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课堂教学基础医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课堂教学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课堂教学基础医学论文

一、语言艺术在基础医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要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有丰富扎实的业务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艺术水平。语言艺术是指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在基础医学课堂教学中,80%以上的时间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因此,讲究语言艺术不仅是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更是决定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堂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对于有声语言来讲,教师应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特点在形式上合理运用讲解、提问、诱导、推理和叙述等方式讲解教学内容。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语调的强弱和语速的快慢反映授课内容的重要程度。其次,教师的有声语言要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还能受到严格的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格。再次,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含蓄,具有启发性。教师可以用委婉的语言来暗示和启发学生,同时配合留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思有所得。最后,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讲解抽象的概念、理论,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声语言又称为视觉语言,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无声语言包括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体态语言。无声语言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绝不亚于有声 语言,因此,无声语言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声语言是对有声语言的有效补充,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有时可以表达出用口头语言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简练、自然的手势来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达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的无声语言自进入教室时即发挥作用,能辅助教师的讲解,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能给学生巨大的鼓舞和信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经过研究认为: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言+38%语音和声调+55%动作和表情。可见,无声语言对提高基础医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利用语言艺术,提高基础医学课堂教学质量

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状态在一堂课中会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在上课的开始阶段,学生思维由散乱逐渐集中;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跟其思路达到最佳思维水平;在下课前的一段时间,学生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逐渐下降的现象。针对上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用“虎头、猪肚、凤尾”三步曲来合理安排和布局课堂教学结构。首先,开篇要引人入胜,教师可以设计与临床疾病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导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中间的主体内容要丰满详实,运用多种教学艺术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的高潮;最后可以制造悬念,留下相关课后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动力。这种三部分构成的抛物线式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思维状态相对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潜伏期、高潮期、疲劳期和总结期。潜伏期如同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要设计得引人入胜、轻松易懂,这样能够立即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这一阶段的时间,不能仓促入题,也不能久不入题。高潮期是学生心理活动最活跃和注意力最集中的阶段。教师应把握学生此段心理活动的黄金时间,利用各种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启发性语言,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此阶段,教师应尽可能地启发学生的思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注意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以免学生产生心理厌倦。疲劳期是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注意力分散的时期。在此阶段,学生产生心理疲劳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允许学生在高潮期后得到心理放松,做到一堂课有紧有松、张弛有度。总结期是一节课的结束阶段,学生出现心理疲劳,并且疲劳状态不易恢复。在此阶段,教师可言简意赅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圆满结束教学任务。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当学生表现出厌倦的情绪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迅速判断出原因,充分合理地利用语言艺术,让学生思维重新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抽象或者难于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讲解教学内容。比如,有位生理学老师在给学生解释“再生性”钠离子内流在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中的作用时用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形象的比喻。通过这种类比法,学生很容易掌握这种正反馈式的相互作用(钠离子的再生性循环)使细胞膜迅速、自动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学生听到的是生活中的实例,而不是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学生自然记忆深刻,并能重新提起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很难在一整节课中都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所以,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单调乏味或者滔滔不绝的讲解。当学生处于心理活动的疲劳期时,教师一方面要适当调整讲授策略,例如使用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的大脑重新活跃起来;或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紧紧抓牢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要合理运用视觉语言。艺术大师达芬奇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透过教师的眼神,便可以敏感地察觉到教师是否重视与关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亲切而自然的眼神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特别是在学生心理活动的疲劳期,提问学生时,教师要正视学生,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心和鼓励。站姿也是无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中,如果教师始终站在讲台上授课,课堂气氛就会显得单调、沉闷。如果教师能适时地在教室内走动,不仅能促进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是缩短课堂学习疲劳期的有效方法。

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师语言水平

著名的教育家、教师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经常听到学生们讲“某老师课讲得真好,清楚明白,形象生动,记忆深刻”;同时,也会听到有学生议论“某老师的课讲得不明白,越听越糊涂”;还有学生说“听某老师的课就像听催眠曲,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为什么同样的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授课,教学效果会相差很大呢?有的教师讲课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上课期间始终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聚精会神地听讲,并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效果好;有的教师讲得不明白,逻辑混乱,语言生硬,声调平淡,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教学是门语言艺术,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课堂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在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将教材中的知识讲清楚、讲明白之外,还要富有感染力、风趣幽默,应尽量避免照本宣科、照读课件或将课本内容不加筛选、不分主次地“读”给学生的现象。对概念、原理的泛泛空谈会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或机制感到兴趣索然和厌倦。教师可以用适当的比喻来解说难理解或抽象的问题,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注意要紧扣教学内容进行发挥,不能离题万里;也可根据所讲授内容穿插一些临床案例或跟医学有关的课外知识,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适应目前案例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帮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项针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满意度的研究调察表明,能够主动学习的学生更能掌握教学目标,课堂听课效率更高。此外,教师要通过对工作生活中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总结,养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教师还应该注意行为举止和自身仪表,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恰当自然的体态语言辅助有声语言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医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医疗卫生相关的工作,这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还应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将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穿插其中,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基础医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也有了很大发展。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工具,课堂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重要手段,其他任何方式无法取代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师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精炼有趣的有声语言和得体的无声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抽象、枯燥的基础医学知识的求知欲望,振奋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语言艺术修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语言,以提高基础医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为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李迎春 陈蕾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