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小学舞蹈美育的转向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小学舞蹈美育的转向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小学舞蹈美育的转向思考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舞蹈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注重外在身形美的教育、以教师为主导的共性美的教育以及舞蹈美育狭隘化等情况,无法体现舞蹈美育的本真意义。舞蹈美育不仅是让学生拥有健美的身体,更要有健康美好的心灵。因此,中小学舞蹈美育应当关照学生的内心世界,转向实现身心美的教育、个性美的教育、舞蹈美育的多元和谐的初心上来,以润泽生命之美。

【关键词】中小学美育舞蹈教育教育转向

一、从“身形美”转向“身心美”的教育

注重外在“身形美”的教育,是舞蹈基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当然,身形训练是舞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是展示美、体验美的基础,塑造挺拔的身姿、优雅健美的身形是舞蹈美育的基本目标。但如果仅局限于外在身体动作标准化与技能化的美,只会使舞蹈美育教学停留于动作或者技术的表面,让部分不具备掌握这些“形之美”的学生对舞蹈艺术望而却步,失去兴趣。以身体的技能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是与舞蹈美育的目标背道而驰,失去舞蹈美育的意义。身体动作是一种清晰的语言,通过其姿态、呼吸、运动方式能够展示并表达出一个人的特点和性格,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情感和心灵深处的感觉,所以,“美”首先在于身体、心理以及精神的统一,所谓“身心美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以身促心、以心促情,最终导向对“最完满的人性”的自我内心表达。中小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本应该健康快乐地成长,却会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当他们的情感处于压抑状态,往往不利于身心和谐发展。这些好与不好的情绪都可以借助舞蹈肢体语言表达和宣泄。而舞蹈美育回归到“身心美”的初心上来,就是要摒弃那种只注重外在“身形美、技术美”的做法,鼓励以舞释放内心真实情感与压力,引导学生自我表达、重塑自我身心,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就具体的舞蹈美育实践教学而言:一是课程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在原有的形体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身心表达的课程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着力点要放在如何启发学生对自我身心表达上来,从教材课例、实践活动中去寻找学生感兴趣并易于心理表达的舞蹈主题。二是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身心表达的这部分内容,教师不需要过分强调动作的要求与要领,而是要为学生真实的内心表达营造一种情境,引导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发与情感发泄。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舞种的束缚,根据课程设计的舞蹈主题,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身体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舞蹈肢体语言,要读懂并理解他们不同形态舞蹈语言背后的心理感受,并根据学生在舞蹈中表达出的不同情绪以及性格特点,再给予相应的积极引导与身体动作的美感修正。如舞蹈主题“狂风中的小树苗”,学生通常会将自己想象为一棵小树苗,通过身体语言真实表达出自己在狂风下不同的身体反应。舞蹈中呈现出不断前进、迎风向上的身体动作,则是一种积极乐观、不畏挫折的心理;而频繁出现向下、向后、收缩的身体动作,则是一种内心脆弱、害怕的心理。对于情绪低落、内心脆弱的学生所呈现出的收缩式身体状态,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对动作进行重新塑造,用积极的动作代替消极的动作。在这个身心美的教育过程中,开启学生由心理到动作、再由动作转向心理的自我重构认知。入乎其内去表达真实情绪,出乎其外去塑造美感形象,一内一外,这正是教师在舞蹈美育教学中需要重点下功夫之处。

