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研究(8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研究(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研究(8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整体分析

摘要:随着酒店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同时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也有显著提高。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及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应重视实训教学。文章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了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的整体解决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校的发展,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就业;酒店管理;专业实训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实训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实训活动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师资人才。实训是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具体包括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日益提高,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重视理论忽视实训技能。传统的理论到示范再到练习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学校缺乏专业的实训教师资源,实训课程效果差,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校内实训室功能不健全。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有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训室。但是,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竞争,酒店行业也在发展,酒店的类型和模式不断更新,而学校的资源有限,实训室的设备很难紧跟社会发展得到快速更新,实训室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发展脱节。实训室落后,只能闲置或者低效应用,难以在其中进行仿真教学。学生在校内接受的实训与社会需求脱节,工作能力跟不上发展,只能在毕业后继续学习,无法迅速胜任工作。

3.实训内容和社会发展需要不协调。尽管在酒店实训上高职院校已经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实训室仅是对酒店工作局部的模拟实训,没有形成教学系统,并且缺乏配套设施,和酒店实景不匹配。近几年,有的高职院校设有客房和餐饮实训室,但其设备陈旧,不能保障设备及时维护和更新。不能和真实酒店环境统一,脱离了酒店的发展,达不到理想的实训教学结果。由于学校和酒店本身的差异,酒店的工作和学生的实训课程有一定的差别,酒店的部分岗位可能满足学生部分技能学习的需要,而且校外实训时间短,实训效果差。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解决方案

1.实训教学课程内容以及实训方式。市场能够衡量人才的标准,人才的真正定位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和需求,立足企业发展的前沿,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重视企业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使学生能够进入真实的市场环境中,感知行业发展的需要。所以,酒店管理实训要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定位人才,开设先进的教学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零距离就业。结合酒店专业的就业情况,设置英语实训、酒店应用文写作实训、社交礼仪、电话沟通、前厅服务实训、酒店行业调研、中餐服务实训、西餐服务实训、客房保洁实训、酒水服务实训等课程,明确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例如:在英语实训、酒店应用文写作等实训课程上,主要采用讲解、写作、讨论、兴趣小组、网络互动等方式开展教学。对社交礼仪、电话沟通等实训课程主要通过讲解、演示、小组合作、第二课堂等方式开展教学。在实训课程开展中,根据学生特点及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实训条件保障。为保证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积极与其他院校、用人单位合作,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一方面大力进行酒店专业实训室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与相关行业协会,如:旅游行业协会,与酒店、宾馆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通过更多在酒店行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各个岗位对员工职业能力的需求,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知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向身边的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胜任工作。

3.实训师资保障。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挖掘外教资源,安排更多的指导实训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本校教师的教育,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积极引进技能型师资人才,合理安排教师到国外、酒店等进修,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了解最新的行业前沿信息,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实训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还要重视后备教师人才的培养,为实训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三、结语

酒店管理实训教学需要先进的实训基地,优秀的师资团队,还要结合企业和学生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训,使学生能够在实训中获得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职业技能,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梁瑜.基于就业岗位群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2]段娟.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材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杨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王会娟 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酒店管理高职教育模式构建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旅游业蓬勃发展,促使酒店业人才需求的进一步扩大。高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注重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模式构建与改革。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酒店管理行业的发展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视角下,酒店管理高职教育模式的构建方法,为新时代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工作提出科学的发展意见。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教学模式

我国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人口众多,旅游市场广阔。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媒体的广泛宣传,我国旅游业呈现高速、蓬勃的发展势头,酒店业作为旅游市场的支柱行业之一,也向着多元化、国际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大步迈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也受到了很多报考学生的青睐,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创新酒店管理高职教育模式的构建,做好校企协同,为酒店管理行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1]。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了从建立、完善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系统性、规范性的专业体系。酒店管理专业作为近几年来一个新兴的热门专业,与传统专业相比,还显得比较年轻。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在我国五星级酒店的工作人员中,尤其是在一线服务的员工,以高中、中职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学生居多。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专业酒店管理人才的主要力量,对于酒店管理行业人力资源的输送,以及酒店管理行业整体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

