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理论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理论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理论探索

摘要:在探讨地域建筑发展沿革的基础上,搜集建筑作品实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了影响地域建筑要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与材料,并整合建筑学、文化遗产、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等知识,对当代地域建筑面临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最后探讨了地域建筑创作设计的手法,为地域建筑创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地域建筑;地域文化;地域建筑创作理论;西北地区

1地域建筑

1.1地域建筑的诞生与发展

地域建筑是指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构成带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地域建筑的形成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逐渐演化出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居民生活习惯的“乡土建筑”。二是源于“地域主义”的,运用现代技术建造,满足现代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条件,扎根于地域环境的建筑。本文针对第二种地域建筑进行研究。地域建筑经过长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生产力,玻璃、钢铁、混凝土等新材料被运用于建筑界。现代建筑逐渐取代传统建筑,许多地区的建筑趋于雷同,建筑地域性问题被建筑师所重视。到19世纪60年代,工艺美术运动兴起。建筑师们开始为肯特郡、萨里郡、苏塞克郡等地采集地方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并运用于自身建筑创作当中。2)发展阶段。20世纪初,地域主义产生,主要活跃于北欧及美国,建筑表现为现代主义建筑,尝试将建筑与地域特征、民族感情融合,如赖特的草原式住宅和有机建筑思想,阿尔瓦•阿尔托的民族化与人情化建筑理论思想和自然再现理念。3)百家争鸣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地域建筑的发展与实践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如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的干成章嘉公寓,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的概念、阿尔多•罗西主张从建筑、地理、历史等角度来阅读城市。地域建筑从此不仅仅在建筑形态上进行探究,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历史内涵、多元文化、地域材料等因素,关注点逐步扩大。

1.2中国地域建筑发展状况

中国国土面积广泛,传统地域建筑主要呈现出南北两种建筑地域性差异。北方地区气候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较为平整,材料单一,建筑特点质朴、敦厚,布局上整齐方正。华北平原建筑多为砖瓦结构。黄土高原建筑多以土坯和夯土为建筑材料。南方地区气候炎热,用地狭窄,平原、丘陵相间,材料丰富。可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岭南两大区域。长江中下游平原建筑组群布局密集,庭院狭窄,屋顶坡度陡峭。岭南地区建筑平面规整,门窗狭窄,房屋高大。除此以外江南水乡、客家建筑、干阑式建筑、北方四合院、四川山地建筑、新疆民居、蒙古包、西北窑洞等建筑样式都体现了我国地域性建筑的丰富性。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这50年间,西方现代主义思想传播进国内,对中国传统建筑发起冲击。“恢复中华民族固有之文化”成为文化潮流,以梁思成为首的“营造学社”,张光圻为代表的“上海建筑师学会”都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整理与挖掘。新中国成立之后,体现民族形式的建筑多以大屋顶为特征,整体端正,宏伟。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西方成熟的理论知识的引入和民族文化的复兴,地域建筑得到迅速发展,创作风格更为多变。

1.3当代地域建筑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各地建筑也出现趋同性,“国际风格”风靡全球,造成价值判断单一化倾向的局面。于是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注重地域特征与民族文化。如何在保留民族特性的基础上建造国际化的建筑成为当代的课题。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的技术丰富了地域建筑的表现手法,经济的发展为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各个地区的建筑师在探索地域建筑上呈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北欧的建筑师尝试用简单的几何形体、简洁的外观来表现建筑的张力,把体块用倾斜、切割、挤压的手法来造型,让观者通过联想来感受当地的气候、地理、文化等要素,通过开放的手法表达内在的地域精神。拉美的地域建筑主张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强调地区因素的特殊性。许多亚洲的建筑师们尝试整合多元要素,来满足多元审美要求。既带有国际性,又能展现地域民族特色。

2当代地域建筑设计手法

2.1适应地域自然条件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根据自然条件的不同,来打造合适的生存居所。经过上千年的经验积累,人对自然的认知不断提高,建筑对于自然条件的适应变得多元化。

2.1.1地域气候的适应查尔斯•科里亚说过“气候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建筑物和城市。”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风、降水等,它关乎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根据建筑环境科学手册,全球分为4个气候类型,每个类型有基本的设计原则:干热气候区要注意防晒、隔热、通风,湿热气候地区要注意遮阳、通风、防潮、避雨,温和气候地区要注意热期的隔热、通风、降温和冷期的保暖和避寒,寒冷地区要注意保温、防寒、防暴风雪。除了基本的设计手段之外,当代建筑师还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气候问题的方法。埃及建筑师法赛在穹顶空间布置通风口,形成室内空气循环,通风降温。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在运用当地的地域元素,设置挑檐、阳台,建筑周围设置水池,以此来调节小气候。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利用混凝土百叶遮挡太阳辐射(见图1)。

