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赴非洲劳务人员旅行医学服务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赴非洲劳务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以及非洲传染病疫情的不断变化,赴非洲劳务人员境外发生传染病的风险及向国内输入的威胁不容忽视。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非洲常见传染病的流行情况、赴非洲劳务人员构成,提出对赴非洲劳务人员提供旅行医学服务有效形式和综合手段,同时开展健康宣教、健康行为指导和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提高劳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降低传染病感染风险。
关键词:出国;劳务人员;非洲;传染病;疫苗
1赴非劳务人员特殊性
我国的劳动力海外就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为了参与国际劳务市场竞争,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快速增加。2010年我国对外劳务输出总人数增加到84.66万。随着中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对外开放和投资进一步增加[2],2016年我国的海外劳务人员约96.9万[3],海外输出以亚洲和非洲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短期内这种格局难以改变[2]。我国赴非劳务人员主要有以下特征:
1.1感染虫媒传染病的风险大
多数赴非劳务人员长期从事野外作业,工作环境差;其次,劳务人员多数来自农村和乡镇,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相关的疾病防治知识和防护意识,容易感染疟疾等虫媒传染病。有调查显示,87%的疟疾感染者来自非洲,其中劳务人员占93.3%[4]。2005—2015年,来自非洲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占我国输入性疟疾的75%,2016年我国报告输入性疟疾3317例,占全国疟疾发病总数的99.9%[5]。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登革热、寨卡病毒病、裂谷热、黄热病等虫媒传染病在我国均有输入性病例报道[6]。
1.2感染性传播疾病的危险增加
国内多个出人境口岸传染病监测显示,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阳性率在劳务人员中比例较高,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7-9]。临时性行为和商业性行为是建筑劳务输出人群感染HIV的主要高危行为,报告率为15.8%和14.2%[10],劳务人员在境外更倾向于购买性服务。
1.3非洲国家医疗条件普遍较差
劳务人员患病后较难得到有效救治非洲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据联合国数据统计,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下的非洲人口达到45%,非洲医疗资源缺乏和供应不足,居民没有应有的自我疾病保护意识,造成恶性传染病在非洲地区不断流行和暴发[11]。
2非洲常见传染病及我国赴非劳务人员感染现状
2.1虫媒传染病
2.1.1疟疾
2015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疟疾发病21400万例,死亡4.38万例;撒哈拉以南非洲仍是疟疾高负担地区,全球89%的疟疾病例和91%的死亡病例发生在该地区[12]。随着我国对非洲援建项目的不断增加及劳务人员增长,人员交流日趋频繁,非洲成为了我国输入性疟疾的主要来源地[13]。有文献报告,2011—2014年全国报告14403例疟疾病例,其中本地病例1892例(13.1%),境外输入性病例12511例(86.9%)。境外输入性病例所占比例由2011年66.4%上升到2014年的98.1%[14]。其中,2011年全国报告疟疾病例4402例,输入性疟疾2716例,从非洲输入1315例,占全国病例的29.87%和输入性病例的48.42%[15]。
2.1.2黄热病
2016年,安哥拉暴发黄热病疫情。截至4月,报告疑似病例1562例,确诊501例,死亡225例,病死率14.4%,说明非洲城市型黄热病疫情暴发的危险性正在增加[16]。此次疫情出现了国际传播,2016年3月13日我国确诊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而之前亚洲地区并无黄热病病例报告[17]。截至2016年5月20日我国报告11例输入性黄热病确诊病例,均为我国赴安哥拉的商务和劳务人员[18];截至2016年5月31日,刚果民主共和国也报告700例疑似病例,死亡63例,其中52例病例得到了实验室确认[19]。
2.2消化道传染病
经水或食物传播的消化道传染病仍然是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非洲地区全年温度偏高、环境恶劣,导致水源污染严重,卫生设施缺乏和食品污染等造成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消化道传染病常年持续不断,是影响我国赴非劳务人员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
2.2.1霍乱
霍乱仍是世界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2015年全球有42个国家报告霍乱病例超过17万例,死亡1304例,病死率0.8%,其中非洲占41%。非洲16个国家报告霍乱71176例,死亡937例,病死率1.3%;非洲刚果、肯尼亚、坦桑尼亚共报告病例44036例,占非洲病例总数的62%[20]。
2.2.2伤寒和副伤寒
每年全球伤寒和副伤寒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为1600万和60万,其中亚洲和非洲的病例数约占62%和35%[21-22]。在非洲部分地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达1021.07/10万。2004年12月刚果暴发伤寒,超过1.34万人感染,死亡134人[23]。2010—2014年,我国某企业外派劳务人员6.5万人,约1/3前往非洲,5年内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为0.45%(450/10万),是国内平均发病率的505倍[24],其中超过一半病例(295例)来自非洲。
