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徽派建筑设计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公众的文化性消费显著增多.尤其在历史街区与古村落保护更新设计中,如何通过文脉延续的视角,营造独特的场所精神,唤醒人们的身份认同,既有社会意义也有经济意义.本文以西溪南文化中心概念设计为例,从场地模数与形态生成、立面构图与色彩关系、环境特性与场所再现三个方面,阐述文脉延续的设计策略.重点对影响场所特性的水口、街巷、场院、天井进行分析,以期为当前大量的新徽派建筑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脉;新徽派建筑;聚落;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
1引言
文脉(context)—词,最先源自语言学的范畴,用以表明语境中的逻辑关系或事件发生的背景[1].在建筑学与城市研究领域,文脉“是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及特定条件下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2].文脉主义建筑观的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对现代主义建筑忽视建成环境的批判,文丘里在1966年著成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积极主张建筑与环境的互动,赞成由外而内的设计[3].阿尔多罗西在1966年著成的《城市建筑学》一书则把类型学作为城市与建筑设计中重要的方法,通过对历史原型提取、抽象、沿承与重构,回应人们的集体记忆[4].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公众的文化性消费显著增多.尤其在历史街区与古村落保护更新设计中,如何通过文脉延续的视角,营造独特的场所精神,唤醒人们的身份认同,既有社会意义也有经济意义.本文以黄山市西溪南文化中心概念设计为例,通过符号学、类型学、现象学的方法,对影响徽州建筑与聚落中环境特性的要素进行提取与分析,继而用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段转译与再现.
2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黄山市西溪南镇,村落结构总体呈东西走向,以条遏、陇遏、雷遏三条水系为主线,特色鲜明.建设用地位于规划新建的西溪南景区游客中心旁,周边为传统街巷空间,东南面临快速干道,为场地主要人流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基地东北侧紧邻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老屋阁,这是一座为典型的徽州传统天井院式祠堂建筑,三进院落,日字形平面.场地向北则为重要的旅游文化街区———中街,基本保留了明清古村落的街巷肌理和风貌.可见,该地块属于极为敏感的历史风貌保护区,新建筑如何延续寄存环境的文脉,成为设计成败的关键.
3基于文脉延续的设计思路
3.1场地模数与形态生成
文脉延续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寻求与周边既存建成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形态、色彩、材质的角度思考,也可以从空间尺度与空间关系的角度思考.傅熹年先生在对明清北京故宫平面设计的研究中发现,故宫的规划由一个基本“面积模数”控制,其数值大体与乾清、坤宁二宫所在的院落面积相一致[5],而“百尺为势,千尺为形”的说法也印证了模数作为设计手段早已运用到传统的场地设计之中.在西溪南文化艺术中心概念设计中,由于新建建筑为现代文博类建筑,其空间形态和功能需求必然与周边传统民居有很大不同,因此从尺度的角度入手,建构形态生成的基本框架,似乎更为合理.基于这种思路,笔者从周围最重要的历史建筑老屋阁入手,对场地进行网格划分,以老屋阁通面阔为基本模数,形成16米见方的九宫格,再根据设计任务所确定的功能分区和面积比例,通过合并、拆分、加减、移位、特异等手法形成建筑平面的基本格局.在基本形态的框架下,进一步对设计任务书进行综合分析,建筑空间可以整合为四大功能区,即(1)综合展厅区.(2)综合活动区.(3)管理办公区.(4)多功能报告厅.综合展厅区是建筑的主体,各展厅沿围绕内天井布置的连续坡道布置,螺旋向上的坡道迎合了展览所需的环形流线的要求.综合活动区包括书画、器乐、摄影、艺术沙龙等功能用房,该区域集中安排在展厅东侧,通过入口平台与连廊与展厅相连接;管理办公区设在展厅底层,具有独立的内部人员入口与货物入口;多功能则作为造型要素位于南部主入口西侧.
3.2立面构图与色彩关系
从建筑形态与色彩关系上呼应既有建成环境是文脉延续的又一重要思路.徽州民居属于泛江南民居的分支,与大多数江南民居一样,以“粉墙黛瓦”的色彩关系示人.同时,徽州民居由于木料较好,一般不施漆仅施桐油,室内呈现出古朴的原木色调.因此,在西溪南文化中心概念设计中,保留黑白灰的色彩基调,同时引入金属、玻璃等现代材料.立面构图运用类型学与符号学的方法从徽州民居中提取特征元素,黑色压顶的片墙是用现代建筑语言对马头墙的概括,大面积白色墙面上随机的点窗,是对徽州民居的内向气质和独特的村落拓扑关系的回应.在建筑天际线处理上,利用折线屋顶,形成起伏的山墙面,及呼应了老屋阁,又与村落的整体立面形象相一致.
