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区党员分类式教育管理机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城市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基层开展工作和发挥战斗力的落脚点,而社区党员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助推者、实践者和组织者。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基层党建的基础工作和长期任务。指出:“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迫切需要从严教育管理党员。”如何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基层社区党员拓展,健全党员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已成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与创新点。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以及社区各类新型组织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涌入社区,组织关系落户社区党组织的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待就业党员、“两新组织”党员及“流动党员”等各种类型的社区党员数量大幅增加,党员队伍成分和来源也变得多样和复杂,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成为社区党建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发展出现了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开发区集中,农民向整体安置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新型社区尤其以整体安置型失地农民为主体的社区在基层组织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其党组织覆盖、党员教育、组织关系管理及先锋作用发挥也成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因此面对基层社区党员队伍出现的老龄化、动态化、多元化、复杂化等新变化新现象,社区党组织亟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针对党员的不同类型和来源,从实际出发以分类式教育模式和差异化管理手段实现党组织对社区党员的有效监督与管理服务,进而破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问题短板,进一步推动城市党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现状与困境分析——以常州市青龙街道为例
“党员教育管理由党员教育和党员管理两个方面构成。所谓党员教育就是根据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方法对党员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现代科学文化和技术业务教育,从而增强党性,提高党员自身素质。”党员教育是加强和实现党领导一切的根本保证,也是开展党员管理工作的途径和前提。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地处常州市省级开发区——天宁经济开发区范围,区域面积24.04平方公里,人口6.6万人。随着常州市区域规划、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青龙街道从2005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撤村建居、棚户区改造,十多年的拆迁安置和开发区建设使得青龙街道的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其他城区和街道所不具备的多样性、复杂性、典型性和艰巨性等特征,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未就业党员、返迁过渡期党员、动迁安置社区党员、流动党员、非公企业党员、农民党员、失联党员等各种身份和类型的党员在青龙街道的村、社区党支部都有存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倍感压力。根据青龙街道党工委的全面调查摸底及深入座谈调研,目前青龙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共包括3个纯城市社区党组织、5个动迁进程中村党组织、5个拆迁安置型社区党组织等共13个社区党组织,下设30个党支部,管理党员1366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688名。近年来,针对社区党员身份多样性、组织关系复杂性、居住流动性大等特点,青龙街道改变原来“一刀切”“大把抓”“垂直型”党员教育管理方式,解放思维创新工作方法,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实践中,从党员队伍实际情况出发,把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和激励有效结合起来。街道根据同类型党员的特点和组织关系特殊性探索实施不同形式不同机制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创新实践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载体与新媒体教育载体相互补,党性教育与服务群众相统一,政治理论学习与社区志愿服务相融合的党员学习教育机制,形成了包括“项目式”“参与式”“动态式”“关爱式”“联合式”“激励式”等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多种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的健康有序运行。然而随着组织关系挂靠社区的党员数量日益增多,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本地党员大量流出等情况出现,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出现“八难”现象:即参加组织生活难、集中座谈难、谈话沟通难、交纳党费难、保持联系难、开展活动难、发挥先锋作用难、掌握其表现难。在笔者深入社区进行深度调研摸排中发现,青龙街道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惑。纯城市社区在职党员组织生活参与度不高,党性教育有难度。在此调研报告中涉及的社区在职党员主要是指:“以社区党组织对党员实现直接管理或者说党组织关系直接隶属于社区党组织并且居住地在该社区的在职党员。”城市社区中这类党员年龄基本在60岁以下,职业类型复杂多元,大部分属于“两新组织”党员。与城市社区中离退休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踊跃参加组织生活、热心社区公益事业所不同的是,部分社区在职党员常常以“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周末要做家务带孩子”等为借口推脱社区党支部的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及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有的不重视自己的政治身份甚至不愿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除了按期缴纳党费外,对正常的组织生活以及社区组织的活动不积极、不热心、不关注,先锋模范作用难以体现。