二、酒店管理高职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设置单一

目前,我国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不在少数,但是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以基础理论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实践培训为主,在传统的三大模块上面很少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与思考,而且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在学校完成,很少有机会真正走进企业内部,感受实际的操作与管理方法[2]。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只有理论知识,缺乏操作技能,对于酒店的日常运行模式完全不了解,从学校毕业之后依然无法快速的融入到酒店的工作与管理之中,为最终走向社会,学成就业设置了不应有的障碍。

2.教学内容理论化

酒店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需要顺应时展,结合时代需求,培养综合能力优秀的专业人才。部分高职院校在传统的课堂理论学习中,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忽视了课堂的实践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人才市场要求,缺乏有效地核心竞争力。

3.实习条件陈旧化

酒店管理专业就是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中,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都是要在课堂学习以外的实习、实训机会中培养出来的。我国某些高校,出于教育体制的落后或者是教育经费的短缺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但实习、实训条件落后,设备简单,有的甚至没有正规的实习地点。使得许多学生对实习、实训没有热情,用各种理由来蒙骗老师,逃避课外实训课程,更甚至部分院校的学生,根本没有实习、实训的机会。这样导致学院设置的实习、实训课程最后沦为一个形式和过场,并没有真正的发挥有效地作用,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企业,走向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这种情况,不仅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还给学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作”模式的构建

1.构建专业对接系统

高职院校围绕酒店管理产业链,发挥学校的官方优势,积极开展与优秀酒店企业的合作与发展。根据酒店的具体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开设一对一的专业授课班,毕业之后为酒店直接输送应用型人才,创新发展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品牌效应的培养。学院在建立专业授课班的时候,不仅要重视专业班级中,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以后的实践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向学生传播酒店企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增加学生的认同感与向往意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以后步入社会的工作热情和企业荣誉感[3]。

2.提供高质量的实训、实习机会

高职院校还要在传统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积极联系不同的企业,为同学们创造各种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实习、实训机会。与此同时,加强院校与企业的联合,让同学们经常到企业中进行观察、采访,使他们对整个酒店管理的专业课程有一个更加具体、完整、深入的体会。

3.积极引进“企业走进来”战略

高职院校不仅要鼓励学生走进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还要积极发展与企业的双向合作,邀请优秀企业和行业龙头,定期到学校进行校园讲座。一方面宣传了企业文化精神,提高了企业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加充分、完整的了解酒店管理行业的整体风貌,加强了社会融入感,在未来的专业学习过程中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不仅只是单纯的传授课本理论知识,还要注重人才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眼前的教学课程,还要放眼未来,提高学生走入社会之后的核心竞争能力。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专业技能过硬,社会适应能力强,不断寻求自身创新和突破的优秀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重视并且加强“校企协同”合作,发展“学校走出去,企业引进来”的科学战略,为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沟通和就业的桥梁,才能积极、有效地发挥在人才培养和提高人才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候明贤.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论实习基地教育功能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12):107-109.

[2]佟欣.基于产学合作下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模式构建与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168-169.

[3]刘真,王政军.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探析[J].人间,2015,(6):170-711.

作者:吴峥 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系

第三篇: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生职业规划思路

摘要: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进入职场的重要一步,对企业和社会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酒店行业又具备自己的特殊性,因此,笔者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生职业规划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职业规划;高职生;酒店管理专业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不到位、不全面,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职业规划为何物。加之酒店行业流动率高,对劳动力需求大,学生认为不做职业规划也能找到工作,更有甚者认为职业规划没有意义。笔者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常常看到将要毕业的学生对明天都有所希冀,然而每个学生都缺少明确的方向和计划,只能茫然地面对社会,令人十分惋惜。

一、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高职生的职业规划就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前的机遇,为自己制定职业目标,为自己的发展选择职业道路。一份好的职业规划有利于高职生更加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对于刚刚工作的人来说,干好一份工作是自己的首要目标,因为工作是实现其他愿望的必经之路。当我们开始铺设职业之路时,同样也需要科学地选择和设定自己的目标顺序,一方面注意寻找新的目标,另一方面不断积累阅历,逐步实现人生发展计划。其次,有利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让业务上有不同专长的人各得其所、各显其能。每一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酒店管理高职生职业规划建议