2.1.2地域地形的适应斯蒂文•霍尔提出过“建筑与基地间应当有着某种经验上的联系,一种形而上的联系,一种诗意的连结!”建筑理应与地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地形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文脉肌理,地表植被等要素。所以地域建筑的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与场地的地形结合,应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考虑,去提取地域地形的符号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对地域代表性符号进行提炼、变异、重组、拼接、扭曲等处理手法升华出更具典型性的语言,从而与地域达成契合。挪威建筑师斯维勒•费恩设计的冰川博物馆(如图2所示)把冰川的形象提炼成为几何形体,进行组合、倾斜、挤压形成抽象的形式,和地域环境相呼应,引人联想到冰川的宏伟与巍峨。

2.2构建地域文化精神

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地域的社会状态、经济条件、科学发展水平、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礼仪宗法制度、生活习惯等各个层面。地域建筑应该充分考虑到设计与地域文化精神的一致性,把地域文化的精华提炼并运用在设计中。

2.2.1保留传统文化空间每个地区都有其各自的民俗习惯,风俗传统。祭祀,宗教等一系列行为都有着特有的方式,这也成为了地域文化的一方面来源,这些传统文化涉及到建筑的选址,空间布局,细部装饰,以及一些尺度规范。需要对传统的文化空间进行整理研究,保留其原真性并加以设计。传统地域建筑的建筑形体多根据自然环境而定,不同的地貌环境决定了场地的性格,在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建筑形体就较为粗犷,以窑洞为主,南方地区水系潺潺,建筑形体较为细腻,粉墙黛瓦,颜色淡雅。建筑需要与基地所在地域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一致,表现人与土地质朴的关系。

2.2.2抽取人文景观符号人文景观长久以来落足当地,其本身既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又顺应地域文化,有处理当地地域文化的手法,并且经过了时间的积累,可以向人们传递历史信息,让人产生了对地域文化的联想。同时各地的审美有一定的偏差,当地的人文景观已经形成了特定的风格,得到了当地人的接受。提炼人文景观符号可以较好的融入环境。例如拉菲尔•莫尼欧的罗马博物馆就借用了巴西利卡类型,加以变换形成现代建筑。

2.2.3分析居民生活方式张开济大师指出“设计要以人为本,任何建筑,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建筑在设计中应尊崇“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要了解当地居民的这一整体特有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外出、劳作、家庭关系等各方面情况。建筑师应调研了解地域人的具体要求再采取事宜的策略。

2.3挖掘地域材料和技术

2.3.1传统材料的表现建筑材料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使用的建筑材料也各不相同,我国西北地区,为了抗寒保温,抵挡风沙,沿用夯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其特点墙体敦厚,可就地取材。南方干栏式建筑以茅草和杉树皮为顶,以杉木作为主要支撑,价格便宜,通风防潮,适应当地气候。最初的建筑都是用天然材料,就地取材,于是从材料上就体现了地域特征。传统用的地域材料种类繁多,大致分为石、木、竹、砖、土。利用传统材料可以让观者直接从自然材料的表面来解读地域环境,体验到事物的真实性,激发人们文化的归属感。同时自然材料本身就是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还蕴含着故事性,通过材料的表现可以感受到建筑包含的历史性。

2.3.2当代材料的诠释传统材料在舒适性与安全性上已经没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现代材料也同样可以表现地域特色。安藤忠雄认为混凝土是这个时代的材料,如他的水之教堂(见图3),整体用清水混凝土构建,地域特征通过空间切割划分,把建筑同风、水、光、植物等自然元素相接,表达与自然共生的理念。隈严吾的阳澄湖的港口码头和游客集散中心(如图4所示)运用铝材部件,仿造出类似茅屋顶的形态,用金属材料模拟传统材料。选择建筑材料时还需注意色彩的运用,在地域文化中,色彩是媒介,可以协调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地域建筑需要广泛接纳新的技术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要将现代技术与地域环境、文化、经济状况多方协调。然而技术不是越高新越好,而是应当适应社会和生活环境,同时也不需要生态、经济上的代价。它源自人对生活和环境理解之后,形成的智慧结晶。

3西北地区地域建筑设计

3.1西北地区地域环境

西北地区面积大约占全国的30%,人口只占4%,地广人稀。处于大陆腹地,从沿海来的暖湿气流被高原、山地地形阻碍,导致地区降水少,气候炎热干旱,从而形成了广袤的沙漠和戈壁沙滩的景观。由于人口增长快,早年没有系统的管理,土地沙化严重,是我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发祥地,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有提倡对外开放、以民为本、廉洁公正的长安文化精神,有追求实事求是、自立更生、艰苦奋斗、集体为上的延安革命精神,更有承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在这些精神的引导下,西北人民在与穷山恶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这些内在条件,建筑方面也呈现出朴实、厚重的现象。

