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要点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要点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要点探讨

摘要:考虑了感染防控、环境卫生等多方面因素,从设计理念和原则入手,讨论了感染性疾病科用于收治传染病患者区域的选址、布局和流线设计,提出了针对感染性疾病科的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肺炎;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建筑设计

1概述

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是综合医院中承担感染性疾病筛查和诊治工作的科室。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病,收治非传染性感染病患者的区域无特殊要求,而收治传染病的区域要考虑对医护人员的保护、防止医源性感染等多方面因素,在选址、平面布局和流线设计等方面均有特殊要求,因而从设计阶段对建筑的合理性进行把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论述内容为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用于收治传染病患者区域的建筑设计,将从项目选址、平面布局、流线组织等多角度入手,对感染性疾病科的建筑设计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析。

2选址与总平面布局

2.1选址

综合医院新建或改扩建感染性疾病科,在满足综合医院选址要求以及当地城镇规划、区域卫生规划、环保评估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的前提下,还应结合医院总体布局与院外周边建筑的关系,综合考虑将感染性疾病楼设于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避免医源性感染。同时,参考GB50849—2014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和建标173-2016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的相关条文,新建、改建或扩建的感染性疾病科与周边建筑应设置不小于20m绿化隔离卫生间距。值得注意的是,此处20m的间距不仅指与医院内部其他建筑的间距,也包括与院外建筑的间距。若感染性疾病科邻近城市道路建设时,还应考虑烈性传染病疫情爆发等特殊情况下,应该有封闭城市道路的实际操作空间(见图1)。

2.2总平面布局

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综合医院整体布局应分区合理,洁污、医患、人车等流线应清晰,应避免院区内医源性感染。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独立出入口,且在入口处设置具有引导、管理等功能的标识系统,避免对院区内其他部门产生影响。感染性疾病科的患者出入口附近宜设置救护车冲洗消毒场地和设施,便于运送患者的救护车就地冲洗消毒。

3平面布局

感染性疾病科平面布置中,门诊和病区均应按呼吸道传染病和非呼吸道传染病分设不同的患者就诊区域,且应相互隔离。从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的角度考虑,非呼吸道传染病诊疗区域布置宜按照呼吸道传染病诊疗区域布置要求设置,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或出现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时,可实现快速功能转换。呼吸道传染病诊疗区域应严格执行“三区两通道”的基本原则。三区指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两通道指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不同洁净程度的分区之间应设置缓冲间,缓冲间双侧门应具有互锁功能,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

3.1清洁区

清洁区是感染性疾病科中不应受到传染病患者和疑似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清洁区为医护及其他工作人员进入感染性疾病科的空间,医务人员更衣、值班、会议示教、淋浴等都在此区域完成。若感染性疾病科不设置地下室,配电室、空调机房、消控室等设备用房需要设置在建筑内部时,应尽量设置在清洁区,严禁设置在污染区,避免出现需要设备检修时,工作人员需进入污染区的情况出现。3.2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毗连污染区,是存有潜在病原微生物污染可能的区域。潜在污染区是医护人员工作的区域,医生办公、写病历,护士监护、配药均在此区域完成。为了方便医护人员工作,在潜在污染区通向污染区的缓冲间之后,往往要设置一条医务工作廊(见图2),联通各个诊室或病房等功能房间。医务工作廊禁止病人进入,因而也属于潜在污染区的范围。为了便于理解,将医生办公区域定义为潜在污染A区,医护工作廊定义为潜在污染B区。潜在污染B区与污染区直接相接,相对于医生办公的区域,污染危险性较大,医务工作者在廊内身着防护服等隔离措施。因此和一般病区不同的是护士站(间)不应开敞设置在医护走廊,应在潜在污染A区设置,并朝向潜在污染B区设置传递窗和观察窗,便于和潜在污染B区医务人员交流和药品的传递。