高职生进行职业规划是让其全方位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为自己在今后的岗位和职业发展夯实基础,成就自己的理想。明确的职业分析和职业规划可以避免盲目就业,帮助自己快速找到从事适合的职业。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生在其进行职业规划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分析从事职业特质。明确自己的性格特征,是职业规划的第一步。每个高职生对自己都要有一个客观、全面、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同时判断自己是否符合某职业的能力要求。这就是分析自己的职业特质。酒店是典型的服务行业,工作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不高,但淡旺季明显,因此员工劳动强度比较大,特别是在餐饮部、客房部等部门。一般情况下酒店要求一个客房部员工,一天要打扫十四间客房。特别是在酒店经营旺季的时候,因为酒店的住客率高,工作强度也会加倍。所以一般要求酒店基层工作者比较勤快踏实,做事认真;其次,语言关要过。酒店会接待国外游客,所以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门外语;最后,酒店行业基层员工的工作忍耐性要好。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挑剔的客人,有时候还会可能被故意刁难,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也必须保持温和有礼的态度和忍耐性。

2.明确职业发展的路径。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的优缺点,盲目就业,随意跳槽。和别人花费同样的时间,有人已经成功,而有人还在最底层的工作摸爬滚打。随意跳槽对引起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能力的怀疑。因为除文凭外,工作经验已经成为获取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明确个人的发展路径非常重要。作为酒店人,发展路径包括两种:一是沿专业的纵深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在一条道上走到底。以酒店餐饮部为例,从一般的服务员,到领班、主管,发展到餐饮部经理,最后晋升为餐饮总监。月薪也可能从最初的千元涨到万元以上的高薪。另一个是在酒店内部横向拓展。横向拓展是的是在固定的酒店内不进行工作内容和工作轮换的经历。以某学生为例,在毕业后进入三亚某五星级酒店,前台接待,经过个人三年的努力,成为酒店人力资源部培训经理。这就是横向拓展。横向拓展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加员工就业的安全感和对酒店的忠诚度,有利于员工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

三、职业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兴趣能否成为职业规划的重要指标。兴趣能否成为作为职业规划的重要指标,这取决于是否能把它转化为谋生技能。如果不能,笔者还是建议大学生先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做基础工作,并把它做得足够好,解决温饱问题;逐步去接触喜欢的工作,向自己的兴趣靠拢,实现理想。

2.勿急功近利,要稳步前行。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过,在当前现实的狭隘基础上,有高尚理想,全面的计划;在一步一步行动上,想到远大前途,脚踏实地地稳步前进,才能有所成就。有响亮的口号而无扎实的行动,有宏大的规划而无具体的方略,有超前的战略而无有效的战术,有鼓舞人心的理念而无朴实无华的措施,都不能算有斗志。因此,一旦制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就要坚持不懈。

参考文献

[1]王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2009(1).

[2]叶慧斌.试论记者的职业生涯规划[J].新闻战线,2006(6).

作者:席瑶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酒店管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陶行知“行知行”思想的体现和践行,基于该思想,本文分析了现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模式中存在的“行知脱节”现象,从而提出完善当前模式的几点建议,探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行知行”思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行知脱节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行知行”的哲学思想,他认为“行”决定“知”,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识,而从实践中所产生、发展的真知又是为着指导行动。现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1+0.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陶行知“行知行”思想的体现和实践,但其中却存在一系列的“行知脱节”现象,值得深思。

一、现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模式中存在的行知脱节现象

现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模式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行知脱节”现象,实际的实习过程未能较好地实现专业实习目标和期望价值,“行”与“知”脱节。

1.“工学交替”模式本身存在行知脱节。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和第二阶段的轮岗实习之间存在行知脱节。第一阶段,大一新生入学后首先在学校里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基础技能课程的学习,第一学期《酒店经营与管理》《酒店服务礼仪》《人际沟通》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酒店概况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第二学期《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课程的开设旨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然而,由于这些都是来自于书本和老师的间接经验,学生对于酒店业并没有一个系统感性的认识,很难真正消化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因而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指导第二阶段的轮岗实习(餐饮客房前厅等)过程中作用也有限,这是由于“工学交替”模式本身存在一定的悖论。

2.学校层面的行知脱节。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学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行知脱节现象:

2.1师资队伍素质的行知脱节。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多为高学历但缺乏实践经验者,导致其在教授课程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只停留在书本知识却难以深入行业实际。其次,当今酒店业发展迅速,部分高校教师仍在校园里“闭门造车”,教师的理论水平跟不上飞速发展的酒店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2实习过程指导监管的行知脱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酒店实习生采取远程指导加定期走访的方式进行管理,实习指导教师主要通过电话、短信、QQ以及实习管理信息平台等远程指导方式对实习生进行跟踪管理,因而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习表现,给予应有的关心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实际实习情况脱节。

