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景观建筑设计的审美观照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
景观建筑设计属于景观设计,是体现现代城乡文明发展形态的艺术形式。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设计与审美,在不同时期所体现的形态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章通过对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审美特征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阐述了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建筑形式及审美特征。
【关键词】景观建筑 景观设计 审美特征 建筑工艺 建筑形式
景观建筑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形态的表达,也是一种对文化内涵的诠释。景观建筑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因此,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包括景观建筑设计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以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为例,探讨了景观建筑设计审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不同形态。
一、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历史背景
浙江省长兴县建于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地域富饶,被誉为鱼米之乡。太平天国运动时,长兴作为主战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摧残。《长兴县志》同治七卷记载:“兵燹之余,民物凋丧,其列于册者孑遗之民仅十之三焉。”为了恢复生产,当地官府出台了移民计划,逐渐形成了原住籍、温州籍、河南籍、安徽籍、江北籍等移民构成的移民县。一方面,长兴的移民分布是原住籍住山区(因在山区躲避战乱而幸存)、河南籍住平原、江北籍住港滩,多剩下丘陵地区,而温州籍先民迁入长兴的时间较其他籍先民晚一些,因此多住在丘陵地区;另一方面,温州籍先民原生活在温州平阳的丘陵地带,喜欢种植番薯之类的丘陵农作物。因此,温州籍多聚集在长兴丘陵的同一村落,较好地保存了独特的景观建筑形式。
二、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审美特征的构成要件
(一)材料
从原始洞穴发展到石料、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的运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建筑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着,孕育出了景观建筑设计的发展。长兴县泗安镇兴隆村(文化展示馆)较完整地保留了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形式特征,现在作为文化地标,以景观建筑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朴实的土坯建筑、厚实的木门,历经百年的四合院透进仿佛穿越一个多世纪的阳光。限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长兴温州籍土坯建筑设计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步积累了成熟的设计经验,使建筑功能趋于最优化;在满足了建筑的基本功能之后,进一步呈现出景观建筑设计的审美特征。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长兴温州籍建筑当地取材,没有受到工业化的影响,青瓦土墙,古井幽幽,因势而建,错落有致,与温州籍先民所居住的长兴丘陵地区的环境融为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建筑引入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使传统的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受到了时代的冲击。不可否认,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去的建筑功能性较为单一,难以提供舒适感,自然也就谈不上景观设计。随着新农村生态建筑材料的开发与运用,长兴温州籍村落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进一步创新,采用天然建材、循环再生建材、低环境负荷建材与环境功能性建材等生态建筑设计材料。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水泥刨花板、杉木结构集成材料等新型生态建筑材料正在逐步取代过去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传统建筑设计材料。开发新型生态建筑设计材料,有助于发掘曾经迷失的地域建筑文化,在满足人们对住房的功能性要求的同时,还可以与环境和谐共处。长兴温州籍村落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达到了环境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实现了从传统建筑到景观建筑的飞跃。
(二)工艺
长兴温州籍先民聚集于长兴的丘陵地带,由于当时建造技术的限制,不可能采用“愚公移山”的办法,因此,在选址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地形、水源等环境因素。长兴温州籍建筑基本上依势而建,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建筑设计工艺得到了质的飞跃。长兴温州籍村庄的建筑设计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五代:第一代为土坯墙、木结构,一层独栋结构或一层两进的四合院布局,凸显了传统的建筑风格。第二代为砖混预制板结构工艺,二或三层结构,多为双坡顶,砖墙的作用既承重又是维护体系,外墙多为简朴的水泥拉毛或者清水毛胚。这是在第一代长兴温州籍传统建筑设计建造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善的民居,追求经济实惠,扩大了面积,但在审美方面几乎不做考量。第三代为现浇框架结构,三或四层,多为平顶,外墙还是以拉毛墙面和涂料为主。这一代采用砖混预制板结构工艺,主要是工艺技术上的改良,开始探索景观建筑设计的审美。第四代民居曾经是农村住宅的主流,现浇框架结构,有些有地下室,四层至五层,坡顶琉璃瓦或者陶瓦屋面,外墙以面砖为主。在扩大建筑面积的同时,注重建筑审美。由于经济、技术的局限性,这一代民居始终在探索西方式景观建筑设计,而失去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关注。第五代建筑设计在长兴温州籍村落“新农村”设计的基础上,现浇框架结构工艺,有地下室,四层或五层。现浇框架结构工艺除了进一步扩大建筑面积、完善功能之外,在建筑外观的设计上,景观建筑的模式已经形成,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较好地进行了创新。
(三)形式
从清代同治年间一直到“”以前,长兴温州籍建筑形式大体上没有变化,基本上是土坯结构,一层独栋结构或一层两进的四合院布局。随着建筑设计工艺的发展,长兴温州籍建筑在形式上不再局限于水平方向的发展,而开始谋求垂直空间上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兴温州籍村落建筑像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趋势一样,开始融入建筑设计形式蜕变的浪潮,有些较为前卫的建筑已经明显地凸显出苏联的建筑风格。檐部、墙身、勒脚的三段式结构,左右中轴对称,平面规矩,回廊宽缓延伸,这些苏式或仿苏式建筑在中国农村遍地开花,长兴温州籍村落也不例外,有着当时鲜明的时代烙印。浙江省长兴县光照充足,降雨充沛,长兴温州籍建筑多以民族风格的“大屋顶”代替苏联哥特式尖顶的建筑设计形式,是建筑形式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形式的“苏联风”,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没有完全衰退。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长兴温州籍的村民也开始接受西方的审美观。正如19世纪,美国人请法国人设计国会建筑时,抛弃了原有的罗马传统建筑形式,将新的建筑形式与建筑文化相结合,奉行所谓的折衷主义和实用主义。改革开放之后的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形式就是一个中西文化的综合体,东拼西凑了一些西方的东鳞西爪——罗马柱,回廊,尖顶,宝瓶栏杆,洛可可、巴洛克雕花,线脚层层的檐口,贴边瓷砖此时期贫富差距开始出现,人们狂热的攀比性审美在这时期的长兴温州籍建筑形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反对全球建筑文化一体化,认为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保护地域性建筑文化。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整体经济飞跃发展,农民的物质水平开始提高,政府关注民生,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长兴温州籍村落也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有了专业的建筑设计团队、规划设计团队,有了政府提供的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建筑设计在满足功能性需求之后,开始考虑地域文化、环境与建筑形式的审美。专业设计团队在结合长兴温州籍村落的气候、独特的人文风俗,以及传统建筑形式等各种元素的考量后,设计出了符合地域特征的新农村景观建筑。这些新农村景观建筑融于当地的环境中,成为了人文地标。在长兴生活了一个多世纪的温州籍村民,不但没有失去传统,反而在传承中开始了创新。
结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与审美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形态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不同时期,长兴温州籍村落村民对建筑设计的审美是不同的,曾经只有建筑、没有景观建筑的概念,住着土坯房的村民希望住上仿苏式的平房,住着仿苏式平房的村民希望住上西式洋房,住着西式洋房的村民希望住上新农村景观建筑。笔者通过在长兴温州籍村落村民中进行调查得知,大部分村民认为以前的建筑不美,还是当下的住房条件好一些。如果不置身其中,只是以游客的视角很难体会到过去那些建筑在功能上的缺憾及“不美”之处。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建筑设计应更多地考虑环境与人们的生活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艾红梅,白雪娇.新农村生态建筑材料[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
[2]伊龙元,冯善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杨先艺.艺术设计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秦熙源 张琴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