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学改革基础会计论文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
一、《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文献综述
在国内,相关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体现为从财务管理人才职业特征出发,提出应用型高校如何根据专业特征来有效实施《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从而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起引导性和开创性作用,培养具有会计职业思维与职业操守,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邵瑞庆,2007)。二是从培养目标转变方式出发,要求培养出具有“管理型”财务管理人才;从具体培养内容上如强化师资力量、完善课程体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等角度对以《基础会计》课程为起点的一系列教学改革(裘益政,2008)。三是进入新世纪后,大部分学者和实践教学人员结合各自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式与手段、教材建设、师资教学水平提升方面提出提升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以突出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能力。
二、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教材、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
(一)所用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
纵观国内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所使用的相关优秀教材,内容的编排几乎是前三分之一是会计基本准则(如会计假设、职能、方法、要素、等式、核算基础及记账规则)的相关基础理论;中间部分为以工业企业为例介绍具体经营中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如何进行相应的、简单的会计处理;余下为相应财务报告内容介绍及简单会计核算组织或程序介绍。归纳起来,最基础的内容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占据大部分课时,而财务报告和核算组织及信息化的内容往往在后续教学中由于课时不足未能深入的介绍和进一步操作。这就造成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讲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围绕会计做账等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而这些内容根本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应用型高校该专业师资大多是来自“学校—学校”招聘模式,具体到《基础会计》授课教师,理论水平能够胜任,但并没有过多的实务操作经验,由此导致在教学中涉及诸如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财务报告编制以及会计信息化相关软件操作过于理论和理想化,致使学习者学习了该课程后从事基础性财务会计工作时往往缺乏独立操作能力,甚至不知从何下手,不但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岗前专业培训成本,而且也影响了用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理论教学占主体。
1.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
目前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课本理论内容泛泛而讲居多,比如通过黑板或多媒体演示教学会计分录和简单证证、证账、账账之间的勾稽关系,很少展示实务中相应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与账簿账页格式和精美的账本,更没有涉及在具体填制凭证与登记入账过程中如何填写以及需要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2.实训教学内容单一
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分别构成《基础会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其中,实训内容通常安排在理论内容介绍之后进行,在具体实训课堂操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实训时间较短,长为一个月左右短则一周左右时间;另一方面,实训内容几乎是选择一套理想化设计好的例子编成的教材和相应凭证与账本供学习者进行手工操作,或者购买相应教学软件进行理想化操作来完成实训教学。
3.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信息规范方面
(1)会计职业道德介绍笼统甚至缺失。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整个教学中,教学和教材内容中几乎没有提到作为一个财务会计人员应当遵循哪些具体会计职业道德,甚至在后续的会计组织中涉及到相关内容亦是简单介绍。
(2)会计信息规范介绍不够深入。对国家或者财政部颁布的相关会计信息规范法规内容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并没有进行重点介绍,致使学习者走上工作后不了解甚至不能熟练地、规范地进行操作。
三、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之建议
针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用型高校应在该课程教学改革中实现“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
(一)“一中心”
是指以强化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会计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为了满足市场所需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应用型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这“一中心”开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既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使所学内容能够满足学习者对会计职业技能的训练学习与操作。为此,《基础会计》课程教材建设就成为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培养财务管理专业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目标,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材内容应按一定顺序合理编排包括专业导入、基本理论、会计信息化等内容。在专业导入内容方面,结合实际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通过会计职业和岗位、专业相关背景的导入来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促使其思考专业与课程相关问题。在基本理论上,可以采用案例导入方式,从介绍实务例子的财务报告出发,首先,引导学习者能够初步对以财务报告中报表为主的内容产生整体框架认识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其次,教学中应逐步从实务实实在在的凭证与账簿中看到操作内容和相互勾稽关系,由此过渡到会计含义、职能、对象、要素、账户及记账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相关内容,当完成上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操作后,通过介绍相应会计信息化规范和财务软件具体操作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边学边做,学做同步来强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双轨制”
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应当建立“双轨制”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该体系包括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专业实习及企业顶岗实习等四个环节,并且这些环节构成的整个过程既要对学习者手工处理能力进行训练,又要通过财务相关软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进行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为了实现“双轨制”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做一体化”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
1.“走出去”方式。“走出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将校内教师外派到相关合作企业中进行锻炼(或挂职),通过一段时间实践操作后将考核合格的教师安排回校从事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将部分学习者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安排到相应实习单位实习,通过具体实务操作强化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引进来”方式。采用“学徒制”教学模式,将用人单位财务经理引入到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教学或担任课程指导,将实际业务展现在课堂上并指导学习者如何操作。有条件的应用型高校还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达成在校内设置企业财务工作室的形式,让学习者不出校门就能够亲身观察或参加企业财务会计业务操作实习。
(三)“三注重”。“三注重”主要包括注重基础性、注重开放性及注重实践性。
1.注重基础性
《基础会计》课程作为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具有基础性,也为培养具有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
2.注重开放性
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要实现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学改革就必须与市场接轨,不仅要发挥校内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应和市场用人单位密切合作,以“双导师制”促进学习者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机制建立。
3.注重实践性
