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校园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现代演绎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校园建筑是不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载体,地域文化对校园建筑设计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诠释为建筑语言融入到校园之中,是建筑创作构思的关键所在。文章将从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地域文化特性在校园建筑中的演绎方式,最后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践,总结出地域校园建筑设计方法,以期为之后的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引言
中国自经历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建设浪潮后,建筑数量的激增、建造技术的成熟以及建筑的普世化设计导致中国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逐渐丧失自身识别性。校园建筑作为地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同样也面临文化缺失的问题。如何改变校园建设的同质化,协调校园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协同校园建筑与历史传统的发展,将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并适宜地表达出来,值得当代建筑师深入思考。
1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一地域时空下,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系统,包括民俗文化、经济文化、环境文化、自然文化、社会文化等[1]。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人文积淀,是学校所坚守的核心价值与灵魂[2]。校园建筑自诞生之初就受环境影响,校园文化根植地域文化土壤,连接地域文化血脉,与地域文化相融共生。
2地域文化在校园建筑中的演绎方式
2.1地域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建筑对地域环境的适应性不是指建筑纯粹地屹立于环境之中,而是与地域环境建立一种平等、互融的共生关系。如何使校园建筑的气质在包罗万象的地域环境气场中发挥它独有的魅力,便是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智慧所在。要使建筑融入地域环境,首先需要在设计前对当地气候环境做充分的调研,以适应校园物理环境的需求,从而避免不同区域气候给建筑带来的不良影响。其次,分析各区域的地理地势情况,根据场地自身的地形条件,创造出因地制宜、体现建筑层次感的地域特色建筑。最后,从地域环境整体性出发,设计互动体验性景观,建立人与自然的对话关系,表现建筑与土地的质朴关系,让地域性在校园建筑环境设计中发挥充分的作用。
2.2地域人文精神的延伸性
地域人文精神的延伸性使地域文化能够在校园环境熏陶的基础上发挥其独有的人文魅力与精神内涵,进而拉近人们对该地域的距离感,对建筑环境表现出更好的亲和力与归属感。校园空间的本质属性是注重人与人、人与场所之间的情感交流。若想将地域文化延伸到校园空间,需要我们从丰富的文化成果中探寻建筑创作的语汇,将其进行抽离、分解、重组与融合。将传统文化特色应用到建筑平面的布置、建筑外观的设计、建筑空间的意象等方面。将地域人文之精华糅进建筑的起承转合之中,使书院文化与地域气质相互交融,焕发校园新的活力。
2.3地域传统材料的复合性
传统建筑材料作为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播者,其真实质朴的质感与特有的营造方式组成了地域建筑特色的主要内容。地域材料唤起历史记忆,新材料迸发时代精神。鉴于目前传统材料本身存在的缺点以及现代新型材料的发展,材料的复合化运用是当前地域建筑设计的趋势所在。在校园建筑设计中,对地域材料的运用除了保留其作为结构的功能性以外,还可以将其作为装饰艺术的材料,增强传统材料在地域文化中发挥的灵活性。
2.4地域文化符号的转译性
不同地域有其独有的文化符号象征,符号作为传达信息和表达文化的中介物,在校园建筑中的转译具备立体化、抽象化的表现。符号的立体化旨在从传统建筑中提取出文化符号,运用到校园建筑造型中,展现立体的空间符号;符号的抽象化则通过萃取民俗符号,经过合理的加工嫁接到校园活动场所中,使其具备与传统建筑相似的视觉效果。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地域文化氛围。总之,地域文化符号的转译不是生硬的拼凑,而是科学合理地将其融入校园建筑的环境中,从而确保地域文化脉络的延续性与完整性。
3广西民族大学的地域文化表达
3.1地域背景剖析
广西山区面积分布辽阔,喀斯特地貌显著。复杂的地形孕育了变化多端的气候,具有显著的地域环境特征。广西民族大学武鸣新校区位于南宁市武鸣区南宁教育园区西片区,校园用地东北紧邻纬1路,东南靠近经2路,西北紧靠新庆南路,西南边为发展大道,东北面背靠岜朋山,隔山相望建有里建湖湿地公园(图1)。武鸣新校区基地与相思湖学院用地之间、紧邻经2路地段有一座约100米的孤山峰,孤山耸立如珠而托。这样的山水格局、地貌植被成为塑造地域校园空间独有的资源与优势。