2.3技术层面的行知脱节。对于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一个新事物,从前期校企合作单位的选择,学生实习前动员工作,实习过程跟踪管理,到后续实习考核评价,还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这是技术管理层面的脱节。

3.酒店方对专业实习的定位与实习效果之间的行知脱节。高职学生在第三学期和第六学期分别去酒店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是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并在实践操作中找到结合点的过程。有效的岗位见习能令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回校后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然而,一些酒店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疏于对实习生的培训管理工作,专业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不少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至始至终在同一个岗位见习,无法获得全面的实习体验。其次,部分酒店对实习生工作强度安排的不合理也容易引发学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其对酒店行业产生排斥感。由此可见,酒店对专业实习的不当定位与实际实习效果之间存在行知脱节,没能为实习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其专业发展的成长环境。

4.学生本人对专业、对实习的认知存在行知脱节。现阶段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多为90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独生子女居多,自我意识较强,对基层酒店服务工作认识了解不足,进入酒店实习后,面对强大的工作强度和相对枯燥的工作内容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在心理上未能适应从学生到社会人、职业人的转变。实习目标不明确,不能正确认识专业实习对于今后职业发展的意义,过高过低的实习期望都不利于实习目标的实现。

二、贯彻“行知行”思想,构建行之有效的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上述行知脱节现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酒店、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实际操作中克服行知脱节现象,更好地贯彻“行知行”思想,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1.学校方面。根据“行知行”思想,实践出真知,高职院校在第一阶段的课程设置上应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多增设实践实训类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可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模拟酒店工作环境,强化动手能力。学生第二阶段的实习结束以后,回校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提升一年,此时的理论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后续发展能力和强化其职业素养,如开设《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真正做到“以知促行、以知导行”。针对师资队伍素质行知脱节的现象,高职院校应鼓励校内教师走出校园,积极进入行业企业学习,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真正提高双师素质。同时,学校也应重视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通过企业兼职教师,把酒店现行的管理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此外,酒店行服务业的特殊性也要求教师还应具备爱心和耐心,注重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及早树立服务意识,培养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热情。建立一套完善的实习管理机制是保障实习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管理机制的缺失或者不完善直接影响实际工作的开展,理论与实际脱节。学校应不断总结自身经验,借鉴兄弟院校成功办学案例,建立一套完善的实习管理机制,包括前期的实习动员,中期实习过程的跟踪管理,到后续总结评价等方面。

2.酒店方面。首先,酒店应从根本上转变认识,探寻校企合作新途径。酒店应认识到校企合作是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的,酒店在人力资源方面享受到专业实习带来的好处的同时,理应积极配合学校,担负起培养实习生的责任。其次,酒店应建立起实习生管理和培养制度。酒店应尽可能地为实习生提供轮岗机会,以便让学生能够利用实习期全面了解酒店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流程。同时,在适当时候为实习生安排职业生涯培训,邀请行业主管、经理作为培训师,帮助学生消除在实习期间的困惑和迷茫,从而树立自信心,坚定职业道路,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专业实习的意义。最后,酒店应注意改善实习生在酒店期间的待遇。实习期间较大的工作强度和较低的收入容易引发实习生心理落差,酒店方应看到低报酬给实习带来的不良影响,适当提高实习待遇,经济上的鼓励对实习期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安慰。同时,酒店方也应关系实习生在酒店期间的生活,注意改善实习生的住宿条件和饮食条件等,使实习生在酒店期间生活工作愉快,身心健康。

3.学生方面。作为实习主体的学生,应努力践行“行知行”思想,明确“工学交替”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专业实习是整个专业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从而端正实习态度,把实习看成是一次自我锻炼,强化专业技能的机会,从思想上做好实习准备。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明确自己职业人的身份,严格按照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期间,学生应抓住一切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虚心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员工请教,与学校指导老师保持联络,利用多种资源丰富专业实践内容,从而深化专业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陈庆生:《陶行知先生“行知行”哲学思想》,鞍山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

[2]陈慧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02月下期.

[3]黄丹、姜红:《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过程管理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年第12卷第3期.

