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的困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从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原则三个方面梳理发达国家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系的基本特点,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着不能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管理体制相对松散、缺少相应顶层设计的困境。建议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强化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管理、制定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等策略来完善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
1发达国家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1.1管理理念
日本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从娃娃抓起”战略思想,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其严格遵照训练中心制度,始终倡导三位一体发展体系,在国家队训练、社区足球发展以及青少年运动员教育培训方面都积极借鉴世界最新的训练办法,遵照“以世界一流水平为标准”的强化政策,着重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注重个性化培养,做好优秀运动员人才梯队建设,力争培养具有潜力的“黄金高水平选手”为国征战[1]。韩国非常关注培养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全能型青少年运动型人才,从认识、理解、创造力三个维度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的整体素质,培养青少年协作、不轻言放弃的团队精神[2]。英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理念是:让所有的孩子有机会参与体育,让所有喜欢体育的孩子不会离开运动场,当然也不会失去一个运动天才[3];强调体育服务于人的成长,而非为竞技目标服务。这正是中、英两国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理念差异。
1.2管理目标
英国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目标包括快乐体育、人人参与、改善体质和掌握技能四个方面。英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制订青少年运动员长期发展(LTPD)模型时,明确指出英国的青少年训练模式应以能力为中心,发挥该体育发展模式的灵活多变性,摒弃僵化规则的束缚,确保英国的体育后备人才不只具备体育天赋和技能,还应具备适应社会的择业和生存能力,最终成为合格的学生和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所以,在英国几乎不会出现放弃学业专攻运动技能的运动员。德国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目标为:为学生创造在不同水平、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教育环境下接受体育教育和比赛过程的均等受教机会;尊重青少年成长发育的个体性差异规律,注重扩大青少年选材的范围,增加备选基数;强调提高青少年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素养;注重培养青少年成为学生运动员,使其在竞技体育体系中处理好训练、比赛、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日本体育协会在世纪之交作出重大的计划调整,将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定为“保持亚洲第一位置,达到世界体育强国水平”。为了达到此目标,日本体育协会技术委员会邀请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教练员及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成长发育特征与日本人身体结构特点,制定针对各年龄段竞赛的培养目标。
1.3管理原则
体育是一项游戏,也是一种职业。自1996年起,德国制定出台了严格的选拔制度,从学校和各地方俱乐部选拔有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并源源不断地将其中的佼佼者输送到国家队和各职业俱乐部中。德国的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原则是:人人机会平等;扩大选材基数,重点培养天赋英才;加强基层教练员梯队建设;全力打造学生运动员[4]。日本青少年运动员的管理也遵照“体教结合”的培养原则,“体”的延伸强调培养运动员时抓准“敏感期”和“青春期”,规避“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抓尖子”问题出现;“教”的延伸强调“体育教育与素质文化教育”平等原则。日本青少年体育协会认定,日本高水平运动员只有接受知识教育、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才能符合日本国家队的最高要求。韩国作为亚洲体育强国,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将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管理原则定为“科学化、系统化”。培养原则具体为:每支校队每年最少进行18项比赛,包括校级联赛、市级联赛、地级联赛、全国联赛以及各种友谊赛等,坚持“以赛代练”原则;为学生制订细致入微的校园足球学训计划,重点是分等级、分层次,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参加完学校规定的学习时间后才能参加长达3小时的足球训练,为上级学校的后续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满足“学训兼顾”原则;青少年人才培养规律遵循“梯次输送发展”原则[5]。
2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冲突和矛盾,而导致这种冲突和矛盾越发激化的根本性、结构性原因是青少年教育事业发展和环境演化的趋势与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间存在着较为明显和严重的摩擦与错位[6]。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自建国以来历经多个发展阶段,基本形成和巩固了以党政组织为核心、以财政为资源、以人事编制管理为手段、以自上而下集中政治动员和指令性执行为方式的体育发展模式,但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2.1不能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体系,体现出其内向性、封闭性等弊端,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我国实行的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源于苏联,即以各类体校为主,以社会介入机构为辅,并不适用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已走向社会化发展道路,但社会对业余体育训练的投入有限且较为松散,缺乏统一管理。
