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徽派建筑设计特征性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徽派建筑设计特征性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徽派建筑设计特征性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以建筑符号学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分类法将建筑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性符号和象征符号,分别阐述其在徽派建筑中的意义,并探讨在建筑符号在徽派建筑上的认知与解读,从人文角度诠释建筑符号对于徽派建筑文化脉络中的继承与发展,最后分析得出现代徽派建筑中建筑符号的应用规律,从而提供之后的徽派建筑设计的符号运用方法,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建筑形体与装饰形式。

关键词:建筑符号学徽派建筑设计特征

一、建筑符号学相关概论

(一)建筑符号学的概念

建筑符号学诞生于20世纪,受符号学发展影响而来的一个概念,很多语言学家、设计师与设计理论研究者都致力于建筑符号学在各种领域的应用,由此也产生建筑符号学的诸多论述。而现代对于建筑符号学的释义更偏重于对其概念的理解。根据一些符号学家的描述,“符号学是属于设计应用而人为加工的语言,是以它独有的规律而排列方式形成的表达形式。”“设计艺术的符号学是设计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可以看出符号学对于设计的指导作用。而在尼跃红的著作中概括地将设计中的符号总结为“依靠图像思维(具有不同类型、含义的图像)进行逻辑推演的过程,这也是传达设计思想和精神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符号学是利用建筑中对于一类约定俗称的图案样式进行系统描述并表达作者的情感方向,因此本文提到的建筑符号学概念是指在徽派建筑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它通过徽派建筑的形态、图案、空间营造等方面去设定徽派建筑的特征与设计策略形式等,来表达设计者的情感和人文情绪引起共鸣。

(二)现代建筑符号学的应用

在20世纪60年代,文丘里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曾指出“以建筑为对象的符号学研究这一路径”。在现代建筑符号学的应用中,建筑的符号的发展由形态的特征变化成具有象征和内涵人文层面的意义。任何建筑同语言特征一致,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表层结构和独特的深层结构,因此现代建筑的符号通过建筑材料、构建的形态图样,建筑色彩、建筑的功能以及空间形式等方式表现出来,这也就对应符号学中有关符义学的相关研究。而建筑符号学探究的内容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形式特征,深层应用的意义产生在建筑在人文语境下(文化、哲学、宗教、观念、社会意识等),而建筑自身也已经成为文化的象征语言,使建筑符号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具象的图像信息,以典型的建筑符号来定义每个建筑的表达内涵,对于现代建筑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探索方式。

二、徽派建筑设计符号的类型及特点

(一)徽派建筑设计的图像符号

1.建筑形态符号

徽派建筑的整体形态符号起源于封建时期宗族法制的社会背景。由于徽州宗法制度森严完备,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内部的团结性,因此徽州人聚族而居,建筑的形态也有整齐划一的规则性,院落之间以马头墙作为划分,但整体布局为“四水归堂”的紧凑型建筑特色和社区规划。徽派建筑以轴线形式对称分布,中间的天井厅堂作为会客接待的重要场所,厅堂后的主卧与客卧都是按照封建宗族的顺序依次进行排列,这其中就体现出儒家思想对于徽州的百姓精神和生活的巨大塑造能力,每个建筑单体按照建筑的规律进行围合后成为建筑群落,多个建筑群落错落布置即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徽派村落,其建筑形态的符号极具象征意义。例如院落布局象征着招财进宝,天降鸿福等吉祥含义,布局方式具有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构思巧妙的特点,因此也体现了徽州人的尊崇自然,追崇精巧审美价值与美学取向。

2.装饰图案符号

徽派建筑的装饰图案符号主要灵感来源是自然的形态,徽派建筑的建筑思想也是以淳朴自然的实用思想发展而来,因此无论徽派建筑如何变化,都无法剥离对自然形态的模仿和创造,自然形态的图案符号多以曲线和有机线条作为形式的主要载体,其中图案样式包含花朵型,草叶型和瓜果型等样式。这种图案符号能够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没有几何图形那样死板的样式局限,在徽派建筑中这些图像符号多出现在窗格雕刻和栏杆立柱等建筑构件中。徽派建筑的材料也是其装饰图案符号的载体之一,徽派建筑的主要材料主要采用石材,因此徽派建筑中砖雕与石雕的装饰图案符号众多,但是在室内空间中木构件的广泛应用也会有大量的木雕工艺。其中石雕和砖雕多出现在徽派建筑的墙体柱头、柱身、檐部、栏杆等部位,木雕多见于门、窗花等木质构建部位,这些装饰图样会象征着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但是这些装饰图案纹饰复杂工艺繁琐,且耗资巨大工期时间长,因此徽派建筑的装饰图案在全国范围里很难普及。

