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机电专业人才培育方式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机电专业人才培育方式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机电专业人才培育方式研讨

本文作者:翟明戈、郝爱迎 单位:青岛滨海学院

0引言

“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公认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充分考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从行业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出发开展人才培养[1]。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伴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立的专业。学校始终围绕“服务青岛市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这一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明确目标,合理定位,产学结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具体改革过程中,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合理设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化企校合作,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主体,使其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滨海特色的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

1从企业需求出发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2009-2015)》中明确提出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培育特色产业聚集区。其中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集中在青岛滨海学院所在地的西海岸新经济区以及邻近的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未来五年内要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2],实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的发展策略,其中要重点发展的家电电子、船舶制造和汽车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可以预见未来五年青岛地区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根据对青岛地区企业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除了对高职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之外,普遍关注高职毕业生的诚信敬业、吃苦耐劳等思想品质,以及职业迁移和发展潜力,熟悉一线生产流程和工业要求,同时又能够胜任基层生产管理,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极其匮乏。

从上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出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在生产现场从事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或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管理意识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整合学科专业优势资源组建机电类专业集群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青岛滨海学院2003年开设的工科专业,2007年被评为“院级品牌专业”,200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集机械、电子,以及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兴专业。在该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青岛滨海学院整合工科教学资源,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中心,衍生高职专业,培植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了学科基础牢固,专业发展平台开阔的“机、电结合,本、专互补,资源共享”的机电类专业集群。

2.1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中心的高职专业集群

高职专业集群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6个专业。专业之间资源共享,如图1。

2.2以机电类高职专业集群为基础建设的本科专业集群

本科专业集群包括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等专业,如图2所示。

3行业企业需求与学校学科优势相结合确定专业方向

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积极与当地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根据青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大量用人单位的调研,结合本校本科资源优势,青岛滨海学院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方向分为:机械加工方向、机电设备维修方向、材料加工方向、电气控制与检测方向、汽车及工程机械维修方向,以及机电产品营销方向。各专业方向的需求行业、合作企业以及支撑该方向的本科专业情况,如表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修完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之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志向选择专业方向,并根据所选择的方向确定顶岗实习单位和需要继续修习的模块化专业方向课程。

3.1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N”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创新“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3.2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企校联合培养为主要形式,以教学改革为主要推动力,以培养思想品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4个方面的核心内容:C代表Character,指贯穿大学全过程的品格养成教育;P代表Practice,指渗透课内外的实践训练;P代表Production,指面向生产一线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T代表Technology,指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4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和主要培养方式

4.1贯穿大学全过程的品格养成教育

培养目标包括: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良好的质量意识、职业健康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3]。

主要培养方式:通过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开展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养成教育;《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课程纳入大学三年的教学计划;开设《专业导论》、《职场心理辅导》、《质量及安全管理》等职业系列课程;坚持开展体育测试、读书活动、演讲训练、收看新闻联播等教育活动。

4.2渗透课内外的实践训练

培养目标包括:增加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巩固工程基础、提高动手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分析方法、技术手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培养方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比例达到47.4%。开展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增加双师型任课教师比例;加强机电专业相关实训室、实验室的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活动,如:暑期社会调查、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

4.3面向生产一线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

培养目标: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工程意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和制造系统;增强对工程实际问题深入、系统、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主要培养方式包括:校内生产型实验室、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采取企校合作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双主体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产实践机会,深化各类合作模式,如工学交替式、工学渗透式、订单培养式、顶岗实习式等等[4]。

4.4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培养目标: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技术改造创新能力;工艺革新潜力、设备革新潜力。主要培养方式采用“1+N”制,将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纳入毕业资格审核。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将科技竞赛成绩纳入毕业资格审核。课余时间开办数控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家电维修、机械综合加工技术、PLC技术等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的企校之间的横向课题研究和开展基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5]。

5人才培养成果与展望

经过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机电专业学生连续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中取得多项奖励。近三年毕业生正式就业率为98.5%、99.1%,99.3%,并且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青岛滨海学院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除适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工科高职专业外,也适用于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开设的机械类、材料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本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