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小学校园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对目前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及建筑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从安全角度探讨了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原则,最后从提高安全标准、优化安全性设计、注意细节问题三方面提出中小学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的策略,并分析具体建设案例,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参考,提升建筑的安全性。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建筑;建筑规划;设计原则;安全性设计
1引言
在进行中小学建筑设计时,安全性是设计与施工时需注意的关键问题,校园建筑的安全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相关人员需结合实际情况,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结合经验,全面考虑建筑设计的各环节,进而提升工程整体质量,为学生创建出安稳可靠的学习环境。
2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安全问题分析
2.1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各地区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小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除了地震、水灾等自然因素影响外,在多起校园安全事故中,火灾疏散事件与踩踏事件颇受关注。据调查显示,多数踩踏事件均发生在教学楼的楼梯间内。教学楼与楼梯间为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果空间狭小,容易发生学生挤压、摔倒、踩踏事件,甚至出现人员伤亡。虽然发生此类事故的原因与小学生自制力相关,但校方可以从建筑设计与优化角度改造客观条件,减少事故发生的机率。为此,在进行中小学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时,工程单位人员需重点考虑安全问题,以此为基础科学开展工作。
2.2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安全问题
现如今,我国中小学建筑设计依然存在安全问题,部分院校由于资金、条件、用地等问题,并未投入足够费用进行建筑设计,部分学校室内与半室内活动空间不够,甚至缺少较大的室外活动场地,学生分布密集,易出现拥挤、摔倒现象。而部分建筑人员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考虑不够健全,采用墙承重形式进行规划,整体规划效果不佳,使得建筑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中小学生年纪较小,活泼好动,设计时应与公用建筑区别,要注重交通组织层面等细节性内容,注意楼梯的合理性,如果设计存在问题,容易造成学生拥堵,提升安全事故出现的机率。一旦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情况,不易疏散,甚至出现踩踏事故。然而在实际规划过程中,部分设计人员忽略此因素,楼梯设计存在超载问题,会提高学生活动的安全隐患。另外,部分学校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出现超负荷情况,建筑设计与用地面积已无法满足过快增长的学生人数,如此也会为疏散带来难度。[1]以上此类问题需引起校领导及设计人员的注意。
3基于安全考虑的中小学校园
建筑规划与设计原则从安全角度出发进行中小学建筑规划与设计时,相关人员需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第一,需遵循科学原则,设计人员要提前进入实际场地进行勘测,了解地质、水文、方位等因素,从而科学构思方案。第二,中小学建筑属于系统化工程,包含各类因素,设计人员需遵循精细化管理原则,充分注重细节部位,提升设计水平。可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创新型设计,从而提升校园建筑的美观度与实用效果。第三,设计师也要遵循安全性原则,从施工角度出发,按安全建筑的模式进行设计,不但要提高校园的亲切宜人性,也应注重布局的规范与安全性,加强楼体的抗震、抗风性能,进而保证师生生命安全。
4基于安全考虑的中小学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策略
4.1提高安全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中小学建筑安全性,目前已出台《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系列文件。[2]因此,在进行中小学建筑设计问题,相关人员需遵循社会发展水平,深入研究中小学校园安全设计标准,结合校园安全规定,考虑多层面问题,制定详细的设计标准,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水平,为师生提供安全保障。安全设计包括通行安全、防灾、防火等方面,设计人员应以安全为主,设置安全出口与避难层,规划出详细的方案与设计图,明确楼梯形式,为建筑施工奠定良好基础,从而提升建筑质量。根据学校建筑功能性特点与国家标准,学校应为以设防为重点的乙类建筑,设计人员要尽量扩大内部设计空间,提高教室与走廊的舒畅性。可以在各间教室中设置两个疏散门,并准确计算宽度,保证其大于0.9m。如果走道尽端的教室门距离在15m内,且通行净宽度大于1.5m,仅设置一个门即可。在进行外廊或单内廊设计时,要保证宽度超出2.1m,而中廊宽度要大于3m。
4.2优化安全性设计
建筑结构是设计人员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结构合理,才能提高楼体的安全程度。因此,设计人员可以融入防震减灾的设计理念,与校园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设置楼盘与楼内结构。例如,要在教学楼两端设置楼体,并加设开敞式外廊,提高其疏散程度。目前混合结构与混凝土承重结构是具有安全保障的施工方式,设计人员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切忌使用空心或空斗砖墙施工。另外,还应结合当地自然情况,考虑是否存在地震与台风天气问题,遵循“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原则,选择合适材料,优化安全性设计,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风、抗裂程度。