作者:谭梦娜 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就业引导理念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酒店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亟需加快人才培养的改革,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文章针对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措施

在我国酒店产业中,酒店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而高职院校培养出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差,难以胜任酒店的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供需矛盾。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酒店行业培养职业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想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标准的人才,必须在教学活动中重视面向就业的教学,同时根据本专业的职业群以及用人单位对员工的需求等,进行就业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而学生在就业引导的职业化学习中了解行业发展动向,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职业素养。对于酒店专业来说,要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树立竞争意识、法制观念、创新意识等,学会不断提升自我,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1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目标

根据相关研究和调查分析,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思想,以岗位为中心,培养能够适应当代酒店管理需要、具有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精通一门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必须在教学中始终渗透新的教学思想。注重实用,即是教师应该摒弃和行业无关的理论以及说教,把能够反映行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重点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加大力度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吃苦耐劳和专业技能的精神;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从事技术、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将毕业生就业这一目标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加强就业引导教育,既要重视就业推荐、就业政策等的讲解,还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良好的实训教学使学生对酒店运营有充分的了解,使其主动谈及将来的就业发展,教师则通过良好的就业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基于就业引导理念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一些著名酒店的管理思想,与本专业特点结合,以酒店的需求为中心,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酒店的用人标准即是我们的育人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先进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技能,突出的专项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现代酒店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将它渗透到教学、课程、学生管理和教师队伍中来,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重视分数、教学脱离实践的教学理念,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软素质。事实上,软素质培养远没有专业学习、实践课程、实习实训等易于操作,由于其内涵非常广,且细化和逐步落实较难。故而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尽快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酒店就业意识、就业知识、职业能力等方面培养的实践活动,包括咨询、指导、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将职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活动中,逐步拓展素质培养的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就业难问题。

3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深入了解酒店的管理以及发展趋势,这样在实习指导和教学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理论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的教学。双师型教师是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师,是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的师资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体系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引进教师的渠道:在招收教师时,严格把关,除了考虑学历,还要考虑在酒店管理中的经验和从业能力等,拓宽招收渠道,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还可以引进酒店管理行业中高技能和职称的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者是选拔优秀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丰富实践经验,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意识到自己应做学生的表率,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注重言行举止,从而影响学生。若教师在教学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讲话随意,有可能给学生传递错误的就业观,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教师要积极深入社会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申请到酒店一线部门去挂职锻炼,在提升自我素质的同时为学生开展更优质的实训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加强校企的合作,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拓宽合作渠道,签订实习协议,为实习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平台,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多与规模较大、档次高、硬件设施好、管理较完善等星级酒店合作,因为这类企业的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管理体系成熟,学生可以学到酒店管理知识,感受企业文化,使学生充满希望。

5结束语

随着市场的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也在发展,并带动了酒店行业的发展。酒店行业的管理人才需求量增大,但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理念,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瑜.基于就业岗位群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2]周志宏.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袁畅.基于就业引导理念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电子制作,2014,14:269-270.

作者:王会娟 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酒店管理课程考核改革思考

课程考核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质量检测方式,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课程考核考什么、怎么考,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何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督导、检测、评价功能,使课程考核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将直接影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考核方式公式化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24门专业课程中60%以上的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首先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容易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考试临时抱佛脚。其次期末考试多数是闭卷笔试,导致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一卷定音”、“一文定音”,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准确评价。

(二)课程考核功能弱化

课程考核的基本功能有督导、检测、评定、反馈、激励、选拔等,但是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其基本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的任课教师仅仅把考核作为一个为学生评定成绩的教学环节,有的学生只在乎考核成绩是否及格,能否拿到学分获得毕业证书。课程考核功能的弱化,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被动学习,为了分数被动考试,难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课程考核效果降低

闭卷笔试这种期末考试方式比较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却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学生只要上课记好笔记,考试前死记硬背,一般就能够考出较好成绩,学生缺乏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的能动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更无法支撑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酒店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四)实践课程考核主体单

酒店管理专业的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都是由任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负责考核,考核的依据主要是学生撰写的实训报告和顶岗实习记录,企业很少参与考核过程。高职院校实践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能否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所以企业应该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共同完成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保证毕业生符合企业要求,能够尽快适应未来工作岗位。

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一)实施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方式

依据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现代酒店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不同,考核方式也不相同。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确定考核方式,学生根据课程考核方式调整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要考察点的考核方式,才能够对教学效果做出真实、客观的反映和评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二)改变传统观念,加大过程考核在课程期末考核中的比重

