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探析

摘要: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是提升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及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基于协同理论视角,探讨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并从校企合作的形成过程、发展因素总结其基本经验,以期指导酒店管理专业形成有序合理的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协同论;酒店管理;校企合作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旨在培养一批适合我国以及国际酒店行业需要的管理人才。因此,在当前的专业教学与实践环节,我们应积极进行校企合作。事实证明,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过程遵循着协同理论揭示的规律。从这一视角探讨酒店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基本经验,对酒店管理专业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高等教育的改革是顺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就在于高校和企业之间能否实现互利共赢。根据协同理论,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协调方式,将组织内部资源和组织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协同服务的系统,实现“1+1>2”的效果,完成资源整合的过程。即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不能再停留在只依靠自身教学资源,同时酒店业的人才招聘和培训也不能浮于表面。因此,学校和酒店的联合应运而生。在合作过程中,促使高校和酒店行业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管理经验等各种资源协调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及就业水平,又解决了酒店行业人才的供需矛盾,促进产学研向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功能倍增的协同效应。通过协同促进校企双方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形成拉动效应,推动校企合作的产生,提高校企合作的整体水平,使双方受益,实现内外系统的“双赢”。

(二)有利于教育模式产生质的飞跃

2017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我国目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教育模式、形态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模式的治理呈现出多方合作、广泛参与的特点……要积极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推进“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关系到政府、学校、企业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又必须相互合作,当外部环境达到一定水平,协同效应就会从各子系统中渗透出来,其迸发的力量会促使整个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这个系统就是校企合作,这个质变就是教育模式的突破。因此,在客观上和理论上都决定了校企合作的地位。这就要求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抓住校企合作这一良机,鼓励高校、政府、企业构建酒店管理专业新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在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发生质的飞跃。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基本经验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自组织”实习过程形成“新相”

根据协同论的分析,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自组织”实习过程是校企合作这一“新相”产生的必经环节和最终产物。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及行业发展需要,实习实践这一教学环节便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逐渐萌芽。在开始阶段,各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践是从校内实训开始的,随着实训规模及实训设施设备的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校内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一些教师邀请知名酒店经理人士来校讲学,指导学生的实践实训技能。其大多数属于个别教学单位或个别教师的独立探索活动,并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其组织形式、单位类型、实训结构等实习实践模式及体系。随着这种方式的不断深入,最终校企联合进行合作的新的方式就产生了。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方式是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自组织”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局域性和不确定性。那么,在这个“自组织”的过程中,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必定是深入到酒店行业,那么这个“新相”就产生了,即校企合作模式。协同论所分析的“自组织过程”,其“组织”的形成和结构变化的规律正是其实质所在。校企合作这一“新相”也就是酒店管理专业适应教学改革及专业特点这些新的“性质”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物态结构”,也正是这种结构揭示着校企合作质的变化。协同产生结构,这种结构也正是实现协同效应目标的动力,这一校企合作的“相变”同样具有社会客观必然性的。在社会对人才及其结构需求不断变化的强大推力下,无论高校是否意识到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否支持它的发展,其所蕴含的这一结构的客观存在,正在影响着校企合作这种“新相”的“原生态”自组织过程,这一萌芽过程代表的是新的、更高层次的有序结构,其产生和发展,其普遍性和多样性都是社会历史的必然。

(二)校企合作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体现了协同效应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自组织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校企合作这种模式,就使得实习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新的方向。纵观酒店管理专业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及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系统的有序性是由系统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作用是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有序的内因。无论如何我们的出发点是通过校企合作,并以这种最高效的方式来整合有限的资源。研究发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最开始是一个无序的状态,各个高校及企业都处于一个摸索前进的过程,在这个合作的系统中,如果学校或者企业不能很好地开展协同,创造更多的条件促进双方的协同发展,甚至出现冲突和矛盾,必然会使校企合作处于一个混乱无序的状态。随着校企合作在自组织的过程中产生之后,其发展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个系统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子系统如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需要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相互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必会产生有序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各个子系统相互掣肘、互相牵制、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校企合作系统内耗增加,各个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校企合作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从微观角度,就某师范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与五星级酒店的合作分析,开始基本是由个别任课教师联系熟悉的酒店并优先介绍几名优秀的学生去实习,在发现实习效果良好后扩大实习人数。目前该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正有序进行,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指定专任实习实践指导老师全程管理和跟进专业实习工作,在实习实践课程教学、实习单位考察和筛选、与酒店业界交流、实习过程跟进指导、实习经验总结等多项工作中,能够更针对、系统和有序地进行,保障了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顺利有序合理的开展。同时,专任教师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时刻保持与酒店业的交流,能够正确合理的安排实习工作及有效快速的处理校企合作的诸多问题,有利于资源整合,保证校企合作的有序发展。二是进行实习单位的优化选择,协同形成结构,竞争促进发展,通过实习考察剔除不适宜的实习单位,优化实习岗位,有利于实习企业的有序选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酒店行业输入更多鲜活血液,促进校企合作协同有序地发展。

(三)教育理念作为新的“序变量”决定了“新相”的发展进程

研究发现校企合作已经在实践教学的“自组织”过程中孕育并显示出其必然性,然而目前校企合作并没有一个主流的模式,并呈现性质各异的结构,而且校企合作也面临逆“相变”的可能。这些问题从协同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就是“序参量”在发挥影响。目前,高校全面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一改革要依靠政府、高校和企业,若这三个子系统各自独立运行,则很难实现校企合作这一改革的教育目标,因为独立运行会存在效率低下、资源耗散等问题。因此,推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相变”并产生“校企合作”这一“新相”的“序参量”,是各高校关于推进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就业的教育理念及战略规划。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的初期模式是各高校教师团队的探索,但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供需差距、合作矛盾等诸多问题。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注重不仅培养掌握酒店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管理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酒店服务技能和管理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战略。基于这一代表性的“序变量”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有了新的相变和突破。通过与酒店行业的密切联系,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能够系统性、有序性的进行。通过筛选优良的酒店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由企业方和学生双向选择,更有利于“新相”的发展。总之,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高校及酒店行业共同发展的重点,如何协同二者的资源整合及有序发展,并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序变量,促进校企合作的更好推进,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及行业中坚力量进行不断地总结和突破。

参考文献:

[1]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3]徐燕.基于协同理论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教学联合体探索[J].高教论坛.2016(5):62-65.

作者姜雪梅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