3.3环境特性与场所再现
建筑现象学认为,场所不只是抽象的区位,而是一种“环境的特性”,场所是定性的,因而无法以分析的、科学的概念加以描述[6].建筑现象学反对现代主义以“机能的”思路将建筑设计“向度化”,主张用一种类似诗歌的办法重现一种具体的、地方性的情境.在目前大量的新徽派建筑设计实践中,从符号学视角对徽州民居特征性的研究已颇为丰富,甚至呈现出某种“程式化”倾向.不管建筑的体量与尺度如何,似乎都可以用黑白灰的色彩符号与马头墙的构件符号传达出徽派建筑的感觉.符号学层面上的简化与抽象固然能够以一种简便高效的方式快速表征徽派建筑的典型形态,但却无法全面传达徽州传统建筑的环境特性.显然,徽州建筑具有鲜明的现象学特征,这种特征是零碎而具体的,更确切地说,是基于环境整体而非建筑单体.行走在典型的徽州古村落中,你会感受到一种类似电影一样的完整、动态、连续展开的过程,而理解徽州建筑的特征必须放到这种动态体验中.徽州传统村落往往分阶段建设,因而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有机生长的态势.一个完整的徽州古村落,会有清晰的出入口,层次分明的街巷,中心感强烈的公共广场与祠堂,错落有致的天井院住宅群,这些构成了“边界”“路径”“节点”“区域”等界定空间的要素[7].如果跳开具体的、定量的思维,用一种更宽泛和定性的视角看待这些要素的关系,可以发现,在徽州传统聚落中的空间体验是由一系列“水口———街巷———院子———房子”的关系所构成.因此,在新徽派建筑的设计中,这种关系的保留与再现无疑是文脉延续的又一重要思路.
3.3.1水口
水口标记了村落的物理边界,既是出入口也是整个空间序列体验的开端.徽州聚落规划极重风水,水口处理往往是营造的重中之重.水口分为进水口与出水口,由于徽文化中,水与“财”关联,因此对于以经商著称的徽人来说,出水口尤为重要.出水口一般位于整个村落东南角,即风水学中所谓“巺位”,同时用景观元素装点限定.以“类水口”空间作为场地或建筑的入口空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使用者对于徽州传统村落的“场所记忆”.在西溪南文化中心概念设计中,借鉴宏村主入口南湖与画桥的做法,通过水庭与景桥的设置,使入口空间从面性空间转为线性.景桥横跨静谧的水庭院,游人穿过长满莲叶的荷塘,通过大台阶拾级而上,在入口平台处分流转折,经过门楼与悬挑形成的过渡性灰空间,分别进入建筑的主体.通过这一系列体验,完成了水口空间的转译.
3.3.2街巷
街巷是传统徽州聚落的骨架.街巷空间的序列性和层次性都会使行走在其中的人改变视线,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空间整体意象[8].新徽派建筑中,街巷感获取的关键不在于必须形成明确而等级分明的路网系统,而在于传达某种“漫游式”的体验,这种漫游式的体验是基于灵活随机的路径转折和空间收放来实现的.在西溪南文化中心概念设计中,通过围绕内天井的连续盘旋而上的坡道联系各个展厅,这些坡道拉长了建筑垂直向度的空间体验,丰富了转折与对景关系,使行走的过程连续而动态,从而使空间具有某种“街巷式”的特征.
3.3.3场院
徽州村落中大量的祠堂、书院、牌坊等前的较大尺度公共空间,以及街巷交叉口、古树、古井周围限定的较小尺度公共空间,构成了环境中的“场”.而各种宅前庭院,天井院则构成了“院”,这些场院空间是丰富而琐碎的日常生活的发生地,成为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在西溪南文化中心概念设计中,通过直跑楼梯拾级而上,连接位于二层的入口大平台,形成类似村落公共空间的“场”,而活动室底层架空,结合片墙为何成的不规则小空间,则形成私密而内向的“院”.
3.3.4天井
天井是徽州民居单体建筑最具特征性的要素.四水归堂的天井不仅能采光、拔风、还兼有聚财的寓意.与北方合院式民居不同,合院的界域是由单体建筑围合而成,而天井则是在单体建筑中“挖”出而成.传统徽州民居的天井很小,尺度上无法适应大型现代展览建筑的使用需求,因此,直接在新徽派建筑的设计中引入传统天井往往不易做到,但只要有“挖”的动作存在,空间便会具有“类天井”空间的特征.在西溪南文化中心概念设计中,在展厅部分挖出一大一小两个天井,完成对“房子”的转译再现.从入口水景经由街巷式的漫游空间,通过“场”与“院”的过渡,最终到达天井院式的房子,这一序列关系构成了徽州聚落与建筑的物质环境特征,也是新徽派建筑的场所再现成败的关键.
4结语
综上,文脉延续的实现可以从多个维度思考.从空间的维度,可以通过延续周边既有建筑的形态和尺度关系实现;从构图的维度,可以通过符号学方法提炼立面原型,同时延续既存环境的色彩关系实现;从体验的维度,则可以通过现象学方法,定性而具体地分析提炼既存环境的典型场景,进一步将这些场景整合成具有环境特征的场所.文脉主义作为后现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对当下的新徽派建筑创作具有引导意义,也是表达建筑地域性与民族性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刘奕秋.基于文脉延续视角的南京市钟岚里片区城市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7.
〔2〕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5(04).
〔3〕罗伯特•文丘里,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阿尔多•罗西,黄士钧译.城市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傅熹年.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上),2007.26.
〔6〕诺伯格•舒尔兹,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7〕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8〕郑蕾.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认知与句法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
作者:张之秋 周玲芳 偶春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