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低年级研究式建筑设计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低年级研究式建筑设计教学方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低年级研究式建筑设计教学方法

摘要:目前,研究式建筑设计教学在我国主要应用于高年级课程,中低年级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的惯性思维模式对高年级开展研究式设计构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实现中低年级与高年级设计课程的良好衔接。文章以建筑学本科二年级设计课教学为例,分析在中低年级尝试应用研究式教学的可行性,并从题目设置、问题引导、过程控制等方面探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中低年级;研究式教学;建筑设计课程

1课程背景

研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与指导下,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思考、实验、讨论等探索活动,发现事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和规律,进而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我国第四次高等教育改革后,研究式教学逐步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主旋律。建筑设计领域的研究式教学提倡“设计即研究”,要求将设计过程视为针对问题进行研究而获得设计策略。目前,我国研究式建筑设计教学主要应用于高年级设计课程,中低年级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相较于研究式设计教学在高年级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当前中低年级研究式教学探索十分滞后。由于中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专业基础知识与设计技能的积累与学习阶段,知识体系不全面,应用研究式设计教学模式相对复杂与困难。然而,中低年级设计传统教学法已显露弊端。由于其重点关注功能、造型、结构与表达等基本建筑问题的训练,建筑的社会性等属性被弱化,加之选题多为假想基地,学生常经过简单案例分析后就照猫画虎着手设计。设计成为远离现实的纸面图画,不仅作品创新性不足,学生久而久之更是丧失了调研的意识和能力,等升入高年级需要真正深化和提升设计时往往陷入困境。鉴于此,将研究式教学方法引入中低年级,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设计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将与设计相关的社会与环境问题与建筑设计紧密联系是极其必要的,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入手,逐步掌握有条理的研究方法和设计秩序,提高创新能力和自主设计能力。

2可行性分析

目前,建筑学中低年级应用研究式设计教学的可行性讨论还没有最终定论。反对方指出,“高中教育是非探索性的,大学教育模式的突然转变,学生并没有相应的学习方法”[1]。支持方则认为,中低年级缺少一定量的研究式训练,高年级学生难以克服传统课程设计思维惯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潜意识的思维模式,常导致学生甚至半路回归传统的设计方法”[2]。事实上,注重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中心和主题。与传统应试教育培养模式相比,新型素质教育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与创新能力均有明显提升。连续三年(2016—2018年)对长安大学建筑学院中低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近70%的学生表示曾参与过各类探索性的课外社会调查、实践或科学探究活动。若对这些学生加以进一步引导,他们就能够具备研究型学习的初步能力。此外,随着建筑学学科的迅速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很多高校建筑学中低年级教学改革已经初现成效。例如长安大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经历了从传统的美术引导型的“图画建筑”到其后技术主导型的“空间操作”,直至当前强调“场所营造”的教学过程。在关注建筑的功能、结构、造型等建筑设计基本问题的同时,各设计阶段又以讲座形式及时嵌入技术类、文化类等相关支撑课程,并在营造场所的过程中融入城市层面、基地层面等研究性内容,为研究型设计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3]。因此,现代素质教育下初具研究能力的学生群体以及中低年级相关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使得部分院校在中低年级首先尝试引入研究式建筑设计教学模式成为可能。本文以建筑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为例,分析了在中低年级尝试应用研究式教学法的可行性,并从题目设置、问题引导、过程控制等方面探讨具体的教学设计。

3教学设计

新教学法虽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主体,但其教学效果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控握紧密相关。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知识储备有限、自主研究能力尚弱的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设计题目,并加强对调研以及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全过程的阶段控制,协助和引导学生逐步获得研究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3.1题目设置

首先,设计题目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建筑类型或者可以亲身感受的项目,以便于后期的实地调研和体验;其次,题目规模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再者,题目设置以“真题假做”为主,即真实基地、真实规划条件和真实项目。教师可从研究型设计的课程要求出发,对项目的技术指标和政策要求等任务条件进行适当修正,以求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重复空间设计是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空间训练的重点内容,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幼儿园和小学为设计训练课题。题目来源为实际工程项目,根据研究式教学要求,并未完全沿用原项目的技术指标和功能要求,属于“真题假做”。幼儿园设计规模为9个班,每班30人;国际小学10~15个班,5个年级,每班25人。任务书中除规定了基本的活动单元和教学空间外,其他类型空间皆根据学生调研情况自主确定,拓展了设计的自由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方便调研并加深学生对所生活城市的认识,项目基地选取真实的城市地块。这些位于不同城市结构中的地块具有不同的密度、开放度,有利于学生在调查和设计研究中加强对建筑与城市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训练学生对作为建筑设计背景的城市现象的感知力。

