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中式风格建筑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中式风格建筑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中式风格建筑设计论文

1新中式建筑的设计要点

为了延续中国传统历史文脉,保护好现存的传统中式建筑是远远不够的。不斩断根只是最基本的做法,如何给予根营养,使之开枝散叶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人们已经清晰的看到传统中式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弊端,怎样扬长避短就是设计者接下来应当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1平面布局

传统中式建筑擅长用外廊来连接各个空间,用房间的外墙围合成一个三合院或四合院。当代人口数量众多,大规模的推行这种平面布局是不可行的。我们可以将三至四幢楼房进行拼接,形成一个半围合状态的小院落,在小区规划中形成一个个的组团,既可以成为景观节点,又可以让住户享受具有半私密性特点的灰空间;至于户型平面布局则应采用现代建筑的贯通方式,方便住户使用,主要房间可以依旧秉承坐北朝南的传统,避免冬季西伯利亚的寒流,亦引入夏季来自太平洋的凉风。

1.2立面风格

现代建筑设计要求形式追随功能,这就决定了现代建筑不可能每一幢都像传统中式建筑一样讲求立面的完全中轴对称。我们可以从中截取一些片段和符号来制造传统建筑韵味,例如坡屋顶、窗棂、栏杆式样;而由于古代没有窗帘,开窗面积虽大,却用木条将其分隔,使得自然采光不佳,视野不够开阔。我们可以把木格条面阔减小,移至窗户上端,根据室内空间功能进行合理重构,将古典主义和现代生活相互融合。整体风格应该尽量简洁大方,不要有过多的转角,当开窗过于凹进(如卫生间高窗)影响立面效果时,可以齐墙设置一道镂空的窗格,既不影响通风效果,还可以作为传统元素的局部表现增加艺术美感。

1.3细部装饰

传统中式建筑中,屋顶角部的蚳兽、屋檐下方的斗拱、大门两旁的抱鼓石、引导贵宾的垂花门等等,都是具有独特风韵的细节布置,也是提升传统中式建筑内涵的精华所在。它们大多不仅仅作为装饰物,还包含着深厚的寓意征兆。在小区规划设计中,适时加入细部装饰,营造传统园林氛围的同时也可以加强该区域的文化底蕴;而在单体建筑设计中,这些细部装饰不但使建筑变得生动有趣味,更作为文化符号提醒每一个到访者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内涵。

1.4材料色彩

现代社会的高层建筑中,框架结构是最受欢迎的结构方式,它与传统中式建筑中的抬梁式、穿斗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梁柱作为承重结构,墙体仅起维护作用。由于木材的易损性,我们应当把钢材作为其替代品。如若环境要求必须使用木柱样式,则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在钢柱外包裹一层木材,既结构稳固、节省材料,又不影响美观。而在色调配搭上,可以直接采用江南民居的“黑白灰”组合或是北方民居的朱漆配灰墙,在局部穿插少许亮色元素,从典雅古朴中显露现代亲和感。

1.5外部景观

中国古代园林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传统中式建筑不分伯仲,讲求相得益彰。在新中式风格的小区规划中,绝不是单纯的有山、有水、有树,单纯的将古典元素堆砌到每一个角落。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主与次、藏与露、疏与密、虚与实,如何将景观分布、整合、再串联是设计的难点;而如何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间氛围,并让到访者从心底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共鸣就是设计者进行创作的突破口。

1.6模型初探

为了更加清晰的说明新中式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笔者拟建了一座博物馆模型,从图例中探索和印证新中式建筑的些许法则。该模型选取的是一进四合院的布局方式和江南民居的色彩搭配,正房位置为展览正厅,厢房位置为展览偏厅,耳房位置为办公用房。展览正厅严格中轴对称,屋顶挑高很高,彰显庄严磅礴的气势;两坡顶,却在屋脊处增添了现代元素,用玻璃幕墙将两片屋顶连接;增加了现代建筑中的悬挑阳台,结合了带有传统元素的挡墙后并不显得突兀。两座偏厅则采用了相互镜像的单坡顶形式与正厅呼应,在窗花的选择上也与正厅保持一致。在正厅两侧的办公用房样式非常简朴,仅在色彩和细部装饰上体现中式风格;联接办公用房和偏厅的是一条具有现代风格的半开放式连廊,但它的木料材质和坡顶式样能完全融入整体古朴的气氛。而入口处的连廊是全封闭式,造型上同样选择两坡顶、圆窗花;但在屋顶顶端使用玻璃盖板,在刻板的建筑原型中注入活泼的血液。整个模型使用了大面积的玻璃材质,然而现代的元素并没有使我们将其定义为新中式以外的风格。模型的形制大量使用了方和圆,而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意识当中,“方圆”就是一种成功之道。中国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都应该成为设计者找寻传统中式建筑与现代风格结合之路的切入点。

2结束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建筑文化正在遭受更严峻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外来建筑风格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和大脑,现代人只能在特定的地点零星体会到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风采。社会的进步必然带来某些生活方式的流失,但作为中国历史文脉之传承的传统中式建筑,决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设计者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泱泱大国浓厚的文化蕴涵中汲取灵感,创作出给予后代民族精神慰藉的好建筑。

作者:余姝苇 周波 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