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

[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对该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目前我国酒店行业发展和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在于:政府层面欠缺完备的政策法规和专门的协调机构,社会层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学校层面培养目标笼统,教师队伍层面行业认知和实践机会不足,学生层面专业认可度低。对此,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三方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加大校内外实训平台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的“双师”团队整体优化,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价值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的培养模式。[1]通过校企合作,中职学校可以明确培养目标,使教育过程更有针对性;找到理想的行业伙伴,弥补教学设备紧缺、教学情境失真的不足,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为酒店输送合格的多层次人才。而对于酒店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获取想要的人才,发现人力资源管理规律,降低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提升酒店经营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一)政府层面:欠缺完备的政策法规和专门的协调机构

虽然校企合作模式是我国职业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国家政策、相关机制等方面尚需完善。首先,政府对校企合作调控、指导作用欠缺,没有完备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是教育教学与实践生产的融合,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目前校企合作在税收、信贷、合作、利益分配、产权确定等方面的政策与法规尚不健全,也没有专门的资金渠道,风险机制更未形成。其次,政府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该项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难以协调各方面工作。虽然我国目前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但至今仍未建立起相对权威的、完整的校企合作指导准则。因此,校企合作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关联更多的还是学校倾情于企业或有求于企业,而缺少学校、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对等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学校一方空有积极性但没有掌握主动权,而企业拥有主动权却没有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产学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的实际运行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和制约。

(二)社会层面:缺乏足够的重视

酒店行业本属服务密集型产业,该行业快节奏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大的行业需求特点,使得大部分酒店都身陷人才缺乏的困境。而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基本都是学校唱“独角戏”,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而主动向行业寻求合作伙伴。酒店方虽然乐意合作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多数合作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或很难严格执行相应有效的合作机制,给予学校的资助停留在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基地等,极少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中,往往只是单纯的毕业季选择,对学生的了解、关怀也不足,仅仅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学生上岗后往往无所适从,倍感失落甚至离职。任何形式的人才培养,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然而,家庭对校企合作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家庭配合的积极性不高,对酒店行业的认识有失偏颇,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在就业观念的培养中,或家庭教育功能缺失或导向急功近利的方向,这些都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学校层面:培养目标笼统

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笼统,导致该专业学生能力的同质性太强,核心竞争力模糊,个人特点难以被发掘,离职较快。究其原因:第一,缺乏教师到行业定岗实践的合作机制,专业教师对酒店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不充分,教学时也无法结合自身经验对案例及情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很难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第二,缺乏校企之间稳定的互动平台,特别缺乏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者、基层员工之间的对话平台,专业教师无法及时获取行业动态和更新专业能力标准。第三,学校缺乏对学生性格特点和能力特征的检测,未能将之与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岗位特点进行有效匹配。部分学生在就业时,对酒店的管理和工作无所适从,产生抵触情绪。第四,学校缺乏足够的实训资源,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实训的需求,既无法使学生对工作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获得直观感受,对学习内容印象不深,情感体验不到位,也没有练就过硬的技术。第五,学校的课程设计普遍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和需求。酒店是一个发展迅速、充满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行业,而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还停滞不前,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严重落后。

(四)教师队伍层面:行业认知和实践机会不足

首先,酒店行业快节奏的发展要求该专业教师要经常到酒店顶岗实践,学习新知,但由于校企之间没有稳定的合作机制,中职酒店专业教师缺少到行业顶岗实践的机会。而在难得的实践机会里,由于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或教师积极性、准备状态等原因,实践过程中教师接触到的工作往往很粗浅,难以触碰核心业务,顶岗实践更多是在打杂,实践效果不佳。其次,中职学校教师大多科研能力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旅游等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科研成果,因而可能使其教学观念固执僵化、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教学内容空洞乏味、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再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名无实,更多只是“双证型”教师,实际承担相应专业教学任务的不多,来自行业的指导则更少,企业也只是偶尔派代表到校讲座,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够。

(五)学生层面:专业认可度低

中职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为明显的自主性性格特点,同时又兼具青少年的不成熟心理状态。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酒店专业认可度较低,学习动机不强烈;缺乏职业精神和服务意识,专业实践活动参与消极;进行专业自我完善的主观意识较差,使专业教学目标实现受到阻碍;学生在校学习的成果也不十分理想,在面对实际工作岗位时,会感觉到无所适从。[2]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思考