3.3污染区

污染区为传染病患者和疑似患者直接接受隔离和诊疗的区域。门诊患者及疑似患者就诊、检查、留观和住院患者隔离、治疗等均在此区域完成。为了对医务人员有效防护,防止医源性感染,污染区在建筑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内容:1)挂号、收费、取药及取检查报告等,应以自助设备为宜,减少患者与工作人员直接接触的机会,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风险。2)呼吸道传染病门诊和非呼吸道传染病门诊应分设留观室,并与各自诊区有便捷联通方式,方便患者就诊后就近留院观察。由于留观室的患者尚未确诊,为防止交叉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留观室应单人单间设置,非呼吸道传染病留观室宜单人单间设置。留观室内应设置独立卫生间和非手动开关洗手盆,避免患者在走廊走动或使用公共卫生间期间造成的交叉感染。3)医务人员通道与呼吸道传染病病房之间应设置缓冲间,以避免污染区与医务人员通道(即潜在污染B区)之间的压差紊乱。此缓冲间内应设置非手动开关洗手设施,便于医务工作人员出入不同病房时进行手卫生操作。4)与病房、留观室相邻医务工作廊的内墙上应开设固定观察窗,呼吸道传染病病房和留观室应设置传递窗,便于传递食品、药品等小件物品,以减少工作人员进入病房的次数。传递窗应为自锁式单侧开启,并且应装备有紫外线杀菌灯等杀菌消毒设备。综上,可以得到感染性疾病科的基本布局模型(如图3,图4所示),即分为三个基本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三区之间不能直接相接,而是通过缓冲间将其联通,同时医务走廊和患者走廊应分别设置,互不连通。图5为某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急发热门诊,便是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深化完成。

4流线设计

感染性疾病科流线的组织与功能分区存在明确的对应关联,合理的平面布置是清晰流线的前提。通过对感染性疾病科内部交通空间的合理组织,可以有效地控制工作人员、患者、污染物品、洁净品等重要动线,进而形成清晰合理的流线。

4.1患者流线

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患者往往是由门急诊筛查而来,经过挂号收费、诊室、医技检查、化验等流程后,进入留观室留院观察。经确诊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应通过专用通道或专用楼、电梯进入病区,进行出入院办理后进入病房。

4.2工作人员流线

清洁区至污染区流线:工作人员通过专用出入口进入感染性疾病科清洁区内,在清洁区更衣间进行更衣,脱去便服,换工作服;在第一道缓冲间套白大褂后进入工作区,即潜在污染A区;在第二道缓冲间穿着防护服后,进入医生工作廊,即潜在污染B区;通过病房内的缓冲前室,医务人员可进入病房对患者进行治疗。污染区回清洁区流线:医务人员从病房进入病房内的缓冲前室进行手卫生后,可进入医生工作廊,即潜在污染B区;从医生工作廊进入第二道缓冲间消毒后,可脱去防护服或隔离服,进入工作区,即潜在污染A区;从工作区经过第一道缓冲间脱去白大褂后,可进入清洁区,在清洁区进行淋浴后,可更衣走出感染性疾病科(见图6)。

4.3其他流线

1)洁净物品流线。清洁物品由清洁区进入感染性疾病科,可通过医生流线进入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有条件的可在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设置清洁物品专用通道,兼做缓冲与清洁物品暂存库。2)运餐流线。病区餐品由清洁区进入感染性疾病科,可通过医生流线进入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有条件的病区可设置备餐间,备餐间宜划分成清洁和污染小间,清洁和污染小间应设传递窗。采用一次性餐具时,备餐间可设于清洁区,不设分隔,并应在污染区设置残食收集暂存间。3)污物流线。污染区应设置污物间,且呼吸道传染病和非呼吸道传染病应分别设置。污物间应直接对外或有便捷的通道通向室外。

5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短短20年时间爆发了多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SARS)、甲型H7N9流感病毒等,都为传染病的诊疗场所的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2020年肺炎疫情爆发,蔓延迅速,综合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承担了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和防控的主要工作,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是否合理,对及时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有效救治感染性疾病患者,保护医护人员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浅析感染性疾病楼的设计思路。由于各地区经济条件各有差异,设计标准有一定的区别,我们的设计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部分观点难免有欠缺之处。本文仅作引玉之砖,笔者有幸参与了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研究,希望能与读者一道完善感染性疾病楼建筑设计理论,为医疗建筑设计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传染病医院设计指南》编委会.传染病医院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质量标准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出版社,2020.

[2]许钟麟.隔离病房设计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曹伟,傅宏杰.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护理单元设计探析[J].建筑学报,2014(12):61-69.

[4]梁建岚.传染病医院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3,39(24):9-11.

[5]刘子平.浅谈综合医院传染病楼设计[J].中华民居,2011(8):33-34.

作者:张伯仁 单位: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