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应用人才培养建筑学教学改革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通过对建筑学学科特点的分析,得出建筑学应用人才的基本定义。并且通过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建筑学学科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提出该模式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更进一步研究在建筑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下,传统的建筑学教育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从传统建筑学教育模式过于依赖教师和教室,教学任务过于形式化和固定化,建筑学课程内容亟待更新等方面,探析传统建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建筑学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建筑学时代性
0引言
建筑学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的建筑设计人才及其他相关行业人才,建筑学作为国家一级学科,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特点。在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建筑学是为数不多的学制一般为五年的一级学科之一,这足以看出建筑学教育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阶段,随着我国多年城市和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教育却仍然延续着十几年前的教育模式,这导致目前的建筑教学的方法方针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
1建筑学应用型人才
建筑学应用型人才是指对建筑学专业掌握熟练、应用成熟,并且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节奏,从事一线建筑设计工作的人才。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学校教育应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美国教育专业桑迪·波美和迈克尔·麦弗逊也说:“大学教育远不止是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在互联网时代,即便是找工作,大学生也应该学会灵活地解决问题,应对非常规性的工作,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是高校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新型模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关系着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对我们社会长期的发展有利。而建筑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探索的过程。基于建筑学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建筑学教育的特殊性和技术性,建筑学应用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时代的需求,探索出更先进的模式和方法。
2建筑学学科课程设置
普通本科建筑学专业,一般为五年学制,第一年基本课程为色彩、素描、建筑制图和建筑初步等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建筑学美学的观念和制图的基础。建筑学第二年的学习课程主要是建筑设计一和建筑设计二(课程内容多为别墅和幼儿园等小规模设计),以及相关的软件课程,表现技法课程和建筑力学等课程,在第二年的学习中,学生感受到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认知和能力,为以后的课程和工作打下基础。第三年的课程为建筑设计更高级别的课程,一般为活动中心、旅馆等类型的设计课程。并且兼顾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第四年课程为提高阶段的课程,一般涉及建筑规模较大,比如城市综合体设计、观演中心设计等较大的项目。在这些设计中,学生学会处理更复杂的建筑设计问题,并且兼顾建筑法规等课程的学习。第五年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增强自己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下学期为学生创作毕业设计的时间。整个大学五年,建筑学的教学和学习都凸显了一种紧张和丰富的节奏。技高不压身,很多学生除了学习学校规定的固定课程外,还在外参加辅导班或通过互联网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制图技能。但是即便是在这种培养模式的培育下,很多学生在参加工作时,还是很难适应建筑设计工作的工作节奏和强度,很难将多门专业课的技艺融合进具有挑战性的一线工作。这源于我们在建筑学培养模式中的缺失部分。
3传统的建筑学教育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在日新月异,城市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教育应当体现时代的特性。并且,建筑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随时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跟紧时代的步伐,创造性地开发建筑学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建筑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陈旧、建筑教育方法和方式的止步、建筑教育形势和模式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是目前建筑学教育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传统建筑学教育模式过于依赖教师和教室
传统的建筑学教学,往往依托于教师和教室,以教师讲解和答疑为主题,以教室为学生的主要战场,学生通过查阅规范、学习案例等方式,完成课程作业。这种方式较为落后,学生学习速度较慢,体验感差,对建筑的总体把握和认知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学起来痛苦,成效自然也会降低。学生为了赶作业,熬夜加班,但是最终对建筑的认知和建筑设计知识的理解却不透彻。建筑设计的主要课程,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在建筑制图室或多媒体室的授课,教师会讲解案例,目的是让学生从案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是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很难深入的理解。建筑毕竟是一个四维的物体,它有三维的实体,它会随着时间和时代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内容。比如学生设计幼儿园,很多学生对幼儿园的记忆是模糊的,对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不了解,只是纸上谈兵地给学生讲解什么是优秀的幼儿园,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对自己所设计的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认知。这种教育方法的影响是长远且有害的,很多学生因此失去了对建筑的学习兴趣,认为建筑太难。在以后的择业上,也对建筑设计院等对口单位产生畏惧,认为自己很难胜任该工作,认为自己很难设计出很好的作品。如果我们能通过探索更新更好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多到场、多采访、多观察、多身临其境,学生对自己作品的理解深度和认知的深度都会有所加深,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设计的依托点,让学生的作品更有活力。
