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探析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提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探析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提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探析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提升

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能力持续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融合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郑剑9月26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有力地支撑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快构建现代能源基础设施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构建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雯表示。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10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400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7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位居世界第一。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蓬勃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智能电网加快建设,2021年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超过90%;智能化煤矿建设加速,已建成800多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成多个“5G+智慧火电厂”,生产物联网系统覆盖众多油气田;新型储能多元化快速发展,规模超过400万千瓦。宋雯谈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推动能源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大新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是强化能源安全保供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经济普惠、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能源基础设施体系,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宋雯表示,预计“十四五”期间能源重点领域投资较“十三五”期间增长20%以上,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强劲动力。

二、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志华介绍称,从网络设施看,过去10年,我国已建成光纤长度增长约2.7倍,移动通信从“4G并跑”到“5G引领”,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加快应用,网络规模和应用水平全球领先。为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今年6月,国务院出台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政策,近期又启动了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的工作,这两项举措都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支持重点。“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加快启动实施,为稳定投资、扩大内需发挥积极作用。”张志华表示。张志华进一步谈到,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从四个方面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统筹规划。落实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电信运营企业统筹布局5G和光纤网络建设。完善国家算力网络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和集约共建。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的供给结构,提升整体发展效能。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用好中长期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三是补齐短板弱项。持续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支持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民生设施,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新型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四是强化以用促建。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重点和建设次序,优先支持建设满足群众迫切需求,对实体经济带动作用突出的新型基础设施。鼓励新技术在能源、矿山等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打造安全可靠、系统完备的新型基础设施。

作者:马玲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