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代木质建筑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木质建筑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现代木质建筑设计论文

1对环境的回应

1.1对自然环境的引用与间接模仿

在木质建筑地域性表达中对于自然环境的直接引用,类似于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借景”的手法,通过对某些界面材质、色彩的处理,以及建筑形体组合和洞口设计的处理,直接地将自然环境元素引入建筑之中,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同时也以这种方式使得自然环境在建筑中得以延续。另外对于自然环境的模仿不仅仅停留于形式上具象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对环境做出一种逻辑上的深层表达,一种超越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抽象化的表达。

1.1.1对社会生活发展和城市肌理的顺应

城市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城市中的建筑以及公共空间的功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更新。求同存异,正是现代木质新建筑针对这些更新所做出的一种回应,这种回应在整体上顺应整体城市的肌理与韵律,同时为城市生活的发展提供新的功能空间,并且利用现代的材料技术和建筑语汇对传统的形式进行简化与抽象,从城市意象的整体性和功能的适应性上为城市的有机更新提供可能性。

1.2对形式的借鉴

1.2.1传统形式逻辑的保留

当然考虑到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功能和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进步,单纯的形式上的复古已经行不通了。但是传统木质建筑形式的深层逻辑确是可以移植到现代建筑中来的,在现代木质建筑创作中起到导向作用。同时以表现传统空间精神实质为终极目标的建筑设计,使得所创造出的空间以现代建筑的语汇表达着传统木质建筑的神韵,通过这种感情移植使新建筑同样扎根地域性文化之中,为人们提供一种新且“传统”的归属感。

1.2.2传统形式的提取与简化

在保留木质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的深层逻辑的同时要对传统形式进行适宜性的抽象与简化,既要保证文化和精神层面新形式与传统形式的关联性,又要适应全球化和当代文化下的超越民族的可读性。在对于东方木建筑结构的现代抽象与表达的探索方面,日本建筑师们做了一些尝试。如安藤忠雄在其仅有的三栋以木材为建筑材料的建筑对于对梁柱结构以及斗拱这一传统东方木建筑结构形式简化,抽象与提炼。

1.3对技术的运用

1.3.1“高技”———木质建筑现代化预制方式的探索

随着木材加工技术的进步,木结构是预制程度最高的结构形式之一,这使得木结构建筑得以能够快速地就地装配。并通过规格化的结构部件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中国正处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历史文化城镇新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传统的建筑材料,利用地域性的建筑表达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与创新。因此,对于地域性表达的讨论在当今的国情下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3.2“低技”———木质建筑传统建构方式的回归

木质建筑在地式的传统建造方式是对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地方材料的回应,同时也是文化传承和技术积累的产物。通过对一个地区特有的木质建筑建造方式的借鉴和应用,能够使建筑更好地融入当地的城市环境,同时在形式和细节上展现地域文化,得到使用者更多精神上的共鸣和认同。“高技”与“低技”并非格格不入的,在设计中应根据木质建筑的具体情况,在“低技”与“高技”中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一种“适宜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y),这并不是一种折中的态度,而是辩证的选择。选择适宜建筑所在地以及建造客观条件的结构形式和建构方式,是建筑对其所处环境做出的回应,并且一建筑本身的建造限定了一种特殊的场所以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

2地域性的木质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2.1建筑量的刚性需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每年以2%的速度在不断向前推进,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还将持续面临着数量巨大的对于建筑的需求。今年两会期间就提出,要通过推动新型城镇化解决“三个1亿人”: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在这一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对于大量的城镇住房的改建工程,工厂大批量预制加上快速的现场安装这一现代木质建筑的加工建造模式不失为一种快速而经济的选择,还可以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创造就业机会,真正能够促改革与惠民生并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转型。

2.2节约能源的必然趋势

总理曾提到过“中国政府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没有放松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努力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能够更多地使用木质建筑这一绿色环保的建筑形式进行住宅的建造,势必能够以一种更加经济和可持续的方式提供更多低耗能的住宅建筑。

2.3国家政策的支持

另外近年来中国政府也针对木质建筑和木材产品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并已渐成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些都体现出政府在政策和规范上对于木质建筑整体的关注与支持。

2.4对于传统文化的回溯

随着我国全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身文化传承和认同感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领域,人们也希望得到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建筑空间。木结构这一中国的传统建筑结构形式也适时地重新被关注,当中国现代木结构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后,能够为木质建筑的本土化的表达提供更多的空间的时候,中国的木质建筑将真正地重获新生。

3结束语

木质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良好的文化认同感和群众基础。同时木质建筑体系、现代林业体系的逐步完善都保证了木质建筑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另外,国家在政策和规范上对于木质建筑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以及市场所表现出的对于木质建筑的浓厚兴趣都有利于木质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现代木质建筑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因此我们要在彻底地学习西方先进木结构技术的同时结合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木结构体系,发展出植根于中华文明土壤中的木质建筑形式,从而有利于木质建筑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与推广。

作者:胡婍婧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