(二)徽派建筑设计的指示符号

1.空间指示符号

徽派建筑的空间指示符号以天井为例,天井作用分为功能性和指示性,徽派建筑的平面布局为中轴对称的建筑形态,往往会半围合出一个天井,若将建筑单体看作一个整体,天井的位置和开设就在空间中就显得极为重要,步入大门后人们第一个处身体验的空间就是天井空间,因此在进入徽派建筑中天井作为空间指示性符号起到起伏和引导作用,并且指示和强调建筑的入口和过渡空间。天井的功能性体现具有通风、透光、排水作用。这种雨水从四面屋顶上排泄的方式和结构,被人们称作四水归堂的院落结构。作为空间强调入口和过渡空间的指示形式,天井成为徽派建筑中一种极具空间指示性的符号。

2.功能指示符号

徽派建筑的功能指示符号以马头墙为例,马头墙作为徽派建筑群体之间的分割符号,自然具有其指示性元素,但是马头墙的设立有其极为重要的功能因素的考虑,徽派建筑采用的是砖木结构,能够将承重与围护构建分离适宜建筑使用功能的多样性,但是其缺点是防火性能差。而且徽派建筑聚族而居导致建筑群体密度大,一旦失火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房屋毁坏。因此马头墙作为功能指示符号,一方面具有指示性符号的特点,划分了族群建筑之间的空间,另一方面功能上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

(三)徽派建筑设计的象征符号

1.空间元素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方村落讲究依山傍水的空间布局,而徽州建筑遵循了这一传统思想,并且由于徽州地区山多地少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徽州的能工巧匠们运用建筑的构建营造室内与室外的和谐关系,将建筑与园林之间相互联系,共同营造高深的徽派建筑意境,具有古代山水画般静谧空灵的象征特点。而徽派建筑的外形空间是以白墙黑瓦而闻名世界,白墙黑瓦运用了黑白两个无色相的对比色,以朴素的色彩观给人空灵富有韵味的感受。若将徽派建筑的色彩感受看作古代书法的色彩,整个徽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取景营造,都象征着中国山水画的细腻委婉,又使人联想起太极图的阴阳鱼,其中又能感受到道教这个中国本土宗教博大精深的文化与美学意蕴,其中蕴含着道法自然的生活哲学与建筑思想。

2.装饰图案的象征意义

徽州建筑装饰图案象征意义的背后是深厚的人文背景,虽然其纹样具有强烈的封建伦理道德色彩,但是它背后是一代代徽商尊崇的儒家传统文化的体现。徽州的商人士子们深受儒家传统礼仪道德观念影响,其中关于君子仁爱,忠恕等高尚品德的表现也是徽州人民的毕生道德追求,因此他们将这些理念进行具象化的表达以图形符号为裁体完整地保留下来。徽州的图案符号不仅仅是自然的提取,而是中华千年文化的渗透所形成的图案形式,得以保留和继承,在未来也会进行更深层次地发展和弘扬。例如徽派建筑中门窗以及空间内的构件中多会出现“万字纹”,“万”是古代一种象征吉祥意义的符咒,向四周重复延伸扩展形成的完整图形符号,此也隐喻了财富富贵连绵不绝永不断裂的美好祝福,反映了古徽州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表达了深深的文化寓意,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在徽派建筑中的窗格,窗栅以及门与匾额装饰中,万字纹、回纹、梅花纹、冰裂纹等用途广泛,制作精致,形态唯美,象征寓意丰富,具有独特的徽派建筑图案特征。

三、徽派建筑设计符号的认知与解读

(一)使用者需求的认知

1.功能需求

设计者在对建筑形式或环境设计中,通过使用者作为感受媒介,将场地变成承载信息的空间,同时又在建筑空间或艺术表达中,通过对人的行为也理或使用需求的感知,致力于将建筑整合成一个具有观念意义场所空间。徽派建筑中许多建筑符号是根据使用者的功能需求而设置。例如在传统徽州建筑中,坡屋顶是其重要形式特征。由于徽州身处江南,气候潮湿多雨,为排水需求,因此将屋顶形态设计成向内微曲,双向坡顶为主,附属房屋部分配以单向坡屋顶。不仅仅屋顶有这样的细节创意,在大的形态上也有不同的形式,如月沼边的三角屋顶。

2.心理需求

徽派建筑符号不仅满足使用者的功能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一般徽派建筑符号会加强三种心理方面的需求,一是归属感,由于徽派建筑其人文背景的影响,以及千百年来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然,徽派建筑符号必然会在归属感上寻求满足,例如建筑群体排布按照宗族等级排布,而且徽派建筑群中一定会建造宗祠来加强人们的归属心理。二是领域感,徽派建筑在整体布局中已经体现了这种领域感,在每个家庭中也有领域感的体现,例如徽派建筑符号中门头的应用,门头大小和精致程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门头上多以精致的砖雕和石雕呼应。建筑的门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明建筑的占有意识,营造主人的领域意识和主人的责任意识。三是审美需求,徽派建筑符号样式在其丰富的人文背景下也透露着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审美取向,例如徽州民间图形符号有取自自然的因素也有经过人工创造的文字,几何图案等方式的符号类型。它们之间通过相互组合来表现不同的象征寓意,也表现徽州人追求细腻精巧的匠心审美。