3.2问题引导

研究式设计开展的前提在于发现问题。由于中低年级同学知识体系建构不全面,对于社会现象、城市问题的感知不敏锐,不易提出特别有价值的问题。可通过加强对学生调研全过程的指导,将调研中庞杂的信息分解为若干项类,制定具体的调研指导书,并采用“调研—汇报—再调研—再汇报”的形式,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及时做出反馈,引导学生有效发现问题,为下个阶段调研和设计的开展指明方向。为加强对调研阶段的把控,设计调研任务被分解为场所、使用需求、结构、外壳和材料性五个大项,每个项目又分解为城市和建筑两个层面的调研内容。这五个调研项目既同时进行,在设计的不同阶段又有所侧重(图1)。在明确的调研要求指引下,学生按图索骥、层层推进,形成条理化、秩序化的调研逻辑,为在调研中有效发现问题奠定基础。由于个体思维差异或擅长领域不同,每位同学通过设计调研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设计切入点,形成各具特色的设计成果。如幼儿园设计时关注社区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需求,基于空间共享理念,将新建幼儿园主要功能空间置于二层平台以上,平台下层设计为社区居民的各类生活服务空间;又如从教学模式和使用人群需求出发,结合中国古代书院空间特点,形成五个容纳教学、生活、交流、娱乐等功能的立体空间单元的“柏拉图学园”国际小学设计。再如,从特殊承重体系和结构单元出发,兼顾空间与形体塑造,形成层层退台式单元体多簇堆积形式的“成长空间”国际小学设计。上述设计没有以“形式”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但所形成的空间与造型却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这一共同特征即是研究式设计的魅力所在,作为一种创新型设计方式,以理性的推导过程为独特的形式找到合理的解释。

3.3过程控制

完整的设计过程可分解为“分析、综合、发展”三步骤,而设计操作则常在不同层次上循环重复进行,直至整个设计问题完美解决。实践中,该程序时有间断、跳跃、颠倒,遇到困难或不明确时,设计者则返回到前面的阶段,因此,一个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实际包含着许多反馈的回路[4]。根据这一原理,将研究式设计教学过程划分为“调查体验”“问题分析”和“概念生成”三个阶段。调查体验对应“分析”,是以客观观察和归纳论证为开端的起始阶段;问题分析对应“综合”,是被称为“创造性飞跃”的整个设计过程的核心阶段;概念生成对应“发展”,是系统分析、评判并决策形成最佳方案的关键阶段。三个阶段既遵循依次向下的设计流程,亦可能出现跳跃反复(图2)。中低年级的研究式设计教学的过程控制中,教师在三个阶段的参与度和引导作用不容忽视。(1)在调查体验阶段,除制订具体的调研指导书外,要求学生以理性的思维进行信息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同时也不忽视感性体验对形成主观感受的作用。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此阶段要求调研信息和数据具有尽可能高的真实性,要求学生运用恰当的调研手段,并以每周汇报与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效发现问题。(2)在问题分析阶段,强调理性分析的客观性。首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性质,是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还是建筑问题?属于城市层面,还是建筑层面?其次,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辅导,要求分析问题的方法应以建筑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最后,对于调研中出现的次级问题的多重复合,应引导学生协调次级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关系,按照价值等级次序确定可能方案。(3)在概念生成阶段,须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以概念为指引。概念的提出应针对前期的问题,要明确肯定,具有宏观统领性。此外,引导学生对前期形成的可能方案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评判,要求解决办法具体、可操作,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特点。可采用汇报加讨论的教学方式,启发和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提出设计概念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时,首先,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态度,从多方面对现状空间环境和实体形态进行反思和再认识,通过多种思路与方法的对比讨论,减少设计错误和重复设计,强调解决问题方案的思路与方法的独特性与最优性;其次,还须关注学生提出的方法是否与所发现的问题相吻合,是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及是否能够以恰当的设计语言实现其概念构想。结语在中低年级引入研究式设计教学理念,不可避免存在很多困难。然而,这一教学革新对于学生及早形成研究式的设计思维和方法、促成中低年级与高年级设计课程的衔接过渡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知识储备有限、自主研究能力尚弱的特点,应制定具体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调研指导书,加强对前期调研、问题分析和概念生成全过程的把控。此外,教学体系中相关支撑课程的加强对研究式设计教学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开拓研究视野,提高其发现问题、形成有价值研究成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雅兰.以研究性课题为背景的STUDIO教学思考[C]//北京: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95-99.

[2]周静敏,司马蕾,黄杰,等.研究型建筑设计教学形式探索[C]//北京: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22-126.

[3]李凌.从图纸设计到空间操作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6(02):58-59.

[4]沈克宁.有关设计方法论研究的介绍[J].建筑学报,1987(03):64-66.

作者:李凌 史聪怡 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