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所谓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体现,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在各个高职院校已经全面性的开展了。在现代的学徒制的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其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主体、地点、时间、内容、方法和学生的身份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而针对这些改变,高职院校就要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有一个相应完善的管理体系。以下是学者对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进行的部分探讨,希望可以促进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培养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模式;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探讨策略
学徒制模式一直是传统教学模式教育的主要方式,也同时是职业技术延续传承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都在进行不断的优化完善,所以现代学徒制模式逐步被我们所忽略,然而取而代之的便是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核心的学校教学。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来讲,如何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一直都是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这种教学形式与以前的学徒制教育形式很是相像,所以高职院校在学生的教育管理时,应该运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由此一来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现代学徒制的涵义阐述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是在原有的传统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之上结合了现代职业学校的教育,并且能够有效的辅助学习者学习知识内容,技能训练,工作积累经验以及对职业态度的养成,以此更好的培养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涵义是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是让职业教育能够积极探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及加深强化工学与融合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的一个新型手段,其特性极其明显。现代学徒制作以学生就业为方向,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培养和承担技能型学生的责任,学生不但要在学校接受专业教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还要接受企业技术师傅的实际操作训练。现代学徒制所实行的是“招生即是招工,入校即是入场,校企联合共同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弹性”教学制度,“柔性”教育管理以及我国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相结合。
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的应用策略
(一)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同时进行学生教育管理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职业技能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长期以来都是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管理的背景下,教学中的重点部分应该仍就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主。那么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教师首先应该明白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的内容就是,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其基本目的就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管教约束,而是为了能帮助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以此能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学习,为学生日后的发展与成长奠定一个良好基础。由此高职院校的老师应将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进行一定的改善和优化,以对学生的服务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起始点和结束点,并且应该建设出一个较为良好的学徒制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在教育管理的阶段,教师应该与学生创设出一个相互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一直追求学生教育管理所得到的结果与效果,并且应该及时对学生关于教育管理工作所提出的建议进行倾听,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及时将学生教育管理工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以此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师生关系能够更进一步,以此才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进入企业工作试点之后,其思想态度变得松散,并且由于学生会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或是不同的企业,使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比在学校时的管理要困难许多。所以各个企业和岗位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干部和党员,调动其的积极性以此发挥这些学生的自身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干部以及党员可以向工作管理人员及时对学生在作为学徒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与变化进行反馈,而且还可以让他们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在学徒闲暇的识货做出自主教育,管理以及自主服务,为高职院校运用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且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模式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不只能够改善传统教育背景下的管理模式所出现的问题,并且还对学生自身的日后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所以在高职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应用中,教师应提升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的应有的重视,并且还应该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优化,善于创新管理方式,以此才能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蓉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5):12-13.
[2]何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87-91.
作者:王妍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