二、从“共性美”转向“个性美”的教育

在我国中小学校的舞蹈基础教育和校外的舞蹈艺术培训机构中,一直延续着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舞蹈美育教学过于强调共性美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的共性、教学内容的共性以及教学评价的共性三方面。不可否认,共性美的教育能够在某些方面起到显而易见的功效,如有益于学生身体的训练、规范课堂教学、教学成果的检验。然而在达到这种共性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味地采用模仿与复制的教学模式,以及对美的规范、标准的评判,在某种程度上会干扰学生个体对世界的探索创新意识,将最终严重阻碍学生个体创造潜能的发展。中小学生处于生命个体探索世界的敏感期,对外在世界的认知都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意识与心理感受,对美的体验、理解、评判,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感知。他们渴望得到他人尊重,渴望得到导师、父母的认可,渴望交到更多的朋友,渴望自己成为群体中有用的人……所以,对其个性的关照、聆听个体心理的诉求,尊重他们个体的表达,让舞蹈基础教育中的个性美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艺术品,正是舞蹈美育应有的内涵。舞蹈基础教育转向个性美的教育,就是要将教育的主旨和重心都放到学生对美的创造上来。美学家朱光潜有句名言:“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2]对学生实施个性美的教育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基本路径:第一,跳脱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从模仿教师标准化的美转变为学生个体自主创造的美感体验。舞蹈课堂教学应该让所有的参与者(学生)变成美感的创造者,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每一次舞蹈教学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师生共构舞蹈美感体验。第二,设计富有创意的课程主题,让固定化、舞种化、风格化的动作美点到为止。教师需要精心创意设计课程教学主题的多元性、课程导入的趣味性、课程环节的多样性等,调动学生探索求知欲望,开启学生个体对身体、心灵、精神的自由探索,使得身体和创意思维同步受教,激发每一位学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之美。第三,倡导学生之间的身体与创意的交流,让学生在群体创造的实践活动中相互得到激发。第四,注重培养学生鉴赏与评价的意识,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美的平台。教师需尊重学生个性与差异,让学生在面向全体的创意成果展示中获得认可,提升自信心;在欣赏他者作品中,完成自我认知与自我反思;在相互鉴赏与评论中,鼓励学生表达出自我的看法、理解和解读,同时包容理解他者真诚的建议,共促美的创造。

三、从狭隘化转向多元和谐的舞蹈美育

目前,舞蹈基础教育大多数仍停留于舞蹈艺术专业知识和身体动作技能的教授,学生获得了美的身体塑型、美的动作规范、美的身体技术,这种仅针对身体的教育是一种狭隘化的舞蹈美育。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或工具,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与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舞蹈美育要立足于身体教育,但不能止步于狭隘化的身体教育,而是要基于舞蹈美育,促进学生心灵、道德、情操、智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舞蹈美育转向多元化发展,就要正视舞蹈基础教育现阶段存在的狭隘化的问题,转向与舞蹈动作以外的其他要素的渗透与融合,从而提升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拓展学生的审美空间、加强生命的本质力量,促进身体和灵魂上达到尽可能的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舞蹈美育也不应停留于眼前表面的繁华,而更应放眼于未来,将美的教育慢慢根植于孩子的心灵,以舞蹈润泽生命之美,这才是舞蹈美育的终极归宿。舞蹈美育转向多元和谐,以舞润泽生命之美,实操方面至少有三条途径:一是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通过找到两者共通的美的因素,与舞相融,为舞所用,以舞蹈为主体,提升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构建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在教学课例设计上,可以将文学、国画、音乐等传统经典文化中所推崇的真、善、美的因子融入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舞出外在形态美,心灵更是浸润了仁爱、礼让、尊长、友善等传统美德,让道德之美在心灵深处扎根。二是舞蹈艺术与生活实践的联结。转变“美育即课程”的观念,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生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审美活动,拓宽学生的审美空间与艺术视野。例如,组织学生进入剧场观摩舞蹈艺术的演出活动,参加舞蹈艺术家举办的艺术工作坊,聆听艺术讲座等,进一步增强学生鉴赏美、创造美与感悟美的能力,让生活中的美感体验无处不在。三是舞蹈艺术与身心健康促进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中都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况、情感需求以及性格特点,以多元化的舞蹈体验活动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例如,性格较为急躁、冲动、易怒的学生,身体往往会出现节奏速度过快、较难控制力量的情况,针对这种性格类型的学生可采用身心平衡运动,以“微风下的柳树”为主题,选用悠扬舒缓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在音乐的带动下,自发性模拟柳树的形态与动态,表现出缓慢、轻柔、漂浮、摇摆等属于速度慢、力度小的动作,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再如,对于情绪抑郁低落的学生,可以采用“多彩的世界”“我的梦想”“奉献的爱”等具有积极色彩的舞蹈主题,运用语言和动作相结合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情感发泄,通过积极词汇结合动作带入内心正能量,开发积极的心态及自我发展的勇气和激情,从而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舞蹈艺术与身心健康有机结合的体验活动,既能够丰富舞蹈美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又有助于增强每一个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激发内在正能量、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感知生命的真情,让学生心灵期许的美好人生、美好世界在舞蹈美育中孕育而生。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时代学校舞蹈美育应去技术化、标准化、狭隘化。“舞出心世界”就是舞蹈美育要转向对中小学生内心的关照,才是真正回到舞蹈美育的本真意义上去,向身心美、个性美、多元和谐迈进,创造性地建构适合时代新人发展的舞蹈美育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高杨.义务教育阶段舞蹈教育的现状解析与构建设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3):105.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8.

作者:傅梦巧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