(二)使用者体验的认知

1.空间体验

徽派建筑的空间体验是徽派审美价值的体现,也是徽州人民表达空间与人关系的升华。在同一形式下的局部空间变革,导致其同一象征意向表达下人们又各有不同的具体理解,这也塑造了人们对于徽派建筑的多样性认知。例如徽派建筑的空间序列,起始阶段——门头,门头的大小和精细程度让使用者体验建筑整体风貌对其有宏观的认知。过渡阶段——天井,天井空间作为各大空间的过渡空间具有引导和酝酿高潮阶段的铺垫作用。高潮阶段-门厅,进入建筑的门厅空间具有核心的功能价值。延伸阶段-客房,满足人们的居住功能。这种徽派建筑的院落布局表现增强了空间的闭合性。

2.人文体验

徽派建筑的人文体验是对于徽州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解读,对于当时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表达的认知,在如今的时间再去体会徽派建筑背后所蕴藏的人文与历史因素,才能够剖析建筑的内在文化内涵,去感受建筑的语言,并将其与建筑的空间形态、建筑的形式美和建筑的深层意义进行棵合,从而对其形成更深一层的理解与认知。

四、现代徽派建筑设计中符号的转变与发展

(一)形式转化规律

现代徽派建筑符号的形式转化规律指通过对口窗、洞口、装饰构件等同种形式建筑符号进行变形,或是强调其在图底关系的转换,从而形成不同形式,例如万科第五园的建筑形式,摒弃了传统徽派建筑的高墙小窗的形式,运用现代建筑的双层墙面技术,在外部墙面上以几何图形作为装饰元素,内部的墙面还是按照设计需求进行建造。表现徽派建筑的特点同时也满足了使用者的日常要求。

(二)结构转化规律

建筑符号的结构转化规律是指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同种功能属性符构符号进行变形,形成全新的建筑结构形式,例如1919小剧场的屋顶为传统硬山双破屋顶形式,它将建筑的山墙面作为建筑的主要里面,山墙面作为正立面这种手法多用于西方建筑中,两者结合同样是山墙结构元素经过结构转化的规律形成了新的屋顶建筑形式。这种转变规律不会受到功能性因素影响,改变了内在结构,其外在形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三)空间转化规律

建筑符号的空间转化指的是通过同样功能性的空间符号进行变形,利用空间属性和需求进行异构变化。例如苏州展览馆里的中庭空间模仿徽派建筑的天井设计,并设置了一圈采光窗,与徽派建筑中的天井有异曲同工之处,运用光影和徽派建筑的空间符号塑造了明亮且具有精神意义的中庭空间。

(四)功能转化规律

徽派建筑的平面布局整齐对称,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这种对称性带来的功能作用得到了加强,例如门头和入口的功能性借鉴在现代许多公共空间中,将门厅和入口强化,使之具有学习娱乐功能等,这些附加功能丰富和强化了入口口厅空间。徽派建筑的转换规则相当于功能与象征完美融合,结合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衍生发展,从而以深层次的手法来满足功能转化的特殊需求。

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系统地分析出建筑符号学的特点分类,以及在徽派建筑中建筑符号学的认知与解读,通过分析阐述建筑符号学对于徽派建筑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美学层次,而且在表达设计理念、文化内涵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本文的重点在于现代徽派建筑中符号的转变与发展,从中总结了4条规律,可以将建筑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中,从而更好地表现徽派建筑的特征和它悠久的文化内涵。但本文内容涉及符号学相关概念表述比较浅显,希望有更多设计者能将建筑符号学内容与中国独特的徽派建筑形式将结合,创作出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的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1]阳海辉.建筑符号学在传统地域性特征上的演绎[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03):115-118.

[2]李亚萍,武蕴斌.探究建筑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J].建筑设计管理,2015,32(01):54-56.

[3]华晔,张奔,陆媛.基于建筑符号学的苏州建筑地域性传承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01):58-62.

[4]高波,曹正平.现代建筑的徽派建筑风格营造[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6):167-169.

[5]朱路路,王涛,郭丽芳,丁唯.徽派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建材世界,2012,33(05):123-127.

[6]郝慧敏,赵宇飞.建筑符号学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运用[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22(01):74-77.

[7]余婷.建筑符号学理论下的商业步行街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9.

[8]单德启,李小妹.徽派建筑和新徽派的探索[J].中国勘察设计,2008(03):30-33.

[9]董黎.论建筑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及运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7.

[10]张金伟,李骁晔,常江.建筑领域中的符号学[J].山西建筑,2006(19):12-14.

[11]章雷.浅析建筑符号学中建筑深层结构的规律[J].山西建筑,2004(18):8-9.

[12]卢景同.形式语言设计符号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3]尼跃红.室内设计形式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4]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作者:傅昊 张书鸿 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