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绩效评价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绩效评价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绩效评价探究

摘要:“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绩效评价是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的方向性重构,是国家重大战略改革部署的历史性回应,更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自觉性落实。“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绩效评价不仅关乎现有“双高计划”院校的建设成绩,更是与新一轮“双高计划”项目评选直接相关,其目的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的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双高计划”;绩效评价;价值逻辑;技术技能人才

2019年4月,《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印发,正式启动了国家高职院校“双高计划”,这意味着高职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2020年12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则意味着首轮“双高计划”建设绩效评价正式拉开帷幕。要对“双高计划”建设首轮建设绩效进行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了解把握“双高计划”建设绩效评价的价值逻辑成为首要任务。价值逻辑是德国文德尔班等人的逻辑学说,主张从价值的观点出发,审视哲学(包括逻辑学)的对象和任务,即:哲学和逻辑命题并不表示事实、任务之间的相互归属关系,而是依附于主体的情感和意志,表示主体对于对象的判断和态度,即评价[1]。价值的理论是知识和逻辑的基础,支配人类活动的“纯粹应当”决定了判断的真假,而“逻辑就是判断”。从价值逻辑的角度看,“双高计划”的建设绩效来源于其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是说,“双高计划”实施为了达到什么目标,应是对其进行绩效评价的逻辑起点。具体就“双高计划绩效评价”这一逻辑,其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的方向性重构

“教育治理本质上首先应该归属于政治学范畴而非普通教育学范畴,其核心指向的是教育行动权力逻辑的合理性、教育系统内部及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利益问题、权力问题和关系问题[2]。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发挥学校和社会的主动性[3]。我国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目前进入到以利益相关为核心的建构阶段[4]。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益与政府、学校、企业、学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而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办学特点决定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处理上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其主动性,形成深度参与的多元协同办学格局。《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了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打破以往单一评价格局,形成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也为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撬动全局的支撑点。

(一)以方向性的评价改进高职教育实践路径

“双高计划”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模式,旨在集中力量推动国家顶尖高职院校和专业群更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提供“样板”,加快实现中国特色教育强国战略步伐。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教育评价改革原则,形成蕴含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以指导“双高计划”建设实践。当前职业教育依旧面临“社会认可度不高”“人才适应性不强”“创新活力欠BAIJIALUNYUAN百家论苑缺”等诸多困局,通过“双高计划”实施,激励一批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的痛点难点,持续引领职教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双高计划”建设绩效的评价必须始终坚守服务党和国家发展的教育使命,切实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实际,摒弃过于重视结果、指标的传统评价方式,以“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全民终身学习与教育机制为中心,对现有评价方式进行方向性变革。

(二)以分类评价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类型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底色”。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成为世界性课题。打造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培养市场、产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与教育多样化需求的必然趋势,也是类型教育的价值所在。“双高计划”强调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具有独立体系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有专科和本科层次之分。“双高计划”要求实现不同领域、类型和层次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不同类型职业教育横向融通,成为各自领域中的“国际一流”。要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定位清晰的职业学校体系,明确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自下而上无缝对接,在职业教育的类型发展、跨界融合发展中形成一批特色化、区域化、差异化的“标杆”。所以“双高计划”建设绩效评价必须是引导特色发展的分类式评价,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学校与专业的文化传统和优势,在区域支撑与行业水平等方面,形成从共性到个性、引导特色与错位发展的教育评价生态。

(三)以内涵式评价创造良性协同质量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突出质量文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指标,是达成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注重内涵式发展,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指引建设全过程。“双高计划”建设绩效评价必须是强调质量文化的内涵式评价、聚焦回应需求的质量改进。将“破五唯”贯穿绩效评价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克服以往注重“排名”和“数量”的外延式评价顽疾,各项指标体现“双高计划”的本质追求,推动教育评价生态治理,实现建设主体“质”的积累与飞跃。“双高计划”建设绩效评价需要切实诊断学校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情况,营造关注质量建设的良性文化,以坚持“特、高、强”的文化意蕴推动内部治理模式和内外部协调机制的健全,以建设主体的内生质量文化形成综合改革发展的协同合力。

二、国家重大战略改革部署的历史性回应

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之基,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双高计划”的实施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复杂环境背景,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优化人力资源供给、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发展、建设人才强国的时代重任[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制造2025”“乡村振兴”“百万扩招”“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需要通过“双高计划”来实现。《绩效管理暂行办法》也已经明确,双高计划实施院校绩效考察重点,在于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等。“双高计划”建设的绩效评价不仅在教育领域,更涉及国家重大战略改革的政治、经济与民生。

