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幼儿园教师师德职前养成现状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研究以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养成为研究问题,对山东地区四所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专业理念与师德养成现状。高校要增加职业信念感职前培养、加大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文化支持力度、优化高校学前专业课程设置,以改进专业理念与师德职前培养成效。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学前师范生;职前培养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幼儿园教师在数量上与国家的要求已经慢慢接近,但是质和量对于事物的发展都很重要,幼儿园教师的质就表现为其专业素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处于核心地位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目前对教师专业理念研究较为成熟,普遍认为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素养中关键的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叶澜提出的“教师专业素养由专业理念素养、知识结构素养、教育能力素养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专业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专业成熟的重要特征就是其教育观念逐渐变得清晰、正确、现代。”[1]有的研究者将师德看成是外在的规范与准则,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如薛晓阳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其在教育活动之中的道德规范,与其专业规范经常保持一致或者等同,但是与一般性质的道德规范存在很大差别,甚至有的时候可能是相反的。[2]强调了对教师行为的规范与调节作用。也有对道德释义持有不同的意见,如李清雁认为师德应当是教师道德的简称,不仅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还包括教师个体道德,是个体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综合一体。[3]还有研究者将师德视为教师的内在品质,如马娟等人认为“师德是教师在一系列的职业活动中,不断内化社会职业期望,强化职业角色意识,并在职业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品德特征与倾向。”[4]《专业标准》出台后,专业理念与师德不仅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出现,其维度也有了统一的划分和具体的要求,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标准,同时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培训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参照《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来研究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职前养成现状,将丰富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并且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提供现实依据。
二、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是山东省四所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在读学生,是正处于第四或第三学年的四年制师范生。他们经过本科院校较长时间的培养,理论课程基本修完,见习实习安排也接近尾声,所处阶段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基本定型,针对此阶段本科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具有调查意义。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样本来自山东省内四所本科高校,包括一所公办重点一本,两所公办普通本科,一所民办高校。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根据《专业标准》要求细则设计一、二级指标(见表1),又借鉴西南大学虞小明[5]和陕西师范大学曹艳梅[6]的相关问卷修订题项。问卷包括“个人背景”和“专业理念与师德”两部分,后者为自陈量表。问卷经过专家内容效度检验,并在施测后进行信度检验,各指标α系数都高于0.6,(见表2)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者在每所高校随机访谈至少一名同学,使用结构化访谈提纲,内容包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态度、学习经历、职业规划等内容,从而为策略的提出提供更严谨的依据。研究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职前养成情况与分析
共投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3份,有效率为81.5%。样本的描述统计特征如表3所示。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女生占90%以上的绝大多数,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研究者也特地询问过各班,男生人数最多的班级也仅两名,有的甚至为零。在入学志愿方面,约67%的同学以第一志愿入学,其余为非第一志愿。就生源地来看,学前师范生有97名来自乡村,占59.5%,另外40.5%来自城镇。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职前养成的水平
本问卷满分为95,四项二级指标得分满分依次为30、20、25、20,规定得分60%以下为差,60%~80%为一般,80%~90%为良好,90%~100%为优秀,各项得分如表4所示。专业理念与师德素养整体良好,M=76.94,为满分的80.99%。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维度(M=18.28)与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维度(M=22.95)得分比例都在90%以上,说明水平优秀。职业理解与认识维度(M=20.32)和个人修养与行为维度(M=15.39)得分比例分别为67.73%和76.95%,水平一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不同背景变量下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职前养成水平的差异
在职业理解与认识维度,不同志愿录取的同学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0)。第一志愿录取的同学得分(M=21.01)高于非第一志愿录取方式的同学(M=19.04),同学们在填报志愿时学前专业列为优先选择项,其职业理解与认识得分越高。在个人修养与行为维度,乡村和城市同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4),比较均值发现,乡村师范生得分处于较良好水平(M=15.87),城市师范生得分处于一般水平(M=14.47),城市师范生个人修养与行为提升空间较大。在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维度,不同志愿录取同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42),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同学得分(M=23.58)较第一志愿录取同学稍高(M=22.65),但都处在优秀水平。差异存在是由于部分一志愿同学回答都较为保守,自陈量表多选择“基本符合”,故分数拉低了整体水平。性别背景和学校性质背景在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男性样本数量少(N=9),抽取的民办院校培养实力强所致,访谈中得知学前教育为该民办院校王牌专业,学院师资力量强、培养投入大。