4.3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安全角度考虑,设计人员需要注重校园建筑的细节问题,例如楼层分布、楼梯间宽度、栏杆设施等。因为不同学校的楼层要求不同,设计人员需要与校方进行沟通,在满足学校需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楼层高度,从而降低学生上下楼事故,提高安全疏散能力。对于超出标准5、6层楼,可将其设置为图书室和备课室。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学校师生的基本流量,考虑楼梯间的形式、位置,使宽度达成人流股数的整数倍。例如,当人流宽度为0.6m时,要保证楼梯间至少容纳两股人流,最好以3-4股最佳,从而满足撤离要求。[3]在进行栏杆设计时,要选择符合承受载荷标准的坚固耐用型材料,保证外栏杆高度超过1m,并且在周围加入防护设施,从而全面提高其美观性与安全度。在进行门窗设计时,切忌使用旋转门、弹簧门等,二层以上窗户不可采用玻璃幕墙,临空外窗的开启扇不得打开,以免学生跌落。
5基于安全考虑的中小学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
5.1工程概况
下面本文以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的凤凰公路西侧地块小学项目为例,对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探讨。该小学位于上海市崇明区长兴岛,其南侧与东侧为公路,西侧与北侧为住宅用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该学校约1000人,教职工120人,建筑总面积为22668m2,东西长158m,南北长156m。该校以打造高品质、实验性、示范类优秀小学为基础,注重校园建筑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希望能够规划出安全、可靠,具有启发与创新性的建筑空间,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成长环境。
5.2设计总说明
在进行项目规划时,设计人员根据《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与《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等多份文件,进行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将学校建筑分为地上与地下两大结构。其中地上包括综合教学楼、入口门楼、垃圾房三部分,地下建筑包括综合教学楼与风雨操场两部分。除此之外,还设置了绿地面积与停车位。在建筑整体布局期间,设计人员考虑到学生上、下学期间家长接送的安全问题,在校园南侧规划出面积较大的入口广场空间,有效提供了疏散场地。同时,也在校园东北角与西南角设置停车区,避免因交通问题出现不同流线的交叉,造成安全事故。
5.3总平面与建筑设计
设计人员考虑到小学建筑的功能问题,采用组团式方式设计教学空间,将每个年级设定为一个组团,共享庭院,具体将一、二年级教室安排在一楼,将三、四、五年级教室分别安排在三、四、五楼。如此既利于有效管理各年级学生,也能够考虑小学生特点,最大程度避免上下楼出现事故。该校在各间普通教室加入7.5m×9m的柱网,在专用教室加入8.7m×12m的柱网,不仅利于教学设施布置,也能提高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安全性。此外,设计人员还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对入口、通道、楼梯等部位进行规划。其中建筑物入口的无障碍通道地面平整,宽度为1500mm,公共走道宽度均在1800mm以上。楼梯间位置张贴警告条,可为学生安全行走提供提示。
5.4结构设计
该学校为乙类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均为50年,教室与办公楼荷载标准值分别为2.5kN/m2与2.2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B类,建筑安全均达到二级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满足框架二级标准。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上部与下部结构设计时,根据学校实际尺寸与情况设置出合理的结构缝,各单体采用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使用材料为C35抗渗密实防水混凝土与HRB335与HRB400型号钢筋,预制构件有叠合板、叠合梁、预制柱以及预制楼梯板等。[4]
5.5其他安全设计
工作人员在进行排水设计时,在室内外安装了有效的消防管道系统与排水渠道,可避免教学楼与操场积水,减少学生遇滑摔倒的机率。在消防设计方面,工作人员将地上2500m2的部位设置为防火分区,各区内加入至少两个消防给水系统与自动建筑灭火器等设备,其中的消火栓系统一次灭火用水量可达108-180之间,可以在短时间内扑灭中小型火灾。在方案规划期间,设计人员与校方多次沟通,不断调整设计方案,最终呈现良好效果。此校园规划案例值得其它设计人员学习与借鉴。
6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中小学建筑规划时,一定要将安全问题作为考虑的重点,遵循国家安全标准与校园设计的原则,注重细节问题,科学进行设计与规划,并根据学校需求及施工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方案,提升建筑设计的安全性,从而为中小学生营造安全可靠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杜宏武,唐云,王擎.安全视角下英国中小学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J].南方建筑,2019(01):38-44.
[2]王高伦,王琰.西安市就学需求激增区域的小学建筑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策略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9(02):200-201.
[3]杨萍,姚宇翔,史贝贝等.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1):18-24.
[4]陈岩.中小学校园建筑及校园空间的探索与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09):77-78.
作者: 单位: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