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其工作繁忙、时间不充分、家庭负担繁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纯城市社区在职党员党性观念淡薄,对社区党组织的工作缺乏深刻的认识,对参加党组织活动存在抵触情绪和排斥态度,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缺乏对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归属感和存在感。返迁过渡期党员流动性大、居住分散,集中管理有困难。近五年来,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青龙街道的拆迁片区和棚户区改造面积大幅增加,党员群众原来居住的街道东风、常青、三里、亚新和福成北塘村(社区)正处于动迁过程中或待拆迁中,部分居民原来的住宅已经拆迁,新居还在建设过程中,居民以在外租房的形式进入返迁过渡期,受拆迁工作进度和安置社区建设进程的影响,返迁过渡时间有的长至七八年。拆迁改造区域党员由过去的“集居”变为了“散居”,流动性大。由于拆迁后党员居住集中度较低,原村党组织很难把党员组织在一起开展活动。党员居住地的分散使得党组织难以关心照顾到每一名党员,也难以全面了解掌握每一名党员的现实表现情况,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出现了“断档”,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也出现了“难题”。由于整个行政村还没有完全撤掉,所以原来的村党总支和党支部依然存在。据统计,这五个动迁进程中及待拆迁村党组织有不少党员居住地已经迁移出原村组,处于返迁过渡在外分散居住状态,其中年龄超过60岁的党员占近60%,年龄最大的党员已经超过80岁,100多名党员处于拆迁过渡在外分散居住状态,但党组织关系仍在原村党支部。大部分年老党员党性意识强、组织纪律性高,尽管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他们仍然坚持回到原村党支部进行每个月的党组织生活会和主题党日教育学习活动。但是年老党员主动回村学习也给动迁村党支部党员组织教育工作带来不小的管理风险。因此如何让返迁过渡期党员“流动不流失”,“离村不离党”,“散居不散队”,并减少动迁党员回村参加组织学习的各种突发意外风险是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员面临“双重管理”困境。经济利益的多样性、社区居民的流动性、社区文化建设的滞后性、社区党员身份背景和组织关系的复杂性、农村党建工作的惯性给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以及激励机制的形成带来不小的挑战。常州市青龙街道从2005年到2017年已建成五个整体安置型社区,社区党组织从无到有逐步完善,部分返迁过渡期的党员群众逐步入住各安置社区。目前青龙街道的五个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员人数有650多名,占到整个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党员队伍近半数,其中60岁以上党员有305名,党员群体年龄偏大,社区党组织亟须吸收年轻党员。一方面,安置型社区党员组织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党员对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的距离感也为安置型社区党组织和原村委党组织开展党员“双重管理”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不少党员已长期居住在安置社区,但是组织关系仍然在原村党组织,因此对居住地社区党组织认同感、归属感不强,为安置型社区党组织引导“村民”向“市民”转变,切实发挥新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在维护居住地社区稳定,促进社区融合的先锋模范作用带来了相当的挑战与难处。
三、常州市青龙街道社区党员分类式教育管理机制的实践路径
1.开启“互联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突破党员学习教育的时空桎梏传统党建的一大特点在于其动员模式、教育管理和监督考核主要是依靠党组织自上而下、层层动员、上情下传。党员教育方式主要采取集中开会、现场座谈、文件研习、讲座报告、心得撰写等方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使用,“网络党校”“网上党支部”等党员教育创新载体的出现体现了互联网技术与基层党建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的便捷途径与平台,不断加强党员管理、强化党建宣传、严格党员学习教育,推动“互联网+社区党建”新工作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互联网+基层党建”的出现给新形势下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新突破。一是构筑“青春E支部”打造“互联网+青春党建”模式,激发社区青年党员活力。改变传统的党性教育手段,借助微信功能开展灵活便捷的“线上党务”,社区党员尤其是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家庭压力大的年轻在职党员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通过网络资源随时随地接受党性教育和党课培训,达成学习教育方便、快捷、高效的目的。二是探索打造“智慧青龙”信息化、交互式党建平台,深入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新型党建平台直观、全面、开放地展现青龙街道的党组织信息、党建工作资源和基层党组织的特色工作,让在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在各社区、村委相互学习、交流,在取长补短中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平台开辟“评议”“建言”功能,开展“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党组织”自下而上的民主评议活动以及社区治理建言献策活动,让党组织和党员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鼓励党员群众就基层党建、小区治理、社区建设等方面反映问题,激发在职党员的社区归属感、责任感,同时激发在职党员的社区参与活力度
