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思考

【摘要】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历史非常久远,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存在不同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理念的冲击下,传统建筑技术正在逐渐失传,所以,需要通过将现代建筑理念与古建筑理念相结合的方式带动新时期建筑行业的发展。论文结合实际对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关注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融合的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建筑;古建筑;设计理念;思想融合

1引言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众多文化瑰宝,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筑领域中,通过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能够在保证建筑实用性的同时融入古风古韵,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升华。因此,有必要对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进行研究。

2现代建筑与古建筑设计综述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实用、便捷成为时展的主旋律,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自动火灾系统、智能防盗、电梯等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些功能也使建筑形式受到了限制。所有建筑形式的调整与改变都必须优先服从功能性,促使设计者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创意的难度也因此得到了大幅提升。建筑理念非常玄妙,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建筑理念,无论理念是否成熟,在建筑设计受到限制时,必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使设计方案兼顾人们的生活习俗、气候条件等因素[1]。仿古建筑就是对古代建筑形式进行模仿建造。在设计前,需要针对古建筑的部分特征要素进行提取,以此体现出古建筑元素,这种建筑并不是单纯的古建筑仿制,而是通过现代建筑技术体现古代建筑风貌。仿古建筑的设计风格经历过非常大的转变。目前,我国在开展商业街改造时,通常会整体拆除老旧建筑,然后根据商业街的定位确定仿古建筑的年代与风格,设计人员还要结合不同年代的风格元素,重新对整条街道进行规划设计,尽可能地保留人们对老旧街道原有的记忆,使人们重新感受街道的年代气息。所以,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是思想层面的进化,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完善古建筑的整体构思,但在完善期间同样需要兼顾现代建筑的特点。

3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合古建筑设计的思路

时代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建筑材料都发生了改变,使现代建筑设计有了更多可能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应在形式方面增加对现代建筑设计的约束。而传统建筑之所以经典,在于其设计理念的完整性。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其与古建筑设计理念的融合并不是利用现代建筑技艺恢复以往的建筑形式,而是通过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设计理念与原色优化建筑设计,在保证传承建筑理念的基础上丰富现代建筑的空间感受,同时兼顾传统立意与现代手法,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2]。

4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4.1建筑形式融合

古建筑的形式美主要取决于其细节,无论是中国古建筑还是西方古建筑,其主要材质基本都是木材与石材,因为材料、技术的限制,建筑结构在发展期间并未出现过较大的改变,只能通过建筑尺寸与细节的优化来表现出建筑的特点,所以,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成为提高建筑附加值的一种方式,并且越是重要的古建筑,其装饰细节越复杂[3]。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由于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设计中的制约因素更多。例如,在建筑单体设计中,古建筑的屋顶、屋身、台基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三者组合后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态,但是每一种形态都会在三者各自体系中受到局限。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逐渐模糊了三者相互之间的体系界限,建筑形体的变化更加灵活。另外,在古代建筑中,榫卯结构是一种重要结构形式,通过立柱、横梁等构件相连,能够形成性能优异的框架结构,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将榫卯中的木质材料替换为其他各种建筑材料,在保留榫卯结构优势的同时提高建筑质量。比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便将榫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了建筑设计中,然后结合古建筑中的雕花工艺,使横梁更富有装饰性,大大提高了现代建筑的观赏价值。