改变课程考核就是期末闭卷笔试的传统观念,将考核贯穿于教师整个授课过程中,体现期末成绩评定的过程性。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公平合理、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考核的具体实践

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制定考核方案,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多项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

(一)专业基础课程

酒店管理概论、客源国概况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尝试降低闭卷笔试的比重,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期末考试成绩=闭卷笔试(40%)+读书笔记(20%)+平时成绩(40%)。在试卷设计过程中,加强考核内容的选择,合理分配题型,注重再现专业基础知识和知识运用,增强试题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读书笔记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习任课教师指定的有关期刊、报纸上的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文章,写出学习心得,任课教师明确考核标准,负责完成考核。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出勤、分组讨论、专题演讲、课后作业等。这种考核方式旨在逐步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核和评定力度。

(二)专业核心课程

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作为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首先做到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化,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采用“平时成绩+情景模拟+技能操作”的考核方式,情景模拟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酒店服务情景,例如房间预订、清扫房间、点菜服务等,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操作是前厅、客房、餐饮服务技能考核,例如前厅入住登记、客房西式铺床、中餐宴会摆台等,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任课教师安排时间依次考核。平时成绩在期末考核成绩中的比重不低于20%,技能操作在期末考核成绩中的比重不低于50%。

(三)职业技能课程

职业技能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个部分,理论内容的考核可以采取“PPT汇报+单元测验”的形式,PPT汇报是要求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并总结归纳所学内容,以PPT的方式呈现。单元测验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程度,也有利于教师实时掌握教学效果。实践内容的考核方式采取“项目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项目操作是指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提炼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具体任务。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项目操作在期末考核成绩中的比重不低于50%。

(四)实践课程

校内进行的技能实训、校外进行的顶岗实习,都邀请企业参与管理和考核。采取“技能训练、效果展示、训练总结”的方式,结合我院每年一次的校内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技能大赛进行考核。将学生分成几个实训小组,教师和企业一线员工进行技能指导和训练,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进行考核,但是以每组成绩最差者作为小组每个人的成绩,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得奖项的学生,可以根据奖项级别获得相应加分,调动学生完成实践课程的积极性。

四、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针对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虽然能够有效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综合评定,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明确岗位群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教学内容,制定公平合理、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

(二)提高专业教师水平

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技能型教师,任课教师需要拓宽专业知识,创新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发挥教师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考核过程监控

教研室主任要不定期检查学生参加课堂活动情况,抽查任课教师的作业布置、成绩评定情况,保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顺利实施,期末教学检查时要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整改措施,使考核方式改革工作深入展开。

作者:柳旭 王晓欢 单位: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第七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艺术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在旅游业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第一大产业,占到全球GDP的9%、全球就业率的10%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已经明确了“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那么,如何培养出优秀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各类人才成为了一个热门且严峻的课题。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艺术素质的重要性及艺术教育版块中的声乐教学做出了一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艺术素质;声乐教学

0引言

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就倡导将礼、乐、诗、书、射、御“六艺”列为学校教育的科目,这其中就包括了艺术教育。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朴素观点。近年来,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教育部、省教育厅先后下发了相关艺术教育规范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艺术素质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倾向,曾经和现今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教育都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1选题的意义与推广价值

1.1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酒店管理也称招待管理,是指从事关于酒店,餐饮和旅行及旅游业相关事务的行业,其服务性的行业特点注定了酒店管理行业的所有业务及工作都是通过服务顾客来体现和实现的。那么,在与顾客的接触、沟通中,服务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固然重要,可是其自身的修养、气质与精神面貌的优劣可能更加关乎到工作的完成情况和事业的成败。艺术素质,包括艺术涵养和艺术能力,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具有生成性和可塑性。具体指的是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了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的欣赏、感受、认知、表现能力上的综合体现。艺术素质的培养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习惯、个性,也就是当下常说的情商,①而情商对工作的完成与事业的成功不言而喻。我院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借以我院深厚的艺术底蕴,将艺术素质教育渗透到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去,走出了一条具有艺术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办学之路。我们用艺术教育中“精耕细作”的理念来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特色化教学,让他们在职业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提升,真正实现了“T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2011年被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因此,在我院这样一所艺术类的高职院校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艺术素质培养教学和研究,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选题的推广价值