3.2教学任务过于形式化和固定化
传统的建筑学教学模式,一般都由教师给出固定的设计任务、固定的设计任务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现代建筑不管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说,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固定任务书、固定的设计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建筑形式和内容的发展。亟需探索出更新的模式,启发学生学习和思考具有时代性的知识。固定的任务书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固定任务书的前提下,就会缺少对该类型建筑的探索和思考,认为所有的该类型的建筑的内容都是一样的,都应该有任务书中写出的成果要求。但是建筑是一个集思广益、博大精深的学科,同一个类型的建筑,可能出现两种或以上截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而两个相反类型的结果,可能在本质上都是优秀的。像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很美,它静雅端庄,但是粗野主义的建筑、解构主义的建筑也很美,因为它凸显了时代的活力和力量。如果我们总是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限制了学生探索建筑学更多可能性的潜能。不得不说,这对应用型建筑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学生应在大量实践、阅读书籍、见习的基础上,对社会的该类型的建筑,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思索,有着自己时代前瞻性的看法。从而自己拟定符合规范的任务书,再由教师批阅和审核。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才符合建筑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
3.3建筑学课程内容亟待更新
建筑学课程中,主要的核心课程如建筑设计课、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法规等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日渐发展得更精细化、更成熟化的建筑设计要求。应该重点增加近现代建筑研究的课程和建筑学设计前沿的课程,帮助学生及时地了解学科的最新动向和学科的发展成果。建筑学是个时代性的学科,随着时代的不同建筑学的内容和内涵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时代中最先进的知识及时地传达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慌张、不紧张,才能让学生尽快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在建筑学中,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的知识案例很多,如博物馆设计,在传统学科教材和课程中,博物馆设计的案例陈旧,技术落后,类型较少。但是目前博物馆设计引进了更先进的投影技术和展示讲解动画技术,能够让参观人员更直观的学习到展览的知识,如云南澄江帽天山博物馆设计。这种巨大的进步,在博物馆设计中应当有所体现。又例如新型的建筑空间理念在博物馆设计已经越来越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如马岩松设计的鄂尔多斯博物馆,以城市的尺度设计建筑,让博物馆超越了它的历史性能,成为一个人们社交、游乐、聚会多功能复合的空间。建筑学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建筑发展的更新,所以教师应当保持较高的警觉性,积极关注建筑学学科变化,整理学科最前沿知识传达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建筑类新闻、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及时地关注和了解学科最新知识。
3.4社会实践不足
传统的建筑学教育,缺乏足够的校企合作,特别是在低年级,因为学生的能力较弱,很多高校并不安排学生社会实践,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应当在课程的设置中,优先安排软件类课程,给予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低年级学生有更充分的假期用来参加社会实践,他们从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可以及时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社会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社会实践是一个催化剂,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固化知识,得到灵活的运用。这也是目前我们传统高校建筑教育较为缺失的一部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践中来,而有了更多的实践经历的教育,才是一个良性的教育。传统的西方建筑学教育,如包豪斯模式中,教学相长,学生有一般的时间是在教室上课,另外一般的时间是参加社会实践,甚至是工厂实践。这对包豪斯培养优秀的建筑学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反思今天,我们的高校建筑学教育和社会上的建筑设计工作的结合并不紧密,这成为阻碍建筑学应用人才培养的一个拦路虎,我们应当重视起来,促进良性建筑学教育、从业生产线的建设。因此,为了建筑学应用人才的培养,应在校企合作、低年级软件课程开设和增加社会实践指导等方面进行加强。
4结语
建筑学每年毕业的大量人才,在开始工作的一年左右,因应用能力不足,需要耗时耗力地经过社会的再培养,才能够适应具有时代性的建筑设计工作,每年,社会要为此浪费巨大的资源。在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方面,传统的建筑学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建筑学的发展和需求,建筑学需继续通过新的途径,对其教学方式、课堂内容、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然而,建筑学教学改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一边改革一边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不是一个僵化和固定的过程。它需要我国建筑学教育工作者付出长久不懈的努力。也只有直面当前建筑学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迎来建筑学教育经久不衰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南月慧 薛晓西 桂涛 单位:昆明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