4.2建筑符号的融合

传统的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划分为新旧对比、抽象简化、材质还原3种形式。新旧对比是在同一建筑中同时应用现代建筑与古建筑的设计元素,新建筑以依附的形式与古建筑形成整体。欧洲国家对于古建筑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而且建筑物的新旧更迭非常缓慢,所以,往往会通过优化旧建筑的方式使其具有更多的现代化功能,若旧建筑无法适应改造,则会选择在建筑旁进行新建筑的建设,以此来体现时代特征。新老建筑的更替不仅能彰显时代特征,还能让整个街区呈现出一种发展带来的历史延续感。在我国,新旧建筑的交替通常是选择将旧建筑推倒重建,在重新构思建筑设计时,思考传统的延续方式,但是这种方法过于粗暴,无法实现传统的延续,所以,可以在优化建筑形式的过程中融入传统建筑的特征符号,以此完成建筑历史的缓慢更迭。抽象简化方式则是通过解构、重构等方式提取古建筑意象,并将意象融入现代建筑中。通常情况下,传统建筑的美学解构往往与其复杂程度有直接关系,而现代建筑多追求简单的几何美学,所以,为了传递古建筑中的传统意象,可以通过符号简化的形式体现古建筑特征,例如,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中的兰溪亭,经过简化后的兰溪亭通过自然、走兽等装饰的衬托,兼具现代几何美学与传统风韵。对古建筑进行特征抽象简化时,必须同时关注意象的传达与简化程度,如果刻意追求形式,变成细微精简,会失去简化的意义。而若过度简化,则无法完整地表达出建筑的传统意象[4]。材质还原属于隐晦的符号表达方式,对于现代建筑并没有过多的形式限制。在这种符号表现中,由于其不属于视觉符号,而是从建筑材料出发融入古建筑设计理念,所以,这种方式往往更加接近于古建筑本身。在建筑材料中,木材因为质感、加工便捷性的特点,在建筑中广泛应用。然而在众多新型材料的冲击下,木材因为性能缺陷逐渐被替代,在如今的建筑行业中,木材已成为非常难得的一种建筑材料。在木材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利用榫卯结构、斗拱等方式还原传统意象。例如,在局部墙面可以利用木材与其他材质进行对比,以此凸显木材质感的柔和特性,而且木材自身的传统文化属性也会在建筑中有所体现。

4.3建筑设计空间理念的融合

建筑空间的意象表达是人与环境相互融合后的产物。所以,建筑空间形式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而改造出的一种空间环境,建筑空间是具有主观性的事物,是将主观意象转化为客观现实的产物。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进行融合时,需要通过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手法表现古建筑空间设计理念。建筑的功能特点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所以,影响建筑空间设计的主要因素便是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心理层面的感受,虽然不同人的习惯存在差异,但从大方向出发却存在共性。例如,中国人的心理习惯便普遍倾向于居中为尊和空间方正[5]。在古建筑设计中,庭院空间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具有封闭性与内向性。空间属于半私密空间,能够有效满足人员的特定日常活动。因为传统建筑往往会将不同的功能性建筑进行组合,形成庭院。而现代建筑则因为复杂性,土地资源的紧缺以及房屋的高度密集性,弱化了庭院空间的必要性,使庭院逐渐减少,此时则产生了围合空间的设计模式。围合空间是通过单体、墙体围合形成的室外空间,这种围合方式非常灵活,不用局限于空间形状。现代建筑对于轴线以及序列的要求更低,空间灵动性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所以,在空间设计中需要体现空间设计的多变性。中庭空间属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一种空间模式,在公共建筑中较多出现。因为现代建筑具有复杂性与集中性,并不会如同古建筑一般实现平面无限延伸,而且在土地限制下,现代建筑还呈现出了向上发展的趋势,建筑中的不同层级就如同利用多个房间围合出的庭院,经过细分同样能体现出古建筑的色彩。半围合空间属于现代建筑中传统庭院空间理念的延伸,通过将围合元素拓展到景观等设计中,同样能体现出围合的空间感。而且这种半围合的空间设计方式还能令整个空间变得更加具有层次感,更加方便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古建筑元素。对于现代建筑设计,需要通过空间设计的方式兼顾功能性与传统意象,这样才能实现建筑风格的融合。

5结语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古建筑设计是历史的传承,而现代建筑设计则是时代的见证,二者之间的融合正是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能够促进建筑设计领域的长期发展。相信随着更多人了解建筑设计的重要性,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之间的融合一定会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巩玉发,韩萌.浅析传统大木作在现代仿古建筑设计中延续与发展——以“南仕堂”为例[J].住宅科技,2020,40(10):65-68.

【2】吴德兴.现代建筑设计对地域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5(3):111-115.

【3】刘雅婷,李宪锋.由中国近现代仿古建筑复兴思潮总结现代仿古建筑的发展与革新[J].明日风尚,2020(5):158.

【4】郭琦.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思考[J].中国住宅设施,2019(12):22-23.

【5】赵刚.探讨现代建筑设计如何与中国古建筑设计相融合[J].建材与装饰,2019(33):139-140.

作者:王伟 单位:陇南市西南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