2.2教育管理体制相对松散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尚处于相对松散自由的阶段,缺乏相关行业规范与政策标准的引导与督导,也未建立目标体系及教练人员等执行者资质认证,导致行业内教练人员资质水平参差不齐,极大地阻碍了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目前,各训练机构暂未出台系统的教练员应聘考核标准,整个训练行业也没有公认的专业标准,入职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且大部分训练机构没有设立受训学生评分、教学水平评估等反馈系统与相应激励机制,教练员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除此之外,教练员队伍还面临着薪资水平较低、福利待遇不完善、社会地位不受认可、缺乏对职业的归属感、能力提升不足、职业发展受阻等问题,导致教练员队伍兼职比例高、流动性较大。
2.3缺少相应的顶层设计
当前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及相应顶层设计,也未针对其教育管理制定目标体系,导致现阶段体育训练教学缺乏方向指引,训练效果缺乏反馈评估,训练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上,无论是参训学生家长、社会介入机构还是相关管理机构,均将学生运动成绩的提升作为青少年体育训练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体育对参训学生身心发展、意志品质锻炼的积极作用[7]。因此,建立相关管理体系及其相应顶层设计迫在眉睫。
3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应对策略
3.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社会力量能够为青少年参加体育训练和锻炼提供资源。要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竞技体育储备人才培养工作,提倡和鼓励兴办多种形式的校内外青少年体育训练机构和场所。全面建立共享、共通的网络工作平台,以实现注册时互认;在训练管理、组织队伍参加比赛及教练员职称考核与评定、技能培训等方面保障社会力量的权益。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以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的建设和改革为引领,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和城镇组建区域性青少年体育联盟大协会,发展基层地区的青少年体育训练组织机构。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加社会力量的权利和作用,如通过委托授权、购买运动服务等方式,将公共服务项目转交给社会力量进行运作。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冠名、合作获得赞助,通过广告获得特许经营,参与青少年品牌的比赛,对特色体育项目等无形资产进行开发。
3.2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管理体制建设
建立全国通用的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系统,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合理流动与发展;更好地搭建体育、教育及社会上各级各类赛事间的互通平台。实现信息互用、资源共享、资格认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青少年运动员跨区域进行技术、经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杜绝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中弄虚作假、使用兴奋剂等情况,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尽可能为青少年运动员搭建一个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创造良好的比赛氛围,合理、合法地保障其参赛权益。
3.3制定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顶层设计
从顶层来讲,国家体育、教育行政部门需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竞赛体制。竞赛体制要符合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更要结合本地特点,保障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的积极开展。青少年比赛的设计要合理、有序,考虑地区间的就近性,使参赛队伍就近、便捷地参加比赛;也要根据项目特点和地区特点调整比赛形式,比如采取主客场比赛、分区赛、通讯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以达到锻炼队伍、发现人才的目的。不同等级的部门要做好衔接工作,以便运动员逐级选拔机制的建立。此外,要鼓励全国性及地区性社会体育机构有效、积极地组织和举办青少年体育比赛,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各种形式的训练营、夏令营和冬令营等,以形成形式多样、覆盖面广、能够满足不同年龄需求的赛事体系。
4结语
进入新时代,我国体育管理体制进入了转型期,但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仍面临着不能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管理体制相对松散、缺少相应顶层设计的困境。应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强化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管理、制定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顶层设计等策略来完善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高建林.中日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的比较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9(4):116-119.
[2]肖坤鹏.青少年校外体育辅导现象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16(8):152-156.
[3]黄夏.中英青少年足球文化理念差异———英国伯恩茅斯学习有感[J].体育教学,2016(9):59.
[4]王舜,张莉清,李宗浩.德国和日本竞技体育政策发展特征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6
作者:陈宇 王庆然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军体部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明珠学校体育组