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药院校教师师德建设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药院校教师师德建设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医药院校教师师德建设探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剧,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多元化趋势,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凝聚和引领社会意识形态的重任,这需要作为高校教育主导的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操守。教学团队结合多年的师德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基于专业特色的中医药院校教师师德建设探索”,为全国同类专业教师师德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德;中医药院校;专业特色

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上千年的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的产生、发展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医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化滋养,同时有助于医药学家陶冶情操,恪守职业操守,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诸多的医药学家亦医亦师,不仅具有优良的医德,还树立了美好的师德,经过上千年无数医药学家的守望传承,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厚重的具有中医药专业特色的师德文化。目前,随着专业分工的细化,中医药院校的专业教师多非教育专业毕业,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培训;并且师德的标准和范围比较广义,一些教师一时无法找准提高师德修养的途径,尤其是吻合其专业特色的师德修养,因此,结合近几年师德修养和践行的探索经验,团队提出了“基于专业特色的中医药院校教师师德建设探索”,为中医药专业教师师德的自我修养探索提供借鉴[1]。

1基于专业特色加强中医药院校教师师德建设途径

1.1弘扬传统文化汲取师德元素加强传统师

德修养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师德的标准,传说尧、舜在位的时候,曾任命契作“司徒”,即现在的教师,以“敬敷五教”标准,教化民众,以改当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的社会风气,从此代表着教师的产生,并标志着中华民族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开端[2]。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出现,把我国传统教育推向了历史新高度。孔子以《诗》《书》《礼》《乐》为教,以克己复礼为仁为师德标准,改变学生气质,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使得弟子终至成器,成就了众多的圣贤之士,其师德魅力彰显于“弟子弥众,至自远方”。后其弟子孟子又进一步丰富了“五教”的标准,使之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中,影响了我国上千年历史文明的发展[3]。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发出了“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之叹,后世尊孔为“万世师表”。自孔孟之后,中国教育对师德的要求标准愈加严格和具体。唐代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明了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同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南宋朱熹手订《白鹿洞教条》,规范了教师从事教育的道德标准,被认为是古代关于师德规范最完整、最清晰的论述,因此,《白鹿洞教条》被历代教育家推崇备至。如明代大学者、教育家王阳明就曾说过:“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涉猎,厘清我国历代师德的演变,汲取精华,不仅能提高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师德素养,同时一些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教师自身中医药理论的提升,因为中医药理论的产生运用了这些文化的精髓,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学说。

1.2学习历代中医药学家为医为师之德汲取

榜样力量历代中医药学家自古就十分重视为医之德,由于传统中医药传承的特色为师徒相授为主,首先中医药学家收徒的品德要求很高,并且授教的过程中,其为医之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弟子品德的修养,也体现了其为师之德[4]。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在痛砭时弊的同时,提出了医德的要求—“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弟子杜度、卫汛获其师之传,亦成名医。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所载“大医精诚”,论述医德最为著名,主要包含2个方面,第一是精,强调了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其对医德的论述,是后世中医药学家为师、为医的立德之本。后世的历代中医药学家在其著作的序中,都记述了其为医之德的原则,也基本多为“精”和“诚”的原则[5]。近代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记载了近代名老中医在学医、从医和执教之路上的心得体会,纷纷表明最刻骨铭心的是老师的谆谆教诲,老师的医德和师德影响其终生。名老中医皆以老师为楷模,以其医德和师德为教诲,树立自身临证和治学的道德标准,老师榜样的力量和谆谆教诲影响其一生,使之走上了大医之路[6]。通过对历代中医药学家为医、为师之德的学习,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修为。学习中医学家以仁爱为怀,济世救人的医德,同时学习他们尊重科学,精勤不倦,勇于实践的精神。从而结合专业的特色,构建自身师德的原则和标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践行自身师德的魅力,为学生做好榜样的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更多著名的中医药学大家。

1.3紧跟时展需要校团师构建新时期师德

修养目标体系新时期,中医药的专业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新形式、新技术和新方法正在改变其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同时中医药的教育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7]。新的教育变革给中医药教育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因此,学校教师自身注重师德建设的同时,学校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培训项目,包括组织相关课题的申报,参加师德的培训会议,支持发表有关师德师风文章、著作等,制订监督机制,建立教师师德评价体系,施行依法治校,明确相关规定,发挥法制对教师师德的约束作用[8]。学校在深刻领会国家相关师德政策的前提下,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并引领专业教师师德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另外,随着我国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高度发展,对中医药人才的道德修养要求越来越高,而师德是引领中医药人才道德修养的根本保障。因此,教师个体在精于专业的同时,要抵挡住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入侵,对于良莠不齐的思想文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识大局,顾大体,重责任,明担当,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教学团队作为教学一线的组织,更易把握适合本专业特色的师德建设,并对团队内教师个体师德的层次和水平,尤其是个体教师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有比较充分的掌握,因此,教学团队结合专业的特色和教师个体的师德水平差异,开展团队内部的各种师德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师师德水平共同进步和提高的目的。教学团队一直高度重视新时期中医药专业教师师德的建设,坚持以党的大政方针为方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新时期师德修养目标,努力把每一位教师打造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构建符合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师德修养目标体系[9]。

2小结

师德修养对于教师来说是永恒的主题,在师德建设和践行的道路上,教学团队一直在不断探索,积极学习,勇于创新,顺应时展需要。在经过漫长的摸索和百折不挠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以中医药专业特色为基点,以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优秀文化为滋养土壤,以中医药学家的为医、为师之德为榜样,并融合符合当今社会的公民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先进社会主义思想理念等元素,不断地完善中医药院校专业教师的师德修养。在前期对于本专业师德师风建设中,团队总结了历年学科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传承与创新建设学科的师德师风建设,随着对师德师风建设和认识的不断加深,进一步提出了结合专业特色加强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和践行,该理论结合了新时期教师师德“四有”培养目标,使得中医药专业的教师师德培养和自我修养更加完善。但是对于师德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在此,愿与各位同行教师共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作者:李红伟 曹彦刚 田连起 张宏伟 郭辉 王瑞生 李凯 朱建光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炮制学科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