(一)鼓励校企合作,建立健全三方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目前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与我国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有直接关系,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校企合作。当务之急,一是政府投入适当经费,加强校企合作教育研究;设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教育的专项经费,为校企合作教育提供财政支持。二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双方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给予承担校企合作教育任务的企业一定的税额减免和其他优惠政策。三是制定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校企合作指导性意见,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热情。四是政府各相关部门明确各自的责任:教育部在校企合作中的政策性宏观指导、协调合作、监督控制和国际交流合作职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规划、协调、监督、管理、服务职能;学校所在地方政府统筹规划、立法、财政监督、管理监督、信息服务等职能。校企合作的主体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者构成三对供求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确保持续性、有效性,就必须建立健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评价、相互激励的运作机制。规范、持久地坚持校企合作教育,政府、学校、企业必须构建相应的运行机制,包括明确校企合作的时间、内容、形式以及合作教育的契约等,让校企双方从合作教育中得到有形和无形的效益,实现“共赢”。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专业指导,共同制定适合酒店行业需要和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确立教育教学内容。在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习实训安排上,要充分考虑中职生学习特点,听取和接受行业专家的意见,突出实践教学特色,确定以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依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机制。制定相应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以教学为中心的校企合作内部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内涵建设和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方面,强化内部自主管理,保障校企合作的正常实施和顺利进行。例如全面落实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对教师教学、科研、企业实践、社会服务工作进行全面量化和统筹计算,通过利益分享机制激发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多边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加大校内外实训平台建设

中职学校要积极、广泛寻找经营效果、社会口碑俱佳的企业,向对方传达合作意愿,宣传校企合作相关政策,选择意愿强烈的企业进行合作。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合作企业的选择不能仅局限于酒店,应广泛到酒店同类型企业。全面分析同类型企业各岗位的工作特点、用人需求、能力标准,尽可能多地和不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合作的主动权,以此获取更多的资源,改善教学条件,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此外,中职学校应尽力挖掘校内资源,努力打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实现角色转换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例如在校内增设咖啡阅览室、健身房、自助餐厅等,并定期选拔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到校内各服务接待场所进行实践,校企共同管理并制定奖惩考核方案,聘请行业管理人员“驻校”对校内实践学生进行定期监管。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双师”团队整体优化

教师队伍建设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转的重要基础。只有构建一支能够有效胜任校企合作专业岗位的教师队伍,才能确保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科研与技术服务这三种能力,建成一支胜任校企合作专业岗位的教师队伍。一是要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鼓励教师提升理论反思及应用能力。确保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每年都能有一定的时间接受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内容方面,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做好需求分析工作,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来进行继续教育,确保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实用性。选拔教师到国内外知名职业院校进行专项进修,提升其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业务素质。二是吸纳社会优秀人力资源,将酒店企业管理人员和技能人员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引进能够解决酒店企业生产经营难题的管理人员充实到骨干教师队伍,优化双师结构,共同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实施与技术服务等任务。三是建立合理的教师顶岗实践机制,对教师顶岗实践会遇到的常规问题、实践目标、实践方法进行培训,提升教师顶岗实践的技巧。鼓励并安排专业教师持续深入行业一线服务岗位进行顶岗实践、学习新技能,提升专业素养、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通过酒店实际工作锤炼教师的沟通技巧,总结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反馈,提升实践技能和教学效果。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需要聘请高校专家和行业典范长期“驻校”,引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团队全面、系统、持续地把脉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境况,在此基础上建立同各酒店不同层级工作人员的常态化对话交流平台。围绕课程目标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及评价体系。一方面,依据酒店行业岗位流程和工作过程实施课程改革,定期对酒店企业岗位需求状况和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酒店行业的岗位需求。由企业提供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标准,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进行“双轨制”综合性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实施校企对学生的共同评价和校、企、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从而发挥校企“双轨制”办学主体的作用。在评价方式上,需要根据不同教学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进而再根据综合教学目标进行综合性教学评价。在校学习过程要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情况,而在实训以及实习阶段,则要根据企业的信息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综合考评,包括学生的实训实习态度、在岗工作表现、个人能力提升等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保证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3]

(五)完善三方主体沟通制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中职学生年龄小,心理尚不成熟,对就业的准备不足、认识不到位,对中职学生的管理教育任务艰巨。因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应进一步完善学校、企业、家庭的合作制度建设,提升三方主体之间沟通衔接性,明确合作教育思想,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良性循环运作机制,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加强家校企三方合作,密切观察在校学生或在岗学生的情况,建立常态化的家校企三方合作模式,及时分析、及时处理。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提升专业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教育学生立志于专业技能,执着于操作实训,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引导学生对学习方向以及就业方向进行细分,使学生能够在某个专业领域内,深入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服务技能的提升。精细化专业划分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积极发掘自身潜力,并将之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最后,中职学校要对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工作氛围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并将之与学生的性格、能力特征进行匹配,让学生和企业实现契合的双向选择。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而且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校企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4]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健全校企合作机制;稳定合作关系,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加大校内外实训平台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家校企三方沟通制度等措施使校企合作成为学生专业基础和职业能力共同提升的保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以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7):23-25.

作者:宋子陵 单位:重庆市旅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