我国2014年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3.25万亿元,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到1.09亿人次。2014年,湖南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突破4亿人次,达到4.12亿人次,同比增长14.39%,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达到3046.19亿元,同比增长13.58%。以上的一系列数据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旅游业中的酒店行业的发展将以势不可挡之势充斥在社会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那么酒店业从业人员也将会顺应时代的发展得到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再来看一组数据(见表1):由表1可知:大专学历层次的人是酒店行业的主力军,那么大专层次酒店业人才的培养就将上升到一个十分关键的层面,不难得出这样一个推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关乎到整个湖南建设旅游强省、甚至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实施与实现。从全省、全国来看,不少院校逐渐认识到艺术素质教育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也纷纷开设了艺术类的课程,譬如:声乐、台词、舞蹈、音乐欣赏等课程。但一般院校酒店管理的艺术类课程,没有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来安排教学内容。而我们的则是从整体出发、从细节入手、成体系有框架的综合艺术素质教育。通过研究有特色、有发展、有活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在行业内进行推广,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酒店从业的专业人才。

2特色化声乐教学的开展

让艺术素质教育的成果直接转化为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我们真正进行此课题研究的初衷与落脚点。酒店管理专业的声乐课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声乐课,因为我们并不是培养声乐演员或者声乐教师,这门课是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类课程中的一个方面,那么要保持与其他艺术类课程,如舞蹈、台词、音乐欣赏等课程,一致的步调,互相催化,相辅相长;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进行不同风格类型的教学,如美声、民歌、流行,甚至还有原生态;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一些具体曲目的教学与排练。

2.1授课形式的特色

声乐课有小组课、大组课与合班课之分(没有声乐个别课),这是根据行课的需要,将学生分组进行教学,亦可合班来进行,具体怎样操作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计划中的具体内容。对于刚入校的新生,第一学期一般采用大组课或者合班课来进行基础的歌唱基本功相关技巧的教授,譬如歌唱仪态、呼吸方法、口腔控制等,多唱一些难度较小的齐唱曲目;第二学期开始,小组课渐渐成为授课形式的主体,但也根据需要合班上课或排练,完成当下一些教学、竞赛、表演任务。三种授课形式不是机械的拼凑,而是灵活机动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

2.2授课内容的特色

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设计不同的曲目进行教学与排练。譬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些旅游胜地的当地民歌或戏曲的积累(见表2),方便在带旅游团时给游客表演或交流。当然,有的曲目还需要跟舞蹈课相结合,配以当地的民间舞的基本舞步和手势;还可以和台词课一起配合,学习当地的方言,演唱歌曲更加原汁原味,以达到更好的带团导游效果。根据不同的活动进行授课内容的设计与调整:系部会定时定点进行教学观摩或歌唱、舞蹈、朗诵等比赛之类的活动,那么授课的内容也要根据当时活动的需要来进行调整。当然,系部活动计划都会在前一个学期的期末安排并公布,方便教师在假期做好教学计划和教案及相关的准备。酒店管理行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生活性服务业中的一大方阵,也是湖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正是顺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拓展办学思路、实现文化与艺术兼容的新办专业,是我院“十二五”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业。该专业于2006年正式招生,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是其专业技能教学与艺术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受到了用人企业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在行业内也能起到较好的特色引领作用。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适合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获得重点建设机会,于2011年11月成功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承担着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

注释

①情绪商数(英语:EmotionalIntelligence或EmotionalIntelligenceQuotient,缩写为EI或EQ,简称情商),是一种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指数,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于1991年创立,属于发展心理学范畴。情商是一种认识、了解、控制情绪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文哲.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2012(2).

[2]尹权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8).

[3]胡雁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徐迎,陈巧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情,2010(28).

[5]陈特水,殷章馨.试论高等旅游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4(9).

[6]席勒.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3).

[7]杨叔子.高等教育的五“重”“五”“轻”[N].中华读书报,2002(10).