2.探索创新“1234”党建工作法,破解返迁过渡期村(社区)党员教育管理难题“1”是建立“一张返迁过渡期党员信息联系卡”。青龙街道原村(社区)各党组织对涉及拆迁的党员逐户上门走访摸排,掌握党员流向、登记联系方式,按照一户一档建档立册,将党员的过渡期居住地、家庭情况、联系方式等详细记录在册,使拆迁流动党员“离村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做到党员流向、联系方式、居住条件、思想状况、就业状况、家庭情况“六个清”。动迁村党总支、各支部与动迁党员保持常态化联系,设立每月固定学习日和党员活动日,及时将党组织的工作开展情况、服务信息、活动通知等传达给每名党员,确保党员参加党组织的活动零掉队。“2”是建立“留守支部主阵地+返迁过渡期党小组”两种支部设置模式。青龙街道为解决党员居住分散、参加组织生活不方便的问题,坚持就近、方便原则,各村党总支探索创建“留守支部主阵地+拆迁过渡期党小组”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一是采取党员动态“双重管理”模式。在拆迁过渡期党员集中过渡暂住社区成立专门的拆迁过渡期党小组,分别由党性修养高、熟悉情况、经验丰富、群众威信高、乐意奉献的骨干党员负责拆迁过渡期党小组工作,及时将拆迁党员纳入支部管理,建立工作和活动场所,确保拆迁过程中党建阵地不丢、组织结构不散。二是在原有拆迁解体村保留原村党支部,使得仍然愿意回到原村委党支部过组织生活的动迁党员有“家”可回,实现对拆迁流出党员的“双联双管”。“3”是实行“就近参学、上门送学、网络共学”三种党员教育管理方式。青龙街道原村(社区)各党组织结合各自村民及党员过渡期生活工作实际情况,探索开展“就近参学、上门送学、网络助学”常态促学三种方式。一方面,对于党员动迁以后不能将组织关系转走的党员,如果身体状况较好,动迁过渡居住地点离原村委党支部又比较近,交通比较便利的党员,党支部提前排定并公开主题党日活动和民主生活会计划,与动迁之前一样,回原支部参加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对于动迁过程中集中居住在几个临近社区的党员,依托拆迁回访工作载体,原动迁村党支部建立动迁过渡期党员居住地临时党小组,实行上门送学。“4”是完善四项党员管理服务机制。面对动迁过渡期党员教育的种种不利现状,青龙街道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完善“党员双重管理工作机制、党员组织联系工作机制、党员关爱帮扶工作机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机制”等四项党员管理服务机制。一是建立党员双重管理工作机制。所谓“双重管理”就是在保持党员组织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参与社区活动以居住地社区党组织为主,但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换届选举、集体经济利益分配等方面仍在原来的村不变。二是建立党员组织联系工作机制。以涉迁党员现居住地为基础,原村(社区)党组织按照“划分区域、分片管理”的原则,为每个片区选聘一名党员小组长,负责日常党员管理工作,建立“分区域联系、服务管理到人”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信息沟通机制。运用新媒体技术,定期为涉迁党员传递党建信息,确保拆迁党员“联系不断线、管理不断档”。三是建立党员关爱帮扶工作机制。青龙街道亚新、常青、东风等村党总支通过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慰问谈话、结对帮扶等“走帮扶”行动,整合资源,为返迁过渡期的贫困党员、老党员、就业困难党员、体弱多病党员、残疾低保党员、高龄空巢党员解决生活之忧和发展需求,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关怀服务,促进失地党员、失地群众创业就业,确保“失地不失望”,“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联”。四是建立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机制。开展动迁过渡党员联户活动,青龙街道各动迁村委的党支部组织过渡期骨干优秀党员和村干部联系暂住地周边区域的原支部党员及群众,随时掌握拆迁过渡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家庭生活状况并做好群众思想稳定、矛盾化解、信息反馈等工作,并且以拆迁党员的“当事人”身份优势,当好政策的宣传员、协调员、示范员,确保在等待回迁的过渡期内,支部能找到每名党员,党员能联系每个支部,党员能发挥模范作用。
3.构建融入式党建模式,破解拆迁安置型社区党员教育激励难题安置型社区是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被集中统一安置到附近城镇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管理单位与居民社区,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全国拆迁安置型社区数量日益增多。青龙街道对于五个安置型社区650多名党员如何增强新社区的归属感和融入感以及如何发挥安置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行了探索实践。强化党建引领,建构安置型社区党组织功能,确保拆迁党员“联系不断线、管理不断档”。青龙苑北区、青龙苑南区、紫云苑社区、青竹苑社区、新丰苑社区等安置型社区“两委”成立后,首先开展了党支部建设,16个党支部的成立使得五个安置型社区建设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政治堡垒。各党支部成立之后,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及时将拆迁党员纳入组织管理,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在短时间内使得安置型社区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内生力。探索建立安置型社区“党总支—片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位一体”金字塔式党员教育管理组织架构,并落实党员群众联系机制和党群议事会制度。青龙街道各安置型社区依托现有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和平台,以网格为依托,将基层党组织网格化与社会管理综治网格建设相结合,逐步形成“一网多员、一员多岗、一岗多责、全员参与”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员管理和服务群众体系,激励社区党员密切党群关系,增强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意识。安置型社区党群议事会通过“上下交流、有效沟通、集中民意、联系民情”方式,针对安置小区的环境整治、绿化管理、物业服务、治安状况、社区文化等涉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民主协商、一事一议,这成为满足迁居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抓手和实现党员融入社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有效途径。依托“一社区一品牌”项目,挖掘退休党员人力资源优势,增强社区融入党建文化培育。青龙街道五个安置社区的350多名党员近60%是60岁以上的退休党员,他们对小区居民情况熟识、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党总支以“一社区一品牌”项目为载体,实践探索融合式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居住在社区的党员群体尤其是老年党员群体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促进安置社区党员与居民的属地意识、融入意识、主体意识和共建意识。在“一社区一品牌”项目建设过程中,青龙街道各社区党支部建立党员激励考核机制和楼道亮身份制度,激发党员内在动力、规范党员行为、培育党员社区认同意识,增强所有党员,包括组织关系仍在原村委的党员群体对居住地社区的主人翁意识,在融入式党建活动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安置型社区建成一个真正的和谐、融洽、互助、幸福的生活共同体。
作者:沈蓓绯 金莲单位:河海大学 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政府青龙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