3.2西北地区建筑材料利用

地域性建筑材料指的是某一地方特有的,能代表其地域特征的材料。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西北地区建筑多以土、木材、石材、秸秆、草等原生材料来建造房屋,这些材料的优势在于可就地取材、价格低廉、使用可靠、施工方便等。在这些传统材料基础上又衍生出黏土砖、草砖、草泥、陶瓦、白灰等此生材料。由于西北地域条件影响,有丰富的黄土资源,土作为材料在建筑中应用较为广泛,土坯建筑成为这一地区独具代表性的建筑。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地带,人在利用黄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系列改造黄土的经验。利用黄土地区土质紧密,含水量低,可塑性高、稳定性强,不易坍塌的特性,开挖洞穴建立窑居。除此之外,对黄土的利用还有夯土版筑和制作土坯两种形式。夯土版筑利用夹板模具固定,内部填充黏土逐层加以夯实,对湿度的调节性能和热稳定性强但耐久度较低,容易腐蚀。土坯则用黏土加工制成单个土坯砖块,土坯砖用草泥粘连砌筑成土坯墙,优缺点同夯土版主类似。木材在西北传统建筑中主要应用在梁、柱、檩、椽等结构部件中,门、窗等围护结构也会用木材制作。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加上木材本身易腐蚀、易受火灾的、强度低的缺点,逐渐被别的材料替代。相比较土与木材,石材有很好的耐久性与抗腐蚀性。在建筑中主要应用在基础、台基部分。不同地区会用当地的石材,大小、颜色各不相同,会呈现很浓的地域性,粗犷、敦厚的视觉感受能很好的与地方特色相呼应。

4设计实例———榆林市民俗博物馆建筑设计

4.1榆林地区地域特征

榆林地处陕西最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具有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风貌的同时又具备的沙漠风貌,当这种风貌加入了人的痕迹就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景观。以下介绍两个设计中借用的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景观:红石峡:典型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结合的旅游景点。红岩对峙,长城从中穿峡而过,下为水滩,东崖为雄山寺,西崖的崖壁上布满文人石刻。在东西两侧的石壁上分布着25处石窟,同时在石壁上有160多幅书法艺术作品。是摩崖石刻的典型代表。镇北台:世界文化遗产,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美称。属于明长城的其中一段,过去作为烽火台,是控制南北咽喉之地。由于有抵御外来侵略者的作用,建筑逐级而上,层层缩小。

4.2地域文化的提取与利用

榆林特有的黄土高原沙漠环境成为了重要的设计灵感。该项目的主题是“台、崖、窑(洞)、壁”(见图5)。用于定位的文化资源是:古代诗歌,历史典故,城市历史,城市区域风格,著名旅游景点,是有形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结合。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当地传统民俗。通过对当地传统地域建筑、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的分析,提取出当地的地域符号与建筑结合。建筑希望带给游客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展现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区位地貌,更加符合民俗博物馆这个主题(见图6)。由于榆林冬季漫长,风多雨少,气候寒冷,室外活动被限制,所以内部特色展厅想表达一种自然的状态,如图7所示。将当地的传统建筑、自然风貌、自然景点结合,把内部构造成一个近似天然的崖壁形式,再通过在崖壁上凿洞建窑的形式形成一个个展厅,用廊架、楼梯来串联,形成石窟的感觉(见图8)。

4.3地域材料的应用

采用夯土版主作为建筑的外立面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目的,避免开山采石、采煤烧砖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夯土也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成本低,同时隔热效果好,导热系数高,储热能力强,建造的建筑冬暖夏凉,面对榆林冬季寒冷气候,有其优越性。夯土因制作工艺形成的肌理能与当地历经风化的自然景观相呼应,给人提供一个更自然,更原始的视觉感受。更重要的是夯土结构与当地的本土建筑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带给当地居民更多的归属感。同时由于榆林沙区位于中国的生态过渡带,其气候,土壤,地貌和植被复杂多样。在这里建设沙地森林建筑对于科普教育和科学生产也具有重要意义。

5结语

当代建筑陷入了追求视觉效果的倾向,建筑形式的单一也导致人审美上的疲劳,地域建筑唤起了人们对于原始本质的探求,对历史的重识,对自然的反思,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地域建筑应随着时展不断更新。不能还停留在过去延续传统的肤浅认知上,也不能盲目追求、抄袭国际建筑大师的建筑形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更多元的角度出发,去追求建筑的生态性、人使用的舒适性、与自然的呼应、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精神的寄托等更高层次意义。设计时尊重自然、尊重场地,将精神本质融入到建筑中来。本文通过研究低于建筑的历史脉络,分析当今的建筑,促成了对于当代地域建筑设计手法的思考,期待能对地域建筑设计起到一定指导。

作者:段锐 黄俊 翔梁锐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