3.2建筑空间布局适应地域自然环境
广西民族大学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其地域性、民族性将转译为建筑语言,贯穿设计始终。校园整体规划充分借纳基地内山水的独特要素,提出引山理水的设计理念。规划以图书馆建筑和入口广场作为礼仪轴线,辅助以基地内特有的山丘和规划的湖面作为景观共享带,形成一山一湖组团环绕、一轴一带共享相连的校园格局(图2)。在建筑群体布局上,采用广西传统建筑民居的院落式布局,形成以图书馆为核心,公共教学实验区、生活区、运动区相围绕的功能组团,各组团间的庭院空间以水溪环绕相连造园,使校园既有大尺度的桂林山水风光,又有宜人的组团园林空间(图3)。在流线组织上,规划从城市周边人流方向、校园形象等角度综合考虑校区的出入口位置,其中西南主入口面向发展大道,设计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广场,强化校园与城市主干道的关系。校园内实行人车分流,步行道路连接各个功能分区,配以公共广场与景观空间,共同组织安全舒适的步行网络。在整体空间布局上,使校园规划与地域自然环境取得较为和谐的总体关系。
3.3建筑设计形态沿袭地域传统风貌
建筑造型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广西壮乡建筑及东南亚民族风格和元素,囊括吊脚楼、坡屋顶、风雨桥、铜鼓、壮锦等地域特色,与山水一体,把校园汇集成表现民族建筑与地域建筑的展示舞台。例如,位于校园中心的图书馆建筑,以坡屋顶为基本样式,屋面反曲起翘,立面装饰采用玻璃与穿斗式木架,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诠释,将其引入神秘的文化殿堂(图4);行政办公楼及食堂在首层采用了柱廊空间,创造出一种吊脚楼的空间意象;宿舍楼群吸取了传统侗族村落高低错落的空间特征,强调建筑与山体的关系,通过建筑层数的变化,形成山水融合的丰富天际线;食堂圆形的建筑体量则借鉴铜鼓鼓身的外形形态,点缀以纹饰,自然地传递出传统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空间神韵。持续地把握地域建筑特色,是地域文化输出为现代建筑语言不可或缺的设计要点。
3.4建筑装饰细节提取地域文化符号
校园建筑形态在凸显民族地域性与现代感的基础上,整体风格采用和谐统一的民族基调。广西地域传统材料常采用清水混凝土、红砖、青砖,毛石砌筑墙体或装饰墙面,本项目以适宜低调的建筑风格为出发点,校园建筑统一运用红砖作为外墙饰面,力图传达当代校园建筑的岭南气质(图5)。其次,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壮锦、花山壁画等图案点缀到建筑檐口、窗户、支撑柱中。在景观设计上,提取铜鼓表面花纹作为广场的地面铺装图案,将独特的地域元素符号通过有效转译与校园建筑融为一体,在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找到最恰当的结合点。
结语
校园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多样化,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建筑语言,总结起来可遵循如下基本原则:首先,建设地域特色校园需设计师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发展规律;其次,剖析地域文化的组成要素,通过对地域文化的解构与重组,地形上顺应自然特征,空间布局上凝练地域精华,建筑材料及文化符号的运用上避免生搬硬套,合理发挥地域文化的本质特征;最后,整体规划以和谐的总体关系为基础,实现地域文化局部与校园整体的和谐统一。随着地域建筑理论的日益完善,地域文化在校园建筑中的演绎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未来地域文化也将在校园建筑设计中发挥更为重要和广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龑池.基于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新时代行政中心设计探究——以安徽省界首市颖南新区行政中心设计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8(19):263-264.
[2]刘骁,郭卫宏,包莹.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绿色校园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以湿热地区大学校园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01):113-119.
[3]黄增军.材料的符号学思维探析[D].天津大学,2011.
[4]冯刚.我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5:16.
[5]陈纵,夏大为,盘育丹,周子航.从批判性地域主义到“两观三性”——浅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地域性建筑设计策略[J].华中建筑,2019,37(11):4-9.
[6]赵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华中建筑,2001,19(2).
[7]魏子恒.广西民俗建筑符号在旅游建筑的应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
作者:张丽娜 陈建华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