四、讨论
专业理念与师德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其培养水平不只影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也对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专业理念与师德职前养成现状和问题,主要结论和讨论如下:
(一)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职业信念缺失
职业信念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职业工作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的具有意志力和积极性的观念”[7],是影响教师职业成就感的内部因素之一,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同学们投身于学前教育事业坚定性。有91.4%的同学没有将幼教视为事业,65%的人认为幼教只是一项工作,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们会选择转行,说明职业信念职前养成水平低。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幼儿园教师工作特点之一就是保教兼顾,但只有47.2%的同学认为幼儿教师需要承担保育工作,52.8%的同学职业认知有偏差,不赞同或者不明确幼儿教师工作内容,他们实际工作起来就会产生落差,影响其职业价值感,从而影响职业信念。第二,据民办院校的Z同学说:“我的第一志愿是小学教育,虽然最后录取时是幼教专业,但是我也考了小学语文的教师资格证,希望以后能进入小学工作。”说明非第一志愿师范生虽然认可学前教育专业价值,但缺乏专业自豪感和职业荣誉感,反映出其职业信念薄弱。第三,已有研究证实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8]访谈时Z同学说:“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就不太同意,觉得白白浪费了这个分数,他们是希望我学金融或者法律之类的。”幼儿园教师社会认可度低的职业困境使师范生缺乏专业发展动力,阻碍职业信念养成。
(二)城市师范生情绪管理问题突出
情绪管理是“在了解自己情绪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科学的情绪宣泄和调控机制,自觉克服和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9]47.9%的同学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不将个人情绪带入课堂。另外24.5%的人认为将来工作肯定会受到情绪影响,其余的27.6%不确定自己是否能保持平和心态,说明大部分同学存在情绪管理不足的问题,据访谈得知,很多同学实习中工作压力大时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幼儿失去耐心,虽然不会体罚和辱骂,但难免会出现“无视”“放任”的情感投入差和“呵斥”“严责”震慑幼儿的行为。幼儿在园生活不论是饮食盥洗还是游戏活动,都需要幼儿教师给予全方位的关心引导,这势必是琐碎细致的。农村户口家庭常见非独生子女,其在对孩子的耐心爱心、情绪管理上可能优于城市籍独生子女。
(三)幼儿园教师职前专业学习意识弱
近年来,学术界不断加深对“学习”和“教师职业”的研究,人们对教师和学习的本质有了新理解,“教师被认为是自给自足的专业人员,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力。”[10]在职前培养阶段,更要关注“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这一《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可调查结果显示,仍然有32.5%同学没有关注相关政策和书籍的习惯,缺乏学习自主性。此外,“我觉得国家可以允许部分民办园上市”一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同学认为可以允许民办园上市或者不确定能否允许上市,说明不了解这一国家规定的政策法规,据访谈得知各高校都有开设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相关课程,但讲解枯燥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效果不好。
五、建议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且其职前发展、入职发展以及职后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学校应重视师范生专业理念和师德养成水平,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幼儿园教师职前养成水平的提高。调整学前师范生职业定位偏差,帮助学前师范生进行职业规划,提高幼儿园教师职业信念及意向行为。可以鼓励高年级学生调整自身择业期望,指导学生系统性学习职业定位方法,树立良好就业心态,调节学前师范生职业定位偏差;针对高年级开设专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同学们进行自我认知,明晰社会需求,客观认识自己专业能力与职业价值取向。增加社会对学前师范生的精神支持,培养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专业性认知,促进幼儿园教师职业地位发展。有研究者认为外界对幼儿教师不认可是专业理念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在没有得到职业认可的情况下,个体也会对自己的工作价值产生质疑”。[11]社会成员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认知偏见对学前师范生有直接影响,高校可以通过播放学前专业宣传片、展示学前就业数据的形式吸引考生以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引导家长关注专业相关媒体推送内容等方式,使家长了解、理解并且支持学生留在学前行业,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通过开设讲座、经营自媒体、在教育类节目上当客座专家等方式,让大众媒体中学前教育的专业话语权从社会教育机构回到各高校学前教育系教授手中,扩大社会人员尤其是幼儿家长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获得途径,增加社会专业性认识,提高专业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合理安排学前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优化高校学前专业课程设置,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专业发展动力。院系可以组织读书会、专业发展小组等学生团体,在校园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可以把政策课程考试与考核相结合,通过案例回报等途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专业学习意识;可以灵活使用专业见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多种形式,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现状;可以开设情绪管理相关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作者:齐子欣 郑琳 赵明阳 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