(一)从“大力发展”到“高质量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是我国始终坚持的教育方略。只不过,不同的发展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出台,完善了职业教育发展初期的法制建设,营造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标志着职业教育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迈进。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15万所,在校学生2857万人。累计培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毕业生5452万人,开展社区教育培训约3.2亿人次。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6]。职业教育完成数量、规模的扩张而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阶段。“双高计划”的成效,是职业教育从“大力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首次集中体现,也是教育战略从教育“先”发展转变为教育“优”发展的集中体现。“双高计划”建设绩效评价必须关注职业教育在发展质量上的超越度和优质度。

(二)从“职能缺位”到“跨界融合”

“双高计划”建设的绩效评价重点考察建设主体支撑国家战略与改革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及适应情况。有学者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实施的是以高端制造业为支柱的产业形态,却没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做支撑,那么它的发展就会无法持续[7]。从这一点来看,任何院校单一的职能结构和办学形态,都无法满足这一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的职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和丰富,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职业教育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对于寻机“转弯”的经济结构、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亟待加速的教育综合治理,职业教育被赋予重要职责和使命。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推进固定岗和流动岗相集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为职业教育主体,“双高计划”将高水平学校与高水平专业群放在同一高度、同步立项,尤其强调以专业群为核心,搭建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沟通的桥梁。通过“重塑”“聚集”等形式,应对产业调整快速化、生源类型多样化、学习需求个性化、教学边界模糊化等多重挑战[8],从而实现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所以“双高计划”院校是否以“经济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布局合理的专业群为载体,真正实现立足人才培养,对内融合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对外融通企业、产业与学校,成为其绩效评价的关键内容。

(三)从“岗位适应”到“创新引领”

教育的落脚点是人才培养,“双高计划”院校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基础,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开展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社会成功和个人成功共生的土壤,职业教育拓宽了个人成长成才渠道。“云物大智”的发展趋势对劳动者适应、引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能力要求更高。传统对接岗位工作任务式的技术技能人才标准将被淘汰,而“创新性”逐渐成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遴选条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就是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创新往往都产生在跨界交叉点上。特别是与市场、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应该专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改革创新,专注于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专注于实现学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注于解决企业关键技术创新难题。“双高计划”建设的绩效评价必须着重监测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情况,推动职业教育人才链、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

三、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自觉性落实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教育研究与实践首当其冲的问题,而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人”则是教育本质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也是教育评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人才培养是不断进行人格塑造、思想政治意识升华、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提高相互统一的过程。各阶段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其专属时代烙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培养目标和“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进行了新的概括。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时代使命。“双高计划”建设的绩效评价要突出对人才培养情况的考核,考察建设主体对学生个体终身成长的贡献,落实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评价标准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它包含人的体力、智力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9]。新时代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强化“人的全面发展”育人理念的核心主导地位,必定是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双高计划”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党建工作成效”是衡量计划和项目成效的重要标准,解决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而要打造理想信念过硬、具有家国情怀、对职业高度认同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培养一批拥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实施“五育并举”。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0]。系统谋划“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充分考虑“五育”各个要素的有效整合,并注重各教育环节的衔接、融通、浸润与渗透,从而促进每一个人全面并有个性地发展,是“双高计划”育人成效的最终评价指标。“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绝不是简单的素质教育改革,而是针对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的教育综合治理,更是当前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双高计划”的持续推进以及各项改革资源是否有效集中,都将汇聚到“五育并举”这个突破点。

(二)以育人规律作为评价准则

教育育人规律是指遵循社会与群体需要,根据受教育者阶段性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其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学习,学以致用,学有所长。一方面,“双高计划”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向高端产业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其建设成效评价需要重视学生“德技并修”的实践能力培养,强调以实践育人,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教育,社会发展和教育扩张促使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供给多样化,需要切实关注并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职教高考”制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不同层次与类型学校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将打破标准化的人才选拔,拓展人才“进口”渠道。而“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1+X证书”“订单班”等多元办学与教学模式,将强化个性化培养,拓展成才空间。“双高计划”建设的成效需要评价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多样化情况,关注职业教育“因材施教”的实现。

(三)以服务人的终身成长为评价目的

纵观人类发展历程,社会变革均以几何级数加速。当今社会即将从信息时代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夜。学校教育已不再是职前教育的代名词,适应时代变革的个体终身学习已逐渐成为“刚需”,阶段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个体终身成长需求,教育即将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终身教育时代。一方面,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终身成长是国家战略要求。通过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社区教育示范基地等,强化“双高计划”建设主体的社会继续教育功能,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完善全民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因此,“双高计划”建设绩效评价必须以技术技能人才的终身成长为目的,考察建设主体对人才成长条件的提供情况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另一方面,“双高计划”建设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重点建设政策,以人才终身成长为目的评价,将引发社会对成长型思维和终身职业技能的广泛关注,促进技能型社会的最终形成。

作者:刘晴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