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民居历史渊源及建筑艺术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民居历史渊源及建筑艺术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民居历史渊源及建筑艺术分析

摘要:从婺州传统民居的发展史着手,分析其文化、起源和缔造者。然后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剖析婺州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和装修特色,挖掘深埋在历史中的民间故事,如“十三间头”的形成过程、“马头墙”的由来等等。

关键词:婺州;传统民居;历史渊源建筑艺术

婺州这一称呼始于隋朝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因其地处婺女星与金星争华之处而得名。婺州,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地,秦统一后属会稽郡;三国时期设会稽郡西部为“东阳郡”,南陈天嘉年间改称“金华郡”;隋开皇年间废“金华郡”复置“婺州”,隋大业年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武德年间改“东阳郡”为“婺州”,宋沿唐制,至元二十年,改名“金华府”,明清不变;新中国成立后,“金华府”更名“金华市”,下辖金华、汤溪(已并入金华)、兰溪、武义、浦江、义乌、永康、东阳、磐安(民国时期新设立)九县,除磐安外,其余八县史称“八婺”。2008年6月7日,婺州境内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东阳卢宅营造技艺、浦江郑义门营造技艺共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统称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随着现代建筑体系的高速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和营造技艺日渐单薄,此次“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的入选,更坚定了我们挖掘、传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信心,让婺州传统民居这一独特的建筑体系再一次惊艳世人。

1婺州传统民居的历史渊源

1.1文化与起源

婺州原住民主要是土著人和中原士族移民:从地理上看,婺州地处古时“於越”南部山区,土著人正是“於越”人的后代;中原士族移民主要来自历史上屡次南迁的中原人,据其族谱记载,主要是逃难避祸的士绅、隐居的文人和任职期满就地落户的官员[1]。婺州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深受原住民和地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於越文化。土著人所在的“於越”民族为“百越”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越民族大多崇鸟,《说文解字》中记载,“於”即“乌”,“於越”即是乌鸟庇佑越人的意思。据民间相传,“乌”为孝鸟,所谓孝,是指当乌鸦年老不能捕食时,小乌鸦会给父母反哺;“乌乃舜之影”,舜是中华孝德文化的鼻祖,崇尚乌鸟更代表着崇尚孝道[2]。“於越”的孝文化对于婺州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村落布局上,婺州居民宗族观念极强,聚族而居,一村一镇往往就是一族所居,很多村镇以民居姓氏命名,如卢宅、蔡宅、马宅等;村落的祠堂、大厅往往是面积最大、装饰最豪华之场所,常用于祭祀祖先、宗族议事、执行族规。在建筑单体的布局上,位于中轴线上的房屋也多为祖堂、大厅,而卧室则位于厢房或者后几进院的正屋内,显著地体现了孝道为先的观念。另外,婺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用语传承了於越山民的某些因子元素,其建筑构件名称、建筑施工用具、建筑民俗文化都与其他地区完全不同,特别是奠基之前,要请设鲁般仙师,上梁则有上梁歌,充分体现了於越山民“善野音、重鬼神的”原始风情。2)儒家文化。中原士族移民带来的儒家文化,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平面排布及功能布局上。“仁”代表着家庭和睦、相互喜爱,建筑大多呈三合院围合式,以明塘为中心既能增进交流、更能加深感情。“中庸”体现在建筑的平面排布呈中轴线左右对称、坐北朝南、大门居正中,每个房间的尺寸大小相仿、用料一致。而“礼”是儒家文化对建筑影响最深的一个方面,“礼”代表的是长幼有序、贵贱有等:以三合院为例,北向正房为长辈居住,东向厢房为长子居住,西向厢房为次子或孙子居住,东北角则为厨房,若有奴仆则居于西北角杂物间;在建筑装饰上,堂屋(客厅)装饰最为豪华,代表的是主人的脸面,正房次之,东西厢房则更次。婺州传统民居的木雕、石雕、砖雕构成了独特的民居建筑装饰体系,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装饰题材多选取伦理教化、纳吉祈福和名家书画,如“孟母三迁”“桃园结义”“八仙过海”“梅兰竹菊”“状元及第”等等。3)上山文化和河姆渡建筑文化。2001年,婺州境内浦江县黄宅镇发现了上山文化遗址,距今约1万年,早河姆渡遗址3000年。考古专家在上山遗址中发现了3排“柱洞”,围合成长约11m、宽约6m的矩阵;“柱洞”每排11个,洞直径约40cm~50cm,洞深约70cm~90cm。上山遗址与河姆渡遗址;两地相距仅百余千米,且在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式建筑中也有发现类似柱洞,这很可能意味着两个遗址的“柱洞”是同根共组、一脉相承。河姆渡的建筑文化主要是干阑式建筑,是木构架房屋的鼻祖。干阑式建筑以原木桩为基础,其上架梁承托地面,形成架空的建筑底座;建筑底座上再立木柱,木柱上架梁,梁上搭接檩条,檩条连接椽木,椽木上铺设屋面。婺州传统民居的木构架体系正是源自河姆渡干阑式建筑,无论是插柱抬梁的木结构体系还是建筑构件之间的榫卯链接,都如出一辙。