作者:敖淳 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第八篇:高职旅游酒店管理实习质量评析

【摘要】校企合作实习作为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新模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日后工作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面、客观评价,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培养更多高级应用型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本文将简单介绍校企合作概念,并分析和研究该模式下,构建实习质量评价体系重要性,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该体系构建措施,以期推动我国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0.前言

基于校企合作实习模式下,科学合理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实习质量的重要前提,特别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改善实习质量的关键在于了解实习质量现状及程度,因此,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给予支持,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校企合作实习模式,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针对性,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质量并不高,不利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加强对校企合作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校企合作概念

校企合作主要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面对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高职院校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对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1]。从本质上来看,校企合作是一种重视培养质量,优化学校与企业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推广校企合作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通过企业反馈与市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能够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还能够节约教育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

2.基于校企合作实习模式,构建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模式下,构建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全面覆盖旅游类高职学生日后工作需要的知识素养及应用技能,为学生提供就业前必要的体验及过渡,因此,构建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积极意义十分明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实习效果。质量评价体系充分考虑旅游管理岗位特点,提出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及技能素养,为学生毕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的开展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学生角色转变。有效的实习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能够将学生知与技能转变为实际数据与实体,并在阶段性实践中完成实习目标,促使学生由学习者转变为生产者,确保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2]。同时,构建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是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3.构建校企合作实习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坚持的原则及措施

3.1原则

第一,科学原则。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是为了掌握酒店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规律,提高自身职业意识及能力,由此,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应坚持科学原则,使各项指标之间应具备逻辑关系,既独立又相关,提高评价体系效度。第二,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数量与质量作为事物双重性质,二者具有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关系,定性评价是定量评价的前提,前者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结果性质的分析,而后者从数量方面进行评价。坚持二者结合原则,能够提高评价全面性。第三,实效原则。评价实施必须坚持实效原则,提高指标可行性,从指标、数据及整体三个角度入手,提高评价有效性。

3.2措施

为了体现该体系构建可行性、实效性,笔者结合A学院与B企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前者是吉林省内独立设置的旅游高等职业学院,后者是省内一家按照四星级酒店。

3.2.1评价体系主体模型构建

结合利益相关理论来看,笔者认为该专业实习质量评价主体应由学生、企业与学校构成。学生作为校企合作评价主体部分,是学校教育对象,也是实习主体;企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企业,合作无从谈起,是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而学校是连接企业与学生的载体。由此可见,校企合作评价主体应由三个部分构成。针对实习学生选择上,笔者选择2010级酒店管理毕业生,即2013届90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于企业主体选择,从高层、中层及基层三个方面选择为2人、5人及6人。对于学校方面,主要是专业带头人等[3]。

3.2.2评价体系建立

实习质量评价涉及内容较多,根据相关质量管理基本思想等具体要求,笔者选择三级指标,具体划分为一级3个(企业、学生及学校)、二级6个(如对校企合作满意度、成本费用等)、三级12个(如对就业环境满意度、就业对口率等)。

3.2.3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权重是指衡量各项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程度的数量标志,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是构建该体系的难点。目前,结合相关酒店管理理论、相关文献资料等内容,笔者结合Delphi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提高指标体系客观、可行性。学生对于校企合作评价的实施,相关指标主要为五个三级指标,对于满意度划分为不满意、满意等五个等级,数值为2、4...以此类推,最后运用算术平均法获取评价结果[4]。如学生对于校企合作满意度权重为10%。企业与学校同样按照上述方法对该实习模式进行质量评价。

3.2.4确定评价等级、标准

评价标准作为评价体系的重中之重,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直接决定该体系成败。为了提高本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应量化评价标准,如对于实习计划和动员两个二级指标来看,其评价等级与相对应的标准可以设置为制定详细的实习指导书(1分)等。

3.2.5提高评价结果利用率

构建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根本目标是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为改善和优化指标体系提供依据,最终提高校企合作实习质量,从而为旅游、酒店领域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5]。因此,高职类院校在构建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质量评价体系过程中,应树立现代评价观念,综合考虑评价主体,提高评价体系全面性,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相关部门应根据实习质量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提高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质量及专业发展能力。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笔者根据当前实习酒店、学校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影响实习质量各项因素,确定评价内容、指标及权重,使该评价体系具有客观、科学、系统性特点,同时结合A高职院校与B酒店进行实践研究,充分证明该体系可行性及推广价值。最后从观念等角度对提高高职院校在发展校企合作实习模式有效性提出建议,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娟.校企合作构建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05):183-184.

[2]易红燕,陈启新,卢瑞等.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L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29-33.

[3]郑昭彦.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49-51.

[4]范智军,杜安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实施路径探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01):91-94.

[5]薛兵旺.校企深度合作打造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平台———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为例[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03):48-51.

作者:甄丽君 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