2.3呼吸道传染病
2.3.1结核病
结核病是全世界人类十大死因之一。2015年,1040万人患有结核病,因结核病死亡180万人(包括40万HIV感染者)。结核病是HIV携带者的头号杀手,约35%的HIV携带者在同一年死于结核病。2015年,亚洲新发结核病病例最多,占全球新发病例的61%;随后是非洲,占新发病例的26%。2015年,HIV携带者中估计有120万结核病新发病例,其中71%生活在非洲[25]。文献报道,2011—2013年上海口岸出入境人群肺结核检出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3年达到49.72/10万。所有检出人员中,来自欠发达国家的人员占主要比例,中国籍人员比例高达71.05%[26]。
2.3.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全球流脑发病率最高的是非洲“流脑带”,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半沙漠地带,每2~3年会发生流行[27],A型脑膜炎奈瑟菌是非洲“流脑带”流脑暴发流行的主要致病因子。2014年,非洲国家报告了11908例疑似病例,死亡1146例[28]。2016年多哥暴发由W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脑流行,发病1975例,死亡127例[29]。
2.4性传播疾病
艾滋病和梅毒是海外劳务人员感染的主要性传播疾病。2015年全球约3670万HIV携带者,有210万人属于新发感染,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受HIV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新发感染病例几乎占全球新发感染总数的三分之二[30]。2010年3000名长期在海外生活的渔民中检出2例HIV、75例梅毒,感染率为0.07%和2.50%[31]。另有报道显示,2010—2014年,安徽出入境人员中检出HIV感染者30例,检出率为2.38/万人,其中劳务人员占83.3%[32]。海外劳务人员感染HIV远高于我国2016年艾滋病的发病率(3.96/10万)[33]。
3赴非劳务人员的旅行医学服务策略
3.1预防接种及风险评估预防接种是防治疫苗
可预防疾病的最佳手段,目前赴非劳务人员可接种疫苗包括黄热病疫苗、霍乱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和伤寒疫苗。按照疫苗的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时间间隔、不同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相互影响等理论,出发前4~8周是接受旅行医学咨询和预防接种的合理时间[34]。我国赴非劳务人员应于出发前1~2月接受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健康体检和专业医学咨询,专业人员依据劳务人员前往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和感染疾病的风险、停留时间长短、身体全般状况、疫苗接种禁忌等,经医生综合评估合理安排疫苗的预防接种。
3.2开展健康宣传与教育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劳务公司、商务部门在组织劳务输出时应相互联
合进行针对性强,且深入细致的健康宣教。健康宣教可通过观看电视、报纸、杂志、发宣传材料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做到灵活多样,通俗易懂[35]。针对劳务团队,可组织劳务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保健中心专业人员集中授课,教学内容系统、专业性强;注意做到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易懂性。保健中心与劳务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劳务人员的身体健康能随时跟踪,长期关注。对劳务人员个人开出健康教育处方[36],通过针对性的宣传材料,使劳务人员通过自学获得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使劳务人员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做好自我保护和预防疾病。
3.3健康行为指导改变生活和行为方式可减少
传染病传播机会、降低感染风险。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开展的旅行医学指导有:(1)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勤用洁净的流动水洗手;避免接触呼吸道疾病感染者;居室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呼吸道疾病流行时,有呼吸道症状及时就医、减少去人群密集场合、外出佩戴口罩。(2)预防消化道传染病:不饮用生水;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不吃没有去皮的水果;饮用煮沸的水或封装完好的瓶装水;饭前便后勤洗手。(3)预防性传播疾病:避免轻率和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性病感染风险[37];避免接触他人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4)预防虫媒传染病:个人外出穿浅色长衣裤、裸露部位皮肤涂抹驱蚊霜;室内使用电蚊香,喷洒杀虫剂,睡觉使用药浸蚊帐;居住房间安装空调、纱门、纱窗。通过对非洲常见传染病的总结,本文阐述了我国赴非劳务人员感染常见传染病的现状。结合劳务人员自身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我预防意识薄弱等特点,建议各地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应与劳务公司及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对赴非劳务人员开展旅行医学咨询与评估,出国前进行健康体检和宣传教育、疫苗接种和健康行为指导等综合措施,有效提高劳务人员对常见传染病的认知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障劳务人员赴非工作期间身心健康。
作者:朱小燕 田洁 邸明芝 李琼 王筱菲 单位: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