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来支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应当发挥应用型高校和市场联动效应,实行诸如“校企合作”教学方式,通过到用人单位实际操作与“双导师制”指导,促进《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性运用,以实现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在“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中,“双轨制”中的“基础技能实训”环节是“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同时《基础会计》课堂理论学习服务于后续“基础技能实训”环节;“三注重”中的注重基础性、注重实践性的首要环节是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因此,“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的人才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实施,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良好会计职业能力是否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从财务管理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出发,通过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在教材、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为满足目前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对《基础会计》进行教学改革,应采取“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
作者:揭志锋 单位:闽南理工学院
第二篇
一、《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基础会计》课程的定位紧紧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通过市场调研,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岗位群为出纳、会计、办税员及助理审计。而《基础会计》课程定位为会计实操的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能胜任会计员岗位,具备最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按照会计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学生能掌握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熟练进行证、账、表的操作。
(二)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逆向循环式
姜大源提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二是课程内容的序化。如何打破《基础会计》课程现有的学科体系,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序化处理,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是该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灵活性与一体化,遵循高职学生学习由浅及深的认知规律。打破以往理论先行、证账表顺向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岗位、职业能力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后,采用逆向循环式,按照“报表—账簿—凭证—账簿—报表”思路,将能力训练贯穿于课程各个环节的教学中。具体设计思路如表1所示。该逆向循环式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由表及里,基于项目背景企业,重点突出学生实践操作,共分七个模块,九个能力训练项目,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完成各项任务,来获得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及支撑该能力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将单项实训融入平时的理论教学中,抽象枯燥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训教学中得以呈现,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置综合运用环节,将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会计工作流程的理解。另外将学生各个训练环节的预期成果如填制的凭证、账页等展示,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内容安排看似逆向,实则仍遵循“初始建账—经济业务核算—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这条主线。
(三)教学方法设计
将教学内容设计付诸实践并取得应有的效果,实施方法非常重要。课程教学应重视学情分析,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觉得抽象难理解的理论,可能就蕴藏在简单的实操中。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探究新事物的心理,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先结论、后理论的逆向式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传统会计教学中先理论、后结论的顺向式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理论实践分离,学习目标不明确。比如在讲授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环节,基于顺向式教学教师一般会介绍六个会计要素的特点及分类,然后再介绍六个要素间的关系,也就是会计等式这个结论。很多学生学习时抽象难懂,学完后就会存在这个疑虑:学会计等式和我从事会计职业有什么关系?而按照任务驱动逆向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企业真实的会计报表,让学生首先去寻找报表中的平衡性,确定会计等式的结论,进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会计报表每部分的构成,让学生自己在动手中将实现结论的步骤和要点揭示出来。这种逆向式的教学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改革也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做中学的实践操作方法是比较适合学生的。通过布置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迁移到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会计岗位工作中。
(四)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考核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改变过去以理论考核为主的应试考核模式,改革后的基础会计课程应加大实践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采用分散与集中的实践考核的方式,除了平时的分散实训考核,在期末考核中,也采用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单独设置集中实践操作考核的模块,以考促学,使考核评价融入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动态监控,在集中实践考核环节,可让来自企业一线的会计人员参与考核,以企业考核的实际标准来要求学生,实现人才评价与企业活动更加有效的结合。
二、课程改革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技能培养与考证的关系
在“理论够用,实践加强”的前提下,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体系技能既要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双证融通”下会计从业资格考证所需的知识水平。目前各个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对《基础会计》课程“理论够用”度的把握差异较大。笔者认为,鉴于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基础》课程的考核主要为理论考核,在“双证融通”前提下,该课程内容的选取应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相一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融入所讲授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同时接受国家资格考试的检验,学生毕业时已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
(二)硬素质与软素质培养的关系
基础会计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应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会计基础能力为根本,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而通过课程的学习,高职学生应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一方面是硬素质,要求学生做账不仅熟练,而且要准确,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是软素质,要求学生做真账,不做假账,不弄虚作假,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职业素质的形成是关键。单靠理论上去强调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也无法理解。应体现在学生的实操中,在实操中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操作,在实操中一点一滴地渗透职业规范,促成职业素养的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服务企业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大使命,而人才的培养最终需要依托课程来实现。我们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应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将学生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作者:孙丽 宋建军 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