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机电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和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机械工程学科是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仍表现出强烈的社会需求和生命力。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机械工程人才的重任。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还处在大发展时期,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使得一方面社会对各类机械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社会对机械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要求人才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应用性与复合型。作为地方高校,尤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培养符合社会急需的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我校面临的难题。
一、我国现有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脱离现实需求,且具有明显的局限
大部分学生从教室到教室,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差。因而呈现的是:一方面社会急需大量人才,但同时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却因难以适应企业的需要而不为社会所接纳。作为地方高校,秉承特色办学理念,越来越来需要学生超越课堂与教科书,走出校园,与企业和社会需求对接,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
(二)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封闭,仍有待完善
产品合不合格有待企业、用人单位说了算。高校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等方面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企业、高校之间在人才培养的沟通、协调与互动较少,这使得高校与社会、企业难以成功对接,这种相对封闭的人才体系急需打破。
二、我校改革措施及具体做法和成效
(一)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并实践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协同参与的培养机制,复合型人才是目前人才的培养目标。
1.校企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通过用人单位调研,注重征询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提供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信息,共商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同时,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和内、外部评价获取的反馈信息,进行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老版的培养目标。随着我国及湖南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机械工程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目标也随之不断改进,以使其始终符合社会需求、学校定位和机械工程学科自身发展规律。通过调研和成功举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讨会,新版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拥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机械工程专业技术基础和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和方向,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研究及工程应用型人才。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很多用人单位表示,除了专业素质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之外,交流、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视野也是决定毕业生能否取得良好发展的要素。所以我们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压缩了一些理论课时,增加了实践性环节,实验项目和内容也进行了修改。
2.及时回应社会需求,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原培养模式存在脱离现实需求的局限,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加之产业环境不理想和学校资金的不充裕,也更凸显人才培养中接触实践与社会的紧迫性。为抢抓机遇,学院准确定位,以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复合性。现在的产品设计、制造和维护,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即由高校独立承担转为高校、政府、企业共同参与。从平台搭建、经费投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到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企业参与全过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三是课程设计理念的转变,即由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除了实施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外,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由企业直接参与的开放型课堂。校、院聘请企业教师。企业特聘教师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参与选题、指导和评价本科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毕业设计题目来自企业实际生产和研发项目,承担讲座式或课堂式本科教学任务。在生产实习基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直接指导学生实习,他们的工程实际经验可以有效地促进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增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
3.企业、高校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加速高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通过与企业进行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获得了企业对学校教学的支持。如: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它们都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学院与湖南江麓容大车辆传动、湘电风能、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探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机制及实习—就业、高校—企业无缝对接的“绿色通道机制”。这一工程中,打破人才培养工程中高校与社会的分隔状态。既能及时、有效回应社会需求,又能及时反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并依据社会需求做出针对性调整,从而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实现高校—企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4.校企合作不但有利于工程教育师队伍建设,也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部分教师结合企业课题,联系工程实际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有的教师带领毕业生进入企业现场进行毕业设计。部分毕业设计(论文)为企业所采用。针对部分高校教师工程实践和社会经验不足,而办学经费又紧缺的情况,进行校企合作为教师学习、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途径。教师下厂实践参观,增加了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改善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师与企业、行业的联系,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工程素养。校企合作的科研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为更新、丰富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也必将有力地促进本专业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
5.校企合作调动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提高参加竞赛的成效。大学生参加科技课外活动以“重在实践,鼓励创新”为指导思想,旨在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与智慧。有一线企业专家的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科技课外活动的兴趣提高了,且为他们后期作品的制作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我校学生在高校和企业老师的共同指导下,课外科技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获得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多次获省级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等。通过参加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加强教育与产业、学校与社会、学习与就业、创业的联系;也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创业开辟绿色通道
面对目前就业创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业保持联系、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学生与企业也进行了前期的了解和沟通,为毕业生就业创业也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如:我校有一部分学生通过在企业里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工作单位就成功签约在该企业。一些学生通过了解企业产品及零部件需要,成功创业。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使得企业更加愿意和高校合作,实现校企双赢。
(三)校企合作共创和共建科研平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为教师科研实践提供了更广的途径。一方面,以学院牵头,主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带领科研人员走访企业,就现有的科研项目进行推介;另一方面,老师们主动深入企业调研,针对企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我校教师通过走进企业,为成功合作横向课题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大家开展横向课题的积极性加大,成效也显著。我校与湘电风能有限公司、长沙天为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并开展实质性的科研合作,与江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联合成立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与湖南江麓容大车辆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合作重大课题。我校老师也积极、主动邀请企业专家申报和参与国家重大课题和国家自科等纵向项目。企业有实践丰富的一线专家和高端设备,高校有成熟的技术,双方实现资源共享,项目按时按质完成有了保障。这些一系列措施服务了地方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湖南省地方经济发展,也成为我校的特色之一。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和科研创新结合起来,进行校企合作,培养机电工程复合型人才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校多年来工科专业的改革措施,也是当前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所需。通过与企业进行多方面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呈现三大亮点: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强化实践。同时,必将继续、全方面深化改革,探索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作者:赵又红 刘金刚 马秋成 姜胜强 单位:湘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