也不同.
5突出应用性,开设模拟实训教学环节和企业调研环节
对于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操作技能,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教学环节,仿真企业会计实务,按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为依据组织实训教学,教学做合一,通过项目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社会性强是基础会计课程应用性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作为会计的入门学科,要建立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对职业的了解,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江浙的企业多,具备开展企业调研的良好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增设课堂外的企业调研环节,让学生按调研提纲的要求,从企业基本情况、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与岗位职责、会计流程等三方面开展企业调研,并且提交调研报告。
参考文献
[1]叶伟剑.应用性课程建设的理论构想及其路径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5).
[2]陈新民,金劲彪,周朝成,李兵燕.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作者:朱幼凤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