1.2缔造者

婺州境内有一小县城名为东阳,地处浙江中部山区、交通相对闭塞,据东阳县志记载,东阳丘陵山地面积占比高达69.2%,剩下的为河谷和盆地,土地资源匮乏。随着时展、人口增多,越来越多的东阳农民无田可种;为了谋生计、求生存,东阳大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纷纷外出做工,俗称“出门侬”。这些文化层次不高,但肯吃苦耐劳、勤劳肯干的出门侬大多加入了手工业,从事石匠、泥匠、木匠、瓦匠等活计;他们往往十几人一伙,出门在外由“包头”承揽工程,由“东家”支付报酬,慢慢地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东阳帮”[3]。“东阳帮”是以建筑业为主的行业行帮,形成于南宋时期,与宁波的“宁波帮”、苏州的“香山帮”一起,并称浙江建筑业三大行帮。东阳帮的活动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囊括整个婺州,还远涉安徽、江苏、江西各省。东阳帮不仅是东阳民居建筑体系的缔造者,更是婺州传统民居建筑体系的缔造者。他们勤劳刻苦、技艺精湛但又开放包容、积极进取、艺传四方,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东阳帮所承载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了浙江传统民居的最高成就。

2婺州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

2.1平面布局自成体系

据《明史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舆服四•臣庶室屋定制》记载:“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清沿明制。这说明官府普通百姓居所的建造是有严格规定的,如若违反,则是要犯杀头之罪。婺州传统民居以间为单位,以三间五架为基本单元,符合官府的要求。三间分别是位于正中央的堂屋(客厅)、位于东面的正房(主卧室)和位于西面的偏房(次卧室)。三间南面有一庭院,可用作洗衣、烧饭、休憩、玩耍等功用,庭院围墙正中开一大门,供主客出入(见图1)。另外,可在三间北面搭建一临时用房,称为披屋(杂物间);或在庭院角落搭建一临时住房,称为勾厢(反方向的卧室)。架是步架的简称,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进深长度的计量单位。在婺州传统民居的木结构体系中,柱子上方为梁,搭接在梁上沿建筑开间方向的水平构件为檩,两根檩条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架,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架,脊步架与檐步架之间的称为金步架。婺州传统民居中的五架一般指的是三柱五步架(见图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家庭中人口的增多,三间已经满足不了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出现了“五间头”“七间头”“九间头”和最经典的“十三间头”三合院等等。十三间头典型三合院的形成,是普通百姓智斗官府、争取民生权利的过程。据民间故事相传,宋朝年间,东阳有个山民,他想多造几间房子,但是官府规定普通百姓只能造三间,他想了一个办法:第一年他先造了三间“坐北朝南”的房子,第三、五年他分别以大、小儿子的名义在原房子东面、西面各造了三间房子。第六年他把三套房子的外墙连接,形成一个四方形院落。第七年、八年,他在东、西北角空地各造了两间矮屋。第九年,他把四间矮屋改造成了住房并加了屋顶。原先矮屋的屋顶与三套“三间头”的屋顶进行搭接串联,形成了横竖十字交叉的廊道(见图3)。后人见这一建造方法十分好用,就纷纷效仿[4]。“十三间头”三合院作为普通百姓祖孙三代聚族而居的典型案例,其建筑平面布局既实用又符合礼制。三合院以明塘(庭院)为中心,坐北朝南,正北向三间为祖辈使用,正中一间为堂屋,敞口不设门窗,屋内常设祖先神位,是家族举行祭祀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堂屋东侧为正房、西侧为偏房,皆为祖辈卧室;正东向三间为父辈使用,正中一间为小堂屋,用作会客使用,其余两间均为厢房(卧室);正西向三间为孙辈使用,平面布局同正东向房间。三合院东北角、西北角因阳光照射不到,一般为功能用房,厨房、厕所、杂物间均置于此。间与间之间以廊道串联、通风透气,既实用又美观(见图4)。

