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BIM技术在铁路站房机电管线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BIM技术在铁路站房机电管线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BIM技术在铁路站房机电管线的应用

1传统设计的不足

传统设计的不足主要有以下3点[1]:(1)专业协同性不强;(2)效率不高;(3)信息不全面。在传统的设计中,设计师通过二维图纸出图,仅能够表达单一截面或局部信息,破坏了设计的整体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很难表现机电管线系统的整体情况,难以避免管线的碰撞问题、净高要求不足、检查施工作业空间不够等情况,从而导致施工时出现拆改返工和浪费材料的现象,影响成本控制及施工质量,拖延工期。

2bim技术的优势

(1)BIM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2-3]。BIM技术能够将传统的二维图纸转化为与实际工程等比例的,包含全部工程信息的三维模型,使人更直观快速地了解整个工程,实现各专业工作的协同管理性。(2)通过BIM技术能够查找管线的“错漏碰缺”等错误,配合虚拟漫游功能,模拟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4]。从而大幅度优化管线综合排布,提前解决管线碰撞问题,满足工程的净高要求、预留足够的检修空间、充分考虑管线和支吊架的安装空间。减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造成的返工,有效缩短工期,节约成本。(3)通过三维BIM模型进行技术交底,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施工的准确性,确保满足业主的需求。

3BIM技术的实际应用

3.1工程概况

北京某高铁站房建筑总规模为13.47万m2,融合了铁路、地铁、市政、公交以及相关配套设施,铁路站房与城市地铁、市政换乘设施同步实施。地下两层,地上两层,局部地上三层。其中地下二层为地铁线站台层及设备用房层,地下一层为城市通廊、国铁与地铁的换乘空间、地下车库等,首层为国铁进站厅、站台层和新建地铁线站台,二层为高架候车层,局部三层为商业服务。

3.2BIM技术应用准备

3.2.1BIM应用软件的选择

目前BIM建模软件有很多,经多方对比,最终选用Autodesk公司开发的Revit2016软件。Revit2016具完善的结构、建筑和机电模块,建模功能全面。选用NavisWorksManage软件进行精确的碰撞检测,同时进行动态的四维进度仿真和照片级的模型渲染。

3.2.2BIM人员组织

项目成立专门BIM部门,部门主管1人,负责编制BIM应用的整体实施规划,与项目参建各方一线人员交流协调,组织配置和更新BIM相关的数据集。建筑结构专业组2人,设备管线专业组2人,虚拟现实综合组1人。各专业组职责包括负责完成本专业BIM模型构建,在三维协同环境中完成本专业BIM模型修改,完成BIM主管交给的其他工作。

3.3BIM模型构建

3.3.1模型构建标准要求

建立统一的构件命名及模型精度标准,方便后期模型碰撞检测、优化定位。统一命名为:区域楼层-系统名称,如AF1-给水。各专业模型设置成不同颜色,并进一步细化分类及精确定位,如添加类型、尺寸、位置、用途、编号等信息。

3.3.2综合模型构建

通过链接的方式将建筑结构模型链接到机电模型中,作为参考,从而将整个工程的全部信息统一整合[5]。在最终模型建立后,将各专业的模型与二维图纸进行对照,保证不出现管径、命名、位置标高等错误,不出现路由走向、多管少管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依照建模标准进行查缺补漏。

3.4碰撞检测

3.4.1碰撞分析

应用NavisworksManage软件的“ClashDetective”功能进行专业内及各专业间的碰撞检测及协调工作,碰撞检查包括给排水、暖通、电气设备、管道之间及与结构、建筑之间的碰撞[6]。但是站房内部管线实体数量庞大,排布错综复杂,若一次性全部进行碰撞检测,计算机运行速度和显示会非常慢。所以本项目按照施工进度采取分区、分阶段进行碰撞检测。本项目应用BIM技术对管线进行碰撞检测,形成了碰撞报告。共检查出碰撞点1万余处,其中管线综合碰撞8000多处。

3.4.2优化解决

利用BIM技术将管线由上到下、由大管到小管进行优化,优化原则为:(1)管线相对位置一般原则:电上、风中、水下;(2)管线避让原则:电让水,水让风,小管让大管、冷水管让热水管、有压让无压,重力排水管优先;(3)尽可能减少翻弯、距离就近、美观整齐;(4)考虑工作面空间及检修空间的问题,确认净空高度,高效利用空间;(5)管道较多的情况下采用综合支吊架,统一支架。

3.4.3综合管线碰撞检测流程

BIM综合模型经过碰撞优化后将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利用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测的流程。

3.5优化出图

根据碰撞检查、优化解决后,从三维模型中直接导出带有准确、清晰标注的平面图和任一部位的剖面图,可用于直接指导施工。按专业划分,分专业出图,不同专业的管道、管件等构件要求出图颜色统一。

3.6BIM技术指导施工

3.6.1四维模拟施工

BIM技术中的四维模拟施工是将BIM模型与建筑信息结合起来,实现施工的可视化[7]。施工模拟主要由工作分解、进度计划及模拟视频3部分构成的。通过对施工的模拟,实时分析项目进度计划,对进度计划进行优化处理,各专业施工人员提前进行相互协调,优化物资和机械的现场布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8],通过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施工现场管理的效率。

3.6.2可视化交底

对综合后的管线模型制作施工模拟视频,并针对管线比较密集且复杂的地方,比如一层夹层空间,采用三维模型或视频进行施工交底,使施工人员更方便理解施工情况。是夹层洞口的BIM排布优化图和施工后的现场图。同时可以导出剖面图并制作成二维码,张贴在现场以便工人随时查看。还使用VR软件,让业主可以真实地在施工现场进行漫游,从真实视角感受最终成品的情况。

4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某高铁站房机电工程应用BIM技术的实例。通过应用BIM技术,有效对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进行管控,极大地减少了机电管线安装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碰撞问题,提高了施工效率,最大限度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因错误而变更所额外增加的成本,减少了材料的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BIM技术因其本身的三维建模和强大的信息整合功能,优势和价值日益显现。未来,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一定会越来越重要。

作者:胡琼宇 李国华 王治全 高朋朋 裴书虎 单位:中铁建工集团诺德投资有限公司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