2.2建筑装修独树一帜

婺州传统民居十分重视装修和装饰,早在唐代就有了木雕用作建筑装饰的先例,后来又发展出了砖雕、石雕、灰塑和绘画,形成了适应本地生活、适合本土文化的独特装修模式。婺州传统民居的装修自建筑外墙和大门起、向内至门窗装修、室内装饰,其装修的档次和精细程度逐步下降。这一显著的装修特点正是体现了婺州普通百姓在有限的经济预算下对于房屋装修的部位有所取舍、好脸面、以客为主的性格。1)外墙装修。婺州传统民居的外墙装修最显著的是马头墙,其中最常见的是五花马头墙,即将房屋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部分做成五个台阶,层层跌落,墙头上有翘起形似马头昂起的垛子。普通百姓家其马头一般为喜鹊马头,寓意喜事临门、吉祥如意;若是武职官员,其马头一般为大刀马头,寓意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若是文职官员,其马头一般为玉印马头,寓意官运亨通、步步高升;部分建造比较精美的马头墙上还会有砖雕和灰塑。马头墙墙边和转角处常有墨绘,有山水、花鸟、吉祥等图案,墨绘与白墙成鲜明对比,煞是好看(如图5所示)[5]。马头墙这一经典的建筑外墙广泛存在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有不少徽州人认为马头墙是明朝何歆所创:1503年—1506年何歆出任徽州知府,为了解决百姓房屋一间挨着一间、一旦着火全部牵连的问题,创造了封火墙,后又有《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为证,后来徽州工匠对封火墙进行改良形成了马头墙。然而,东阳巍山高中老师华柯在编撰《东阳帮》一书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谱牒,有了重大发现:在东阳县永泰乡王家庄《永泰王氏宗谱》中,有一篇撰写于1038年(宋景祐五年)的《王家荘敦睦堂記》,记载了敦睦堂的建造情景“山前建正厅三楹、前堂三楹、后楼三楹,东西郡房相齐、高翘马头巍然屹立、涂漆一鲜、绚丽夺目”。据此史实记载,东阳的马头墙早徽州至少400年,而何歆最初创立的是封火墙。2)大门装修。婺州居民大多聚族而居,其传统民居中十三间头以上的大院落比比皆是。大门装修的好坏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最典型的就是石库台门的设计。“台门”是对有身份地位或是有一定规模院落大门的尊称,石库主要指的是用石头做门框。婺州的石库台门上常有砖石或木制结构的雨罩,下有石制的柱础、台阶和门槛,中有石制的门框,门框上大多有一匾额,匾额上多有名人、书法大家题字并以石雕、砖雕的形式呈现(见图6)。整个石库台门上、中、下三段界限分明,砖石木雕刻技艺精湛,堪称艺术精品[5]。3)门窗装修和室内装饰。婺州传统民居的门窗装修主要以东阳木雕为主,门窗设计的复杂程度、木雕雕刻部位的多寡以及木雕的精细程度都和屋主所处的家庭辈分有关,一般情况下是前厅高于后堂、正屋高于厢屋、堂屋高于厢房。东阳木雕是典型的清水白木雕,不施油彩,只讲雕工技艺,这一装修特色也体现了婺州人严守规制、另辟蹊径的性格。婺州传统民居的室内装饰极其简单,由内而外几乎见不着除门窗外的木雕装饰,室内楼梯、二层楼板、间与间之间隔板也是几乎没有装饰。室内家具多为木质,不论床、柜、椅、桌、屏风等都施以木雕、做工复杂,造型优美;另有各式竹帘、竹帽、竹簸箕、竹编器皿等生活用品陈设,既实用又美观大方。

3结语

婺州传统民居建筑体系的形成凝聚着东阳帮匠人们无数代的心血和广大婺州人的智慧,其捍卫、传承和发扬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举国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让我们回望历史、回归传统,守住中国传统建筑的根与魂。我相信,婺州传统民居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必将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王仲奋.婺州民居营建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3.

[2]那秋生.解析“於越”文化[J].书屋,2016(1):66-68.

[3]东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东阳帮[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1-3.

[4]王仲奋.东阳侬与他们的“十三间头”[J].中华民居(上旬版),2016(3):86-91.

[5]王仲奋.东方宅明珠—浙江